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中学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中学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3-04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

 

由查字典历史网资料整理,请继续关注查字典历史网,为您提供更多资料。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3、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结果。

4、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5、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德育目标

1、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将领的英勇斗争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对《马关条约》《南京条约》作比较,提高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并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教学重点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具准备

地图(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法战争,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中法战争的结局?(生答: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看到清政府是如此的软弱可欺,更加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过了十年,在东方有一个强胜起来的国家——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场战争的具体过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这是我们这一节课内容的重点之一。书本上详细地讲述了四个背景,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板书)

日本由一个殖民地国家一跃为亚洲强国,其个中原因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由一个受列强侵略、丧失了大量主权的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强国。

但是这场改革不彻底,日本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保留天皇,而且许多进行改革的领导者本身就是大地主出身。这使得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成为带有浓厚的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有着极强的军事侵略性。

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但是,它是个岛国,资源少、人口少、市场小,许多工业原料不足,许多产品生产出来销不出去,大量囤积。1890年,因棉纱生产过剩,发生了第一次经济危机。而且当时日本国内广大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农民要将60%到70%的收获量缴给地主;工人的生活也极端贫困,象日本纺织女工的最高工资只相当英国女工最低工资的十分之一。这使得日本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稳定统治秩序、转移国内人民斗争视线,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侵略扩张,获取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地。当时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侵略政策——“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这个大陆政策分为五步:第一,侵占中国台湾;第二,征服朝鲜;第三,侵占中国的东北与蒙古;第四,征服全中国;第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由此可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2、列强的默许或纵容(板书)

列强的态度是第二个背景。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他们随着自己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对世界领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扩大自己的殖民地,在扩张中同时造成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但是,在中国这个问题上,列强们却采取了同样的态度——默许或纵容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

首先,美国本身就对中国和朝鲜虎视眈眈,所以,他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与朝鲜的助手。而英国、俄国都想在远东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英国企图利用日本来牵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俄国虽然对中国的东北与朝鲜有极大的野心,但准备尚未就绪,只好对日本采取不干涉的政策;德、法为了乘日本侵华之机趁乱打劫,夺取新的权益,因此也极力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列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3、朝鲜东学党起义(板书)

东学党起义是当时朝鲜人民反对当朝封建统治的一次起义。首先大家要知道,朝鲜是清帝国的保护国,爆发东学党起义后,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镇压起义。日本当时是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朝鲜帮助镇压起的。当时日本驻朝鲜使馆议员郑永邦奉命向清政府驻朝的官员袁世凯建议清政府出兵镇压起义,而且保证日本政府没有任何异议。清政府听了此言,才派兵入朝,同时还行文通知日本政府强调申明:一旦朝鲜局势安定,立即撤军回国。但清军还尚未入朝,日本即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兵朝鲜,而且其兵力是数倍于清军。当起义平息后,中日应同时撤军,但日本置之不理,还大派援军准备发动战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对这场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解释竖体字,点出日本是处心积虑找发动战争的借口)

面对着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采取什么态度呢?

4、寄希望于各国“调停”,不认真备战。

我们从前面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外反动势力走上了公开勾结的道路。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不败而败的结局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奴颜婢膝的丑恶面目,在日本侵略中国的问题上,仍对列强抱有幻想,在如此严峻的形势面前,没有作战前充分的准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清政府的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战争爆发的经过。

时间:1894年7月(板书)

爆发地点:朝鲜丰岛海面(板书)

性质:侵略中国的战争(板书)

两个阶段:1894年7月——1894年9月;1894年10月——1895年4月(板书)

四场战役:平壤战役(陆)、黄海战役(海)、辽东战役(陆)、威海战役(海)(板书)

(结合地图分析战况)

平壤战役:清军执行李鸿章“先守定局、再图进取”的命令,贻误了战机,使日军占领了平壤。

黄海战役:北洋舰队虽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但当时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海内,不许巡海迎敌,使得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

