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第三册三国

第三册三国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0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

一、教学目标 :

1、基础知识:

掌握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重要知识,了解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诸葛亮治理蜀,吴国开发江南,卫温去台湾等知识。

2、 能力培养: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看图,识图及分析能力

3、态度、价值观

通过刘备“三顾茅庐”和曹操“唯才是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教学,通过对诸葛亮实行的少数民族政策等学习,对学生进行以诚待人的人道主义教育和尊重少数民族,民族平等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

教学难点 “对曹操的评价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教师复习提问: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忆、思考并回答:东汉王朝迅速瓦解)

教师: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而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式图》

(学生:看图了解军阀割据情况,回忆以知的三国知识,并找到袁绍、曹操控制的地区)

教师: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

各个军事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以前,经过东汉初年的“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的凄凉景象时写道:(展示图片)“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而且,生产力也急剧下降。河南的士兵根本吃不到粮食,只能吃桑椹。军队尚且如此,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了。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希望有什么局面呢?

(学生解释《蒿里行》,从中体验,总结当时的社会情况。学生回答:安定、统一。)

教师:对,人民,特别是饱受战乱之苦的北方人民,强烈盼望有安定的生活,能安全地生产,强烈希望统一,不要分裂割据和混战。同学们想想,统一北方的任务是由谁来完成的

(学生:曹操)

教师: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当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袁绍。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那么他是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

(学生看教材,分析归纳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1、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2、 在用人上,招贤纳士;

3、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教师提问: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谁实行过?意义在哪里?

(学生回忆:管仲建议实行过

分析:汉献帝虽然是个傀儡,但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曹操认识到,把汉献帝挟持在自己手中,就可以打他的旗号号令天下,于是,他采纳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策略性意见。)

教师:1、196年,汉献帝长安西凉军阀手中逃回洛阳,曹操借机发兵洛阳,把汉献帝控制起来,并把他和文武大臣一同劫持到自己的根据地,以许(即后来的许昌)为都城。从此,曹操总揽朝政大权,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地位。

2、在用人上,招贤纳士:东汉时期选拔官吏,一是看出身门第,二是看封建道德。曹操则勇于冲破“门第”和“世贤”的框框,他甚至三次发布“求贤”令,公开提出不论门第高低,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都可以做官。有治国之术的是文臣,有用兵之术的是武将,曹操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大量人才得以重用。

3、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利用这些荒地,召募流亡农民,垦荒屯田。屯田农民按军事组织编制起来,几十人一屯,由专管屯田的官员管理,开垦荒地。屯田农民生活较有保障,因此,他们生产积极性比较高。由于实行屯田制,大量荒芜土地得到开垦,曹操的军粮供应就有了保证。

展示《官渡之战》图,结合地图讲解:曹操的势力得到发展和强大,逐渐成为北方仅次于袁绍的武装集团。公元200年,袁绍统兵10万抵黄河,企图一举消灭曹操曹操仅三、四万兵力迎击袁绍曹操先是声东击西解了白马之围,又诱敌深入,在延津以己局部优势破敌局部劣势,之后,以生死存亡在此一举的决心,坚守官渡,看清了袁绍远道运粮的弱点,恰有许攸来降,(简介曹操对许攸的欢迎)在关键时刻起了重大的作用,赢了决定性的一步棋:夜袭乌巢,火烧袁绍军粮,使本来就不稳固的袁绍全军动摇。曹操运筹谋略,真是出奇制胜。而袁绍自恃祖上根基深厚,地大、兵多、粮足的优势,以至不可一世。官渡之战曹操继续对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经历了极其艰难的奋战,直到207年获得最终胜利,标志着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统一。当他得胜还朝途经勃海边时,留下了这豪情满怀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再看看注解。这一年曹操53岁了,他的壮心是什么?

(学生:南下统一全国)

那他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

(学生:刘备孙权。学生简介自己对刘备孙权的认识)

展示《三国图》我们先看孙权,他的势力范围在哪?

(学生: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

教师:200年,就是官渡之同年,孙权哥哥孙策遇刺身亡,从此,他继承父兄开创的基业并大有发展,无怪乎曹操夸他“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是他的字。

展示《三顾茅庐》:刘备呢,到207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统一的同年,他还无立足之地呢。刘备依附于荆州刘表,但他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于是就在这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草屋隐居的诸葛亮,字孔明,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诸葛亮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并解释:占据荆、益,联孙抗曹,三分天下……)

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08年,孙刘联军4万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的20万大军对垒。拥有众多人马的曹操却失败了。那么他的弱点到底在哪里呢?

