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计划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计划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7-01-06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以下是新人教版高二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计划,供参考!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三民主义的主要实践活动及其结果、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三民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通过对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实践及结果分析,进一步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阶级、时代局限性;理解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必要性和由此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2.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从介绍孙中山开始引入新课。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姓孙,名文,字德明,后改逸仙 ,号日新,曾用名:中山樵。

1894年投身民主革命,创办兴中会等革命团体,1895年领导广州起义;1905年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为捍卫共和制度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等;1924年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78-79,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三民主义的提出”

A:(1)请从政治、经济、思想及渊源、革命派、国际环境等因素概括20世纪初“三民主义”产生已具备哪些历史条件?

政治: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面临被列强瓜分境地,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思想:受林肯“民有、民享、民治”思想的影响。

特别提示:

背景:维新变法失败,暴露出清政府的顽固腐化,大失民心,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改良道路行不通;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走狗,推翻满清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就成为先进中国人的选择;

此时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上台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A:(2)三民主义有哪些基本内容?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请注意阅读“学思之窗”、图片资料等综合思考)

【5组学生板演预测】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

特别提示:

三民主义内涵的理解

1.民族主义是革命党人的战斗旗帜。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外邦逼之”和“异种残之”并列为民族主义“殆不可须臾缓”的基本原因。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及其他民族的矛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始终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清末的战斗口号。“非革命无以救垂亡”,为避免中国被瓜分的厄运,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民族革命由此发端。

2.民权主义是民主革命的理论基础。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因而,决非“平等的国民所堪受”;必须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结束“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的严重状态。与这种“国体”变革相适应,关于新政体的擘划也成了民权主义的重要内容,民主革命由此肇源。

3.民生主义是中国的近代化纲领。孙中山把民生主义归结为土地与资本两大方面。 “土地国有”是孙中山的土地方案,主要内容为“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促进“社会发达”。在资本问题上,孙中山确认“实业主义为中国所必须”,他把发展社会经济的途径归结为“节制资本”和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即将“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的“大实业”(如铁路、电气和水利等)“皆归国有”,以“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又得以“合全国之资力” ,从而不断发展经济,力求改善民生。

【合作探究1】三民主义各内容之间有何联系?请你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民主革命的任务谈谈你对三民主义的看法。

【4组学生板演预测】联系:民族主义是民权的前提条件,民权主义是实现民生的保障,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核心:民权。

看法: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但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群众基础薄弱。

2.阅读教材第二目“三民主义的实践”

A:(1)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进行了哪些革命实践?结果怎样?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请注意结合图片资料及注释综合思考)?

【3组学生板演预测】实践:辛亥革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建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结果:失败,说明: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3.阅读教材第三目“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A:(1)请简述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请图片资料及注释综合思考)。

【2组学生板演预测】实践上: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的失败如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理论上:旧三民主义存在弊端,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新的革命形势发展要求: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中国民众要求;苏联与中共帮助;孙中山对革命历程的反省。

【合作探究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与三民主义相比有什么不同?

【1组学生板演预测】新发展:明确提出反帝要求;国内各民族平等;人权一般平民所共有;照顾工农利益。三大政策

特别提示:

新三民主义的理解:

1.新民族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主张:“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反对帝国主义及与其勾结的军阀;“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同时主张推翻满清王朝,救亡图存;实现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新民权主义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军阀、官僚的暴戾恣肆,并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制度作了某些批判。它反对封建专制,主张“主权在民”,人民享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以主人身份管理政府;同时,它主张建立“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以防止欧美实民主制度的流弊。

3.新民生主义强调了“耕者有其田”的观点,主张平均地权,土地国有,“耕者有其田”;进一步阐发了“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的思想,强调“节制资本”和“国家社会主义”(或称集产社会主义),大力发展实业,使国家富强。

新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反映了新的历史特点,成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和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A:(2)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1组学生板演预测】推动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运动爆发;保证中国民主革命继续向前发展。

特别提示:

一、新旧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真实性争议:

