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初二历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教案设计

初二历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教案设计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16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

一、简介: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第一课,也是中国历史同世界历史相互融合的重要一课,着重为我们介绍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是东北三省沦陷之后,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中国艰难的局部抗战开始的一课,学好本课对整个第四单元的的学习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本课分三个子目:九一八事变、不朽的民族战歌和西安事变。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本学期内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已近半个学期,大家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了解较多,也比较赶兴趣,一是因为事件的发生距现代生活比较接近,二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历史同世界舞台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对中国近代的整体发展状况已有了初步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形象思维发达,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理性分析能力的特点,确定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小组竞赛合作为基本方式,配以多媒体课件展示和学生自主的发散性思维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课过程中以发散性提问、启发性问题为主,辅以阅读、讲解、讨论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知道聂耳等人的主要成就。

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并由此分析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通过九一八事变,了解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明确了解这场战争的性质。

明确聂耳及《义勇军进行曲》在民族危亡的特定历史环境中起到的推动作用。

把握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发生后国内外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最后和平解决这一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

播放《松花江上》,以东北人的特殊身份切入课堂,创设历史情境。

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通过声、像等材料直观、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重新融入那民族危亡的时刻,加深学生对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认识。

课本剧《西安事变》,学生分组讨论,分别站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亲日派的不同立场分析西安事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形成历史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以形成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

通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讨论,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历史背景,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感受这首歌曲的巨大震撼力,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

了解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站在全民族立场上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的过程,感受他们强烈、浓厚的爱国情怀,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从而形成民族大义重于一切、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30年代日军对华侵略的过程和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

难点 对比蒋介石对日政策的变化,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四、教学理念与方式:

本课较好的贯彻了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个体的想象力,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在合作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等理念,坚决贯彻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争取达到在积极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有较深的感受之目的。

在本课中,教师将在课件和课本剧的帮助下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引导者,而学生在分组竞赛法的基本形式下,通过阅读、归纳、想象、表演、讨论等环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小组间的合作积分也可体现出本节课各小组成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质量以及成员间的合作效果。

五、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和考虑: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中的揭开抗日战争序幕的第一课,涉及到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所以信息技术容量大、直观性的特点在本课的辅助作用应该说比较重要,是本课不可缺少的工具。

首先多媒体课件展示《松花江上》的歌曲画面,将大家的思绪与本课的内容迅速联系起来,直观且生动,切入课堂自然,为授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九一八事变的图片更对事件的学习起到辅助作用,而西安事变的录象短片充分体现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1.教师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组织学生在课前查找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方面的图片、资料。

3.将学生按座位平均分组。

4.组织学生试演课本剧《西安事变》

2.学生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图片、资料。

2.排演课本剧《西安事变》

3.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从那个悲惨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教师引导:作为一个东北人,大家在听这首歌时,有何感言?是否知道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同学回答略)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教师简单补充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发生及带来的严重后果,为本课内容的连贯性作好铺垫。接着,在《松花江上》的歌曲背景下,请大家阅读课本的第一子目,就自己不明白之处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和回答出问题者为所在小组加分)

同学在简单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很可能在事变发生的背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人民的感受方面提出问题,在课堂内大家可以互问互答,解决一些基本的史实问题。

(设计思路:为了让大家对日本的侵华战争有全面的了解,故补充一些关于经济危机的内容,让大家树立大历史观的概念。在自己阅读课本内容的同时,可留给学生自己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对这一历史史实真正结合歌曲、文字、图片和自己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大家的互问互答可以引导发散性思维和真正参与课堂的热情,将同学们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呈现在课堂上。)

教师在课件的辅助下,借助关于事变的图片,帮助大家对九一八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过程进行还原和梳理,引导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者。(屏幕板书)揭示事实真相:到底是谁炸了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由此导出是日本关东军炸毁了铁路。(多媒体展示)日本关东军密令。学生归纳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的有蓄谋的侵华战争。而蒋介石,遇到邻居如此野蛮的对待时,事实上他是怎样做的?,为加深学生的形象认识,教师可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令》,由此导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这一政策引发的后果,日本是在半年时间内吞并了东北三省的。教师可就同学们最感兴趣的问题蒋介石为什么不抵抗,此时,他在作什么?以次为线索,由此导出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围剿。目的是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从横向、纵向两方面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