(学生:1、曹操远道而来,十分疲劳;2、曹军将士多是北方人,不习水土,不习水战,可偏偏要“舍鞍马,仗舟楫”,舍长用短;3、刚刚降曹的荆州水军,怀有戒心,疑虑重重,军心涣散;……)

教师:以曹操有多年的作战经验,对自己的这些弱点怎么能全无认识?是什么蒙蔽了曹操的智慧?

(学生:曹操的骄傲,使他禁不住迷惑,一再地中计)

教师: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那时正是初冬季节,一天夜里,江面刮起东南风,周瑜派大将黄盖前去诈降,带领10艘装满干柴浇透油脂的船,外面用布将柴盖好,乘着风势直扑曹营。渐近时,那10艘大船突然着火,迅猛冲进曹军水寨,顿时风狂火烈,曹军战船一片火海,大火又迅速延烧上岸,岸上曹营也被烈火片片吞噬。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烧死、溺死的无以数计,曹操只带领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败归北方后,未敢再南下。但是,曹操仍“壮心不已”,从210年起三次下令求贤,211年起亲自率军西征,伸向西域, 220年,曹操病逝,对他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依你之见呢?

(学生:评价曹操)

教师:展示《鲁迅对曹操的评价》

小结:人们常说曹操是三国时人,其实他一天也没在三国时代生活过。

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是不可低估。曹操死后后出现了什么局面?

(学生:三国鼎立:曹丕于220年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建都洛阳,定国号为魏,东汉至此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蜀或蜀汉孙权继续领有江东地区,于222年在建业称王,定国号为吴。)

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学生: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如同鼎的三足。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国以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走上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这就为以后全国范围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三国建立前后,魏、蜀、吴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注意恢复和发展各自的经济力量。

1. 曹魏重视农耕 提问曹魏重视农耕的表现是什么?

(学生:①继续实行屯田。②大力兴修水利 ③推广先进工具④重视保护农桑)

展示《翻车》简介翻车翻车构思巧妙,只要有人在上边脚踏,就可以把低处的水不断提到高处,既大大提高了效率又十分轻便。它不但能灌溉,而且还能排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工具。他发明的翻车后来被推广到魏国以至全国。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种工具在我国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下来,许多地方至今还在使用。

2.诸葛亮治蜀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人称卧龙,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协助刘备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刘备病死后,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治理蜀国。提问诸葛亮是如何治蜀?

(学生:注意发展农业,采取奖励农耕、减轻赋税政策,要求各级官吏重视农业,防止对农民的过度剥削,对蜀国境内的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也很重视,专门设置堰官,派1000多人常年修护,使其更好地发挥浇灌沃野千里的川西平原的作用。

鼓励种桑养蚕织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在与魏、吴的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蜀汉财政重要来源之一;改善和加强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

小结:讲到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赤壁之战正确认识诸葛亮: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许多优秀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学习。

1、 东吴的发展

从秦汉以来,统治中心在哪个地区?

(学生:黄河流域)

教师:因此,可想而知,我国南方还落后于黄河流域,地广人稀。等到东吴建立,自然会给江南的开发带来一个机会,一种保障。而这一时期江南得以发展还得到一个什么条件?

(学生:东汉末年,北方战乱,许多人南迁,又带去了北方先进的工具、技术、文化。)对开发江南做出贡献的还有?

(学生:少数民族山越。)

教师:那么吴国的经济有多方面发展,哪几方面?

(学生牛耕,造大船、麻织、丝织,海上交通发展有万人船队到台湾,与许多国家包括欧洲的罗马的贸易往来。)

教师:东吴的造船业大大超过前代。为什么?

(学生:东南地区多江河湖泊,交通运输以舟船最为便利。东吴北有曹魏,西有蜀汉,东南面向浩瀚无边的大海,自然会努力向海上发展。)

教师:造船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所造的海船长达20余丈,高出水面近3丈,可载六七百人,装载物资可达500吨以上;用于长江水战的船只,有上下5层。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吴国的海上交通非常发达,远航的船只北达辽东,南通南亚诸国。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等率领1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今台湾),在今台南市和嘉义市一带登陆,后来卫温返回时,还将台湾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往大陆。这是大陆和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小结:三国中的每一个国家都追求以自己的国家统一中国,三方的角逐竞争,最后胜负如何?下节课我们回来继续关注三国的走向。

【第三册三国】相关文章:

第一册第3单元 小结

第三册甲午中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册清朝晚期的文化

第三编第三章 关于教材编写建议

中考历史知识点第三册复习攻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袁世凯:历史的背叛者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二)

三国鼎立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一)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