1.争议由来: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指毛泽东在鲍罗廷“联俄、联共、联农工”(三大政策)基础下的再进化,毛泽东宣称:“孙中山于1924年1月的广州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区分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新时期革命的三民主义,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1],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依据。蒋中正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驳斥中共将三民主义划分为新旧之举。近代学界认为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并非出自孙中山之手,这些都只是苏联、共产党人片面的自我诠释,不符史实。

2.历史背景:当时孙文的革命活动未能得到类似过往的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又刚发生陈炯明事变,急需外界支持。同时俄罗斯在发生共产主义革命后,在国际上遭到孤立。新生的苏联政府正寻找外交突破口。在中国,吴佩孚、张作霖、陈炯明等拒绝与苏联合作,苏联就找到了孙文。于是孙文很快得与苏联达成合作协议。苏联提出孙文需接受中国共产党,孙文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加上觉得可以控制局面,就同意此原则。

“三大政策”最早是由鲍罗廷所提出,随后中共中央特别会议奉令结合联俄、联共、农工定为三大政策。1927年3月武汉三中全会中,鲍罗廷与中共发动倒蒋,以“提高党权,权力集中于党”为由,在蒋中正北伐途中剥夺蒋主席职务,降其为普通委员。

3.毛泽东关于新三主义的论述:1940年1月29日毛泽东所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这种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必须是联俄的三民主义;如果没有联俄政策,那就必然是联帝政策。如不联共,就要反共。不要农工政策,那就是准备革命失败,也就是准备自己失败”[2]。毛泽东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依据,中国革命时期的领导势力必将由民族资产阶级(中国国民党)移转到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的手里。1940年2月15日,毛泽东在延安的“中国文化”创刊号也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强调中共才是孙中山国民革命的正统。

民族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所突出的是“反满”,矛头指向满族与满清王朝对汉人的统治;新三民主义则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

民权主义方面,过去只是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现在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方面,过去只有“平均地权”的政纲,现在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4.中国相关书籍的说法:现今中国书籍多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所提出的新三民主义”做为中国主旋律。如廖盖隆:“1924年,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的帮助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在广州召集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第一次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订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实现国共两党及各界人民的统一战线”[3]。

郝梦笔、段浩然:“国民党一大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大会确定的政策统称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4]。

胡绳:“国民党一大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5]。

何干之:“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这就是以三大政策为基础的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6]。

杜魏华:“大会通过了有共产党人和苏联顾问参与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7]。

盖军:“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就使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8]。

尚明轩:“这次全国大会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了与国民党右派份子辩论和斗争,确定了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9]。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1月,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有关中国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0]。

吴剑杰:“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也是新三民主义在当时历史阶段的政策体现”[11]。

5.真实性争议:中国国民党方面则始终坚决否认曾有“新三民主义”这个概念存在过,在现今可以查阅到的国民党方面保存的所有文件里也找不到关于新三民主义的记载。而只有在共产党方面保存的历史文件里能找到这个新主义的踪迹。因此,他们认为所谓“新三民主义”是共产党方面杜撰出来的。孙中山病逝前关于三民主义的演说也未有提及新三民主义。[12]

中国共产党对此解释为:1924年1月,孙中山接受共产党人的建议,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三民主义重新解释,新三民主义包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纲领,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因此,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又被中国共产党人称为“革命的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它成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意识形态之一。

李云汉:因三民主义里未强调阶级属性而否定其价值,共产党企图以三大政策的口号来取代三民主义,此乃鲍罗廷以三大政策来欺骗国民党人的背景[13]。

汪兆铭(和平分共之后):“到了武汉,便觉得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并举是很不妥当的,自从国民党改组以来,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未见过三大政策的名词,这大概是去年才发生的”[14]。

蒋永敬:“陈独秀最早故意将三大政策与三民主义混为一谈,而毛泽东又把三大政策称为新三民主义,显然在拾人牙慧”[15]。

宋进:“陈独秀在1926年11月4日<关于国民党问题>的报告,成为毛泽东日后提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基础”[16]。

何香凝宣称在1927年4月:“越飞到沪,彼此共谈革命(孙越宣言),总理与廖仲恺遂于那时决定联俄、联共、联农工的三大政策”[17]但“容共”(共指共产国际)是1927年吴稚晖首先使用后约定俗成(孙中山早已逝世),孙越宣言没有谈到“联共”一词[18]