(设计思路: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在同学基本史实掌握之后,教师在课件的辅助下,将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层内容按发展的顺序向大家作以介绍,在图片的帮助下加深印象,并进行问题的横向、纵向的引深。)

教师引导:东北沦陷后,谁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大家能够想象出你如果生活在当时,会是怎样一幅场景吗?(学生回答略)

(设计思路:这一问题的设计用意在于承上启下。承上,使学生再次体味《松花江上》歌曲意境。启下,导出东北抗日联军和未撤走的部队留下来继续抗日的史实,并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进行对比,借同学们的回答点,同时为下一子目不朽的民族战歌中的抗日救亡运动做一简单的铺垫,因为大家的回答中肯定会有反抗的字眼,由此引出下一子目)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

教师创设情景:日本侵略者在占领东北后,野心继续膨胀,又将魔爪伸入华北地区。如果拿下了华北,这只恶狼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由此导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再次点题。

(请全班同学起立,共唱国歌。)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上,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大家唱起这首每次升旗都能听到的歌时,此时此刻,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指出不朽的民族战歌实际上是寓意双关,一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各界民众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汇成了一首不朽的民族战歌;二是聂耳所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不朽的民族战歌,激励着一代热血青年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成为一面抗日的旗帜。

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相关材料,说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简介作者聂耳。

(设计说明:学生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中,都会听到这首国歌,在本节课的特殊环境下,让全班同学齐唱国歌,希望大家能够体会当时作者的义愤填膺,能同本节课的内容相联系,从而体会国歌的深层含义。强烈地烘托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个特定的历史情境,加深学生对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认识。)

(三)西安事变

1.教师设疑:你们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

在一个班级中多少会有一些男生想当兵,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部分学生,作为军人的职责是什么?在国家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候,应该怎样做?而此时身为军人的张学良、杨虎城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在做些什么?

(设计说明:此设计的目的是试图从心理上把握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的线索,并从另一角度再次揭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实质上是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卖国政策)

教师分析: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候,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以民族大义为先发动了西安事变。

2.学生表演历史小品《张学良、杨虎城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

(设计说明:小品的表演在于展现双方由于截然不同的立场引发的强烈的矛盾冲突必然是不可调和的,为张学良、杨虎城无奈下发动西安事变做了铺垫)

3.讨论:教师指出,西安事变发生后,震惊全国,不同个人、不同国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代表英、美、日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宋美龄与宋子文、国民党内亲日派何应钦四方力量,要求学生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分析、讨论四方力量在西安事变发生后所能产生的反应、表现。

教师引导: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究竟哪一方的决定是站在全民族利益的基础上考虑的?究竟西安事变应该怎样解决?由此导出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4.小循环反馈。

讨论

1.西安事变爆发后,许多人主张杀死蒋介石,而中共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是为什么?

2.有人认为张学良兵谏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再次扭转中国历史的走向,成为民族英雄。然而也有另一种观点,有人说成也张学良,败也张学良,甚至说他是千古罪人,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说出你的观点。

(设计说明:通过这两个讨论题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对西安事变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小结

教师总结: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数先烈用自己的鲜血、生命捍卫了自己爱国的信念,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置自身的安危于不顾,以民族大义为先,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他们都是爱国的。而在和平时代的今天,爱国可以包含哪些新的内容?我们又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

〖教案点评〗

该课在设计时,教师尝试营造一种教学互动的积极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把握历史人物的心理,了解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形成历史与现实的近距离接触。通过多种教学环节的设置,如音乐、情境的特定想像、历史滑稽剧的表演等,使学生透视历史,体验和感悟历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体味国家的荣辱与个人的责任,体现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教育思想,适应了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

【初二历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文艺复兴(一) - 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反思

民国时期的文化(一) 教学设计示例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教学设计

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 教学设计示例

初一历史第一、二单元教学反思与探究

七年级下历史 单元三复习 教学设计

图说历史:殖民地人民的悲惨命运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学设计示例二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