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浅析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学目标的确定——以《秦朝一统》为例

浅析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学目标的确定——以《秦朝一统》为例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8-11-20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

摘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一堂成功的历史与社会课必然要有一个符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初中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向,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人就如何确定教学目标作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力求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理念,而不是“以知识为本”。

随之,作为教学导向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提出了新的要求。伴随着初中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考试形式上的开卷,就弱化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而近年来,学业水平考试内容中,题目的设置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直白地提问知识点,而是结合社会时政,或是以历史情境为依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以《宁波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之社会政治试题》为例,16个选择题中,除第1、2两题以外,没有一题是对知识点直接提问的。看似简单的第4题提问以太行山脉为分界线的东西两个地形区。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大部分学生查阅地图完成,以确保答题的正确性。当然一部分对《中国地形图》掌握好的同学也可以直接作答,以提高解题速度,但在解题的过程中,思考、分析能力亦是不可缺少的。再如,第11、12题,相对简单的题目,也是以一定的情境为依托,需要学生加以分析,才可得出答案。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目标以知识目标为重的模式以不再适应中考发展形势,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以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重,以育人为本。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业水平考试为导向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日常教学就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教学目标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始终起着核心的作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何确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呢?简单而言,从内容上来说,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呈现形式上来说,必须反映《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业考试为导向,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体现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如下:

一、基于教材,高于教材。

尽管新课程改革强调“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而不是“以知识为本”,但是并不是说脱离教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因此,教师要在领会《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的前提下,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明确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以《秦朝一统》为例。《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对此课时的内容目标要求为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教材通过文字、图片、示意图、材料、地图等多种方式,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了解秦朝的建立;理解秦朝在政治、交通、文化、经济、思想、民族关系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各自的作用;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共同促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高于教材,就要求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既包括能力上的提升,又包括认识上的提升。也正所谓“论从史出”。以上知识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自然培养了学生从材料、图片、地图等资料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对其进行有效分析的能力。比如,材料“焚书坑儒”中,首先可以由学生通过材料的阅读,指明“焚书坑儒”包含“焚书”和“坑儒”两个历史事件。然后,指导学生找出当时秦始皇“焚哪些书?”“坑哪些儒?”。以上两步就能够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焚书坑儒”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进而对“焚书坑儒”事件形成历史的、辩证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也就能够培养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的能力。

因此,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的技能目标:学生培养自身从材料、图片、地图等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初步养成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的能力。

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新课程改革倡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这一教学观,不仅要求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中,而且也强调了作为学习促进者的老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鉴于《秦朝一统》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产生的作用,从政治、交通、文化、经济、思想、民族关系这几方面展开。在学习这块内容时,第一步可以是,学生以老师提供的角度作为引领,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初步了解秦朝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而其中在政治上秦始皇建立起一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就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识能力来讲,理解难度较大,是本课时的难点,也是重要的考点之一。因此,只有学生真正把知识内化,培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在生活中具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示意图,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和权力的行使方式角度,理解相应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并且结合之前学过的西周的分封制,得出这一政治制度在当时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以上两处教学环节的预设,证实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实施的可能性。确定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示意图分析问题,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和掌握一定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融入历史情境,反思现实生活。

新课程改革倡导情境教学,尤其是在历史部分的教学中。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则无法产生真切的感受,更难以形成客观的认识。因此,情境教学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只有教师通过创设历史情境,使久远的历史重现,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思考历史问题和内化历史知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还有交通、文化、经济、思想、民族关系这几个方面。如何使学生理解当时采取这些措施的必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作用。这个问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融入历史情境,感受秦朝建立之初六国遗风对统一的不利影响。如果你是当时的秦始皇你会怎么做?在这样的问题式情境,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感受到采取措施的必要性,并且产生求知欲,分析此措施产生的作用。最后在理解各项措施的影响的基础上,形成对秦始皇功过是非的客观认识。

新课程理念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古察今,古为今用,是历史教学的意义所在。学习了秦朝当时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最终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后,学生可以跳出历史情境,回归现实生活。作为担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青少年,从秦朝巩固统一和强大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哪些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哪些需要避免的教训。

以上两处是值得利用的教育契机。确定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充分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基础上,形成对秦始皇功过是非的客观认识;树立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古为今用,形成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以上是本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的一些思索。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导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不一定是成功的,但成功的历史与社会课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必然具备以上的一点或两点原则。当然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我们还要因人因时因课参考更多的原则和建议。

【浅析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学目标的确定——以《秦朝一统》为例】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反思

课改理念100问:92、怎样认识新教材所体现的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一: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比较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上有哪些方面的突破?

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体系与分类

新时期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表述

民国时期的文化(一) 教学设计示例

新课标中学习主题的设置,贯彻了哪些原则?

新课标中“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同以往大纲相比,有什么调整?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