西德慕尼黑大学金德曼:“苏联企图在孙中山先生去世后把中国的革命运动永久而牢靠地与苏俄连结在一起,它所运用的战略即是宣传‘孙中山的三大政策’。陈独秀及其他中国共产党人,以及苏俄在中国活动的官员,在孙中山逝世后开始始用这名词,大力宣传,企图造成一种心理,使人们以为这三个政策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有同样的理论关系和地位,目前已知的证据可以显示C. Martin Wilbur对1920年代初国民党、共产党和苏俄远东政策三者之间关系所作分析的正确性。”[19]。

C. Martin Wilbur认为三大政策是中共自行杜撰的[20]

李云汉:“三大政策最早是由鲍罗廷所提出,随后1926年12月中共中央特别会议结合苏联顾问的联俄、联共、农工定为三大政策,并说三大政策为孙中山、廖仲恺所创立,藉以欺蒙国民党党员”并引用顾孟余在1927年7月15日武汉中央常务委员会第20次扩大会议的记录:“国民党在历次的宣言中,本来是有许多政策。但外面宣传所谓三大政策,却找遍了总理的遗教、历次宣言、决议案都找不到这么一个东西。实在说:三大政策短,不过只有七个月。何以知道只有七个月?因为三大政策的内容在七个月以前还没有定。今年正月,本席由江西到武汉来,才听见鲍罗廷同志说起三大政策,并劝大家要遵守;而当时他所说的三大政策,是反帝、联俄、农工。同现在天天嚷的不同。可见得三大政策的内容,在正月时还没有定,而且未经过任何会议决定,是共产党替我们想出来的。于是各军政治部、各报馆、各团体的宣传,只有三大政策,绝不提起三民主义。但我们要知道:第一、所谓三大政策的历史很短,不出七个月;第二、所谓三大政策,未经过任何会议决定,是共产党的越俎代庖。 本来政策要靠宣传,不过这个政策是共产党代我们定的,也是共产党在替我们宣传,所以弄得外界对于本党很是怀疑。人民方面,有人民方面的联络;党部方面,有党部方面的联络;用什么主义联络?以什么关系联络?这都是要研究的。至于说容共,究竟是有条件的容,还是无条件的容?也须加以考虑。还有农工政策,也要以这样态度来研究。总而言之,所谓政策,一定要将他们的内容解释清楚;不然,使一般人听了,只是迷离彷徨,不知所从”[21],胡汉民随后提出了“统一口号案”。

崔书琴:“过去,中共常说只有他们才是三民主义的继承者;他们提出了一种‘革命的三民主义’,使其有别于‘旧有’的三民主义。将联俄、容共与农工的‘三大政策’作为‘革命的三民主义’的内容。他们借口孙中山先生说过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好朋友,来谴责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不应该反共。尤其是宋庆龄最常利用前面所引的遣教,来为投靠中共与俄帝做辩护”[22]。

林家有、周兴梁认为三大政策的概念是由共产党人率先使用的,并非出自孙中山本人[23]

张玉法:“三大政策是武汉国民政府受苏联、中共控制时期所召开的特别会议上提出,中共再宣传此政策来自于国民党中央,才会以讹传讹”[24]。

注释: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新民主主义论,人民出版社,650页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650-652页

[3]廖盖隆,新中国是怎样诞生的,海燕出版,8页

[4]郝梦笔、段浩然,中国共产党六十年,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51页

[5]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41页

[6]何干之,中国现代革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59页

[7]杜魏华,中共党史资料,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斯内夫利特在华纪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252页

[8]盖军主编,新编中共党史简明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页

[9]尚明轩,孙中山传,北京出版社,1981年,270页

[10]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1990.1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人民出版社,1991年,22页

[11]吴剑杰,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的内在联系,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三期

[12]Clip

[13]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552-556页

[14]罗家伦,革命文献,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第16辑,2853

[15]蒋永敬,孙中山先生与三大政策,珠海学报,第15期,56页

[16]宋进,新三民主义概念的提出过程考析,中共党史研究,第五期,1990年,48页

[17]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558页

[18]克思明,容共还是联共:论国共双方的曲笔与直书,共党问题研究,共党问题研究编委会,28卷10期,93-113页

[19]中华民国建国史讨论集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建国史讨论集,第一册,辛亥革命史 ,53-54页