威海战役: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总之,四场战役互有胜负之外,其余均失败。

大家想一下,为什么以失败居多呢?(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态度)

李鸿章的态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一个人不能左右政局,他之所以采取投降政策是由其他因素决定的。当时作为一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刻却挪用海军银两去筹备她的六十岁的“万寿庆典”。有大臣奏请免去修在颐和园过道两旁的彩棚以节省开支,她非常生气,恶狠狠地说:“谁让我在这一天不高兴,我就让他一辈子不高兴。”慈禧希望对日本和平了事,她的主和态度进一步加强了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的决心。

所以说,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清政府的腐朽制度。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的落后是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

(点出李鸿章避战求和的军事方针在几次战役中的体现)

威海战役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这是战争的结局。

三、《马关条约》的签定及其影响(板书)

大家要掌握

1、条约签定的时间、地点、双方代表。(板书)

2、内容(板书)

(与学生一起分析《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来作比较)

⑴割地: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一次严重的掠夺,他迫使台湾与祖国隔离了五十年,并且极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⑵赔款:《南京条约》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天津条约》赔英法军费各二百万两、英商二百万两;《北京条约》增至八百万两。而这次则赔款两亿两白银,这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清政府为赔款只好疯狂搜括劳动人民,进一步加剧劳动人民的负担。但当时人民生活贫困,即使被榨干了、清政府倾其国库,仍无力偿还,只好大举借外债,这样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夺取中国主权、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⑶开埠:新开的是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与前面各条约开的通商口岸作比较,我们可知,口岸已从沿海深入内地,已到长江中上游地区。这也就说明,列强的势力已深入这些地区(结合地图讲解)

⑷开设工厂:这一项使日本可在中国开厂,掠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榨取高额利润,且利用关税特权(产品远稍内地,免收内地税),这就严重排挤与摧残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设工厂是列强资本输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列强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一项重要内容。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也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让学生回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程)

四、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板书)

日本从中国割走了辽东半岛引发了一件事,三国干涉还辽。大家想一下,列强是为了维护中国的权益吗?

沙俄早把中国东北作为它攫取的目标,所以对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强烈反对。于是,纠集德、法两国共同对日进行干涉,以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法国是沙俄的同盟,企图在干涉还辽事件中谋取侵华权益。德国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参加干涉还辽是为了将俄国拖到远东的政治纠纷中去,减轻俄国在欧洲对德国的压力,同时,他打算扮演中国的恩人的角色,趁机从中国索取一个海军基地,扩张其在远东的侵略势力。

这三个国家是由于其国家利益而走到一块的。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第一准则。

当时,三国对日本施加压力。而日本在对华战争中实力消耗过大,已难对抗,无奈,只好把吞进肚子的辽东半岛吐了出来。但要求清政府出三千万两赎辽费。实力原则是处理国家关系的第二准则。

3000万两的赎辽费进一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于此同时,台湾的大片领土的丧失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愤怒,兴起了反割台斗争。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板书)

(指导学生看书)重点掌握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对割台议和的态度,反割台斗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对割台斗争不同派别的态度。

六、小结

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非常鲜明的体现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特点,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中国的战败,进一步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列强据片面最惠国待遇都享有条约中的特权,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之后,列强在中国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并兴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下一节课我们具体学习。

作业:课后习题

板书:

第五节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一、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列强的态度

3、朝鲜东学党起义

4、清政府寄希望于“调停”

二、战争经过

1、爆发时间地点

2、战争性质

3、战争经过

4、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

三、《马关条约》

1、时间、地点、双方代表

2、内容

3、影响

四、三国干涉还辽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中学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朱建国中学历史教育观访谈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册“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 全国大动乱 教学设计示例

董晓礼:中学历史图示法投影教学心得

“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教学设计二

《世界历史上五次瓜分》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设计二

编演历史课本剧 培养探究历史激情——高中《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构思与实践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