[20]C. Martin Wilbur and Julie Lien-ying How, Documents on Communism,Nationalism, and Soviet Adviser in China, 1918-1927 392-393页

[21]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552-558页、602页

[22]崔书琴,孙中山与共产主义,传记文学出版,9页

[23]林家有、周兴梁,孙中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四川人民出版,123页

[24]张玉法,中华民国史稿,联经出版,206页

[25]新三民主义,四川大政网

二、三民主义的时代内涵

1.三民主义的借鉴意义:

(1)三民主义不仅旨在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并存的三个基本问题,而且民族、民权、民生始终体现出国防、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国家政权的若干个基本方面,因此是国家发展、政党执政、社会进步的各个时期始终要面对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2)民族、民生、民权根据国家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不同,都至少分成两个以上阶段,例如,民族主义至少可以分为未独立时谋求民族独立,已独立时维护国家统一这两个阶段;民权主义至少可以分为先武装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而逐步完善法治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障民权这两个阶段;而民生主义至少可以分成先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进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水平的两个阶段。一个国家,往往并存着民族、民生、民权不同的发展阶段。

(3)民族、民生、民权存在一定的前后衔接的时间关系,例如,一个国家只有先取得民族独立,建立了政权,才具备开展民生和民权建设的基础。因此,从大的脉络上来说,民族主义在前,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在后。从阶段上来看,是基础阶段重于发展阶段,只有实现了国家主权独立、建立了人民政权、解决了温饱问题,才能谈下一阶段的民族崛起、民主法治和民生繁荣。因此,可以因基础需求而延后发展需要,但不能为发展需要而废弃基础需求。

2.三民主义的历史视野

以2011年为历史结点,纵观自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现代乃至当代历史三百年,总体来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时间大致约为一百年。由于每个阶段中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水平并不一样,因此每一百年中国的发展主题和发展道路也不相同。

第一个阶段是自1840年到1949年的上一百年。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矛盾就是中华民族与殖民侵略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民大众与封建专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百年中国最主要的历史任务是取得完全意义上的民族独立,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也因此,这一阶段的发展主题就是实现最基本的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在“国将不国”的这一百年里,民族民主革命是基本方式和时代主题,民生建设则难以系统展开。

第二个阶段是自1949年到2049年的这一百年。这一时期最根本的矛盾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百年中国最主要的历史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因此,这一阶段的发展主题首要是基础民生,在此基础上,捍卫国家主权,保障人民权利,并推进社会建设。这一百年的路径,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事业。

第三个阶段是自2049年到2150年的下一百年。通过前两百年的持续发展,国家主权得以捍卫,民生建设得以保障,中国将有可能从积贫积弱的弱国转变成国强民富的强国。这一时期,最可能的时代主题将是中国人民在国家统一稳定、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自主构建成熟的政治体制和公民社会,并建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最终成为民族、民生、民权均得到充分伸张和保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这三百年间,中国将分阶段完成奠定主权基石(民族主义)、夯实经济基础(民生主义)、建成公民社会(民权主义)等三大历史任务。同时,每个阶段的发展主题也并不单一,往往兼蓄民族民生民权三个方面的不同阶段,但中心明确,各有侧重,主题突出,发展步伐扎实、稳妥、坚定,符合了国家发展的科学规律。

3.三民主义的时代内涵:

民族、民生、民权始终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不同历史阶段,三民主义也会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当今中国,三民主义分别集中体现为爱国主义、民主法治和社会建设。

第一,民族主义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屹立世界东方千年不倒。通过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并捍卫了国家主权。但是,统一大业尚未完成,分裂势力仍未消停,全球局势复杂多变,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因此,中国应继续坚持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基于爱国主义,中国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为祖国的兴盛和进步,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民族大融合时期,汉族与各个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和平和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主流,民族团结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愿望。

基于爱国主义,中国人要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至今尚未完全实现国家统一,同时,还存在少数分裂势力蠢蠢欲动,倒行逆施,从事分裂国家、破坏统一的恶劣行径。为了促进国家统一大业,我国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并依此方针顺利地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现在,只有台湾问题暂时还没有得到解决,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潮流不可阻挡,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基于爱国主义,中国人要自觉维护主权独立。当前,还有一些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剥夺我国人民主宰自己国家命运的权利,使中国变成西方大国附庸。如果失去了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也就失去了人民民主,并且从根本上失去了人权。所以,中国人要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坚定不移地走自己选择的道路,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的独立。

第二,民权主义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民主法治。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与此同时,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加大,步伐加速,党内民主不断加强,决策程序日益规范。在此背景下,我国正在加强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以此进一步保障民权。

加强民主法治,要继续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民主法治首先体现在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在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决策机制、监督制度,以及在市、县扩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度试点等方面积极推进。特别是十七大以来,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日益成为全党的共识。

加强民主法治,要继续坚持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通常指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或者指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它包括立法、执法、守法三个方面,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前,通过多年不懈的立法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下一时期,要继续健全和完善法制体系建设,以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动中国由成型的法制国家转变为成熟的法治国家。

加强民主法治,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也证明了与之配套的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初具成效的。下一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还要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方向,围绕保障人民群众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全面推进,特别是在党政关系、府际关系、政府规模、两会制度、决策机制、政务公开、反腐倡廉等人民关心和影响深远的重大问题上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三,民生主义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社会建设。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即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畴。这是孙中山为民生主义立论时的用义。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从社会层面上着眼,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由此可见,从社会层面上着眼来改善民生即社会建设,是当前民生主义的内涵。

【知识梳理】【师生互动小结】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政治上,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各种救国方案的失败。经济阶级上,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思想上,西学东渐,人们思想上得到启蒙。孙中山与资产阶级革命派一系列革命实践与总结。

2.提出:将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3.意义: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颁布《临时约法》,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共产国际与中共帮助。

2.内容:反帝,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3.意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检测反馈】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组学生板演预测】目的:促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方式:从改良到革命。(4分)

【2组学生板演预测】从材料一“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可看出孙中山是赞成中国仿效日本进行改革,从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可理解到他又放弃了改革主张而认为应该进行革命。

(2)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4分)

【3组学生板演预测】原因;革命派向反革命势力及帝国主义妥协;革命派急于求成;缺乏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联合并与帝国主义勾结;革命党人当时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而拱手将政权交给袁世凯。

(3)为了实现材料三所述的“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有哪些?(4分)

【4组学生板演预测】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客观原因: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4)从孙中山的上述讲话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哪些革命精神?(2分)

【5组学生板演预测】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与时俱进,不断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百折不挠的崇高的革命精神。

课后小结

辛亥革命部分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并未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真正的国民政府,因此不能说“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任务,除致力于实现民生主义之外,还应当继续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课后习题

1、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权主义()

①是其三民主义的核心 ②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④得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响应

A.①② 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遭到了资产阶级保皇派的强烈反对,因此,④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A

2、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 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解析:解答本题,必须准确理解“防止资本主义”的含义。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制度,在该制度下,出现了严重的贫富不均。为防止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这 种状况,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要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答案:C

3、某兴趣小组在对三民主义进行研究性学习时,需要写一篇评价三民主义的论文,其题目最好定为()

A.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成败所系

B.三民主义——启蒙思想的中国化

C.三民主义——拯救中国的真理所在

D.三民主义——近代思想的最高峰

解析: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对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起了巨大作用,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表述均过 于绝对化。

答案:A

4、(2013o安徽文综)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 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解析:孙中山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贫富 分化严重的问题,实行民生主义是为了防止社会财富为富有者“独享”,而为全体人民“共享”,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说明B项错误。孙中山认为实现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是实现民生主义的政治前提,民生主义也不是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D项错误。

答案:C

板书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以上就是新人教版高二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计划的全部内容,供借鉴使用!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反思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历史 单元三复习 教学设计

第十一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教学设计示例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二

法西斯国家的形成和反法西斯斗争

欧洲、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反思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