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5-02-03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课标要求】使学生掌握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点:使学生掌握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诞生,民主革命纲领制定;国民党“一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大革命的失败。

2、技能: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对话中循循诱导,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实质的理解,总结历史发展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国共两党若干原则的一致性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但是二者的阶级利益不同,又最终导致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重点难点】

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难点: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图文教学法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一、五四运动

(一)、【合作探究】五四运动背景(原因)是什么

1、国际上:

(1)、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道路。

(2)、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尖锐。

2、国内:

(1)、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专制、卖国、混战),加深了阶级矛盾。

(2)、经济基础: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罢工斗争频繁。

(4)、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二)、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

(三)、经过

(四)、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1、迫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职务

3、中国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合作探究】性质、意义分别是什么?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2、意义:

(1)标志着无产阶级独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

(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3)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共的诞生

(一)、【合作探究】中共的诞生历史条件有哪些

1、、国际条件:

(1)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2)共产国际的帮助

2、国内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4)、五四运动的推动:推动了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二)、诞生:中共“一大”

1、时间、地点:1921.7.23 上海 →浙江嘉兴南湖

2、代表:书本51页表格 (列席):马林

3、内容:

4、意义:

【合作探究】(1)性质: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3)意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这个“新”体现在新的领导阶级、新的理论武器、新的革命纲领、新的革命基础。)

(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合作探究】(一)、背景(原因)

1、外因: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2、中共:(1)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必要性)

(2)中共“三大”的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3、国民党:孙中山的伟大转变(当时中国现存的各阶级,只有国民党是比较真正的民主派,有威信,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有合作的诚意。)(可能性)

(二)、实现: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24.1 广州

2、内容:(1)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3、意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三)、意义: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

四、大革命运动

(一)、兴起:1、五卅运动:1925年

2、国民政府的成立:1925年 广州

3、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巩固)

(二)、发展:

1、北伐战争

(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时间:1926年7月——1927年

(4)结果:①歼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

②1926底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③1927年初广州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2、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1)农民运动:湘鄂赣 “一切权力归农会”

(2)工人运动:组织工人运动,举行罢工

3、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合作探究】(三)、失败的标志及原因

1、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原因:

(1)主观:

①年幼的中共,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

②陈独秀等人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①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

②封建军阀的反扑

③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五、“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一)、工农武装起义

1、背景: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使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决定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两大起义:

(1)南昌起义

①时间、领导人: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人

②经过:朱德、陈毅所率一部转入湘南,进行游击战争,另一部分虽进入陆海丰地区

③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湘赣边秋收起义

①时间、领导人: 1927.9 毛泽东

②经过: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在进攻受挫后果断地决定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较弱的山区进军。

③结果: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二)、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时间:1927年10月

2、人物:毛泽东

(三)、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意义:“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从1928年到1930年夏,全国出现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星火,已呈燎原之势。

(四)、再实践:

1、土地革命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意义: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革命积极性大大提高。

2、根据地建设

(1)经济建设:农村经济

(2)政治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①时间:1931年冬

②地点:江西瑞金

③内容: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定都瑞金。

【合作探究】3、武装斗争:三次反“围剿”斗争

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连续三次派重兵甚至亲自坐阵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三次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连续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六、红军的长征

(一)、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蒋介石于1933年10月,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其中半数兵力用于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博古和李德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使红军苦战一年,未能粉碎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腹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二)、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开始后,博古、李德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使红军在突破四道封锁线后只剩下三万多人。

2、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

(3)意义: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②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结束:

(1)陕北吴起镇 1935.10:中央红军与当地红军会师

(2)甘肃会宁: 1936.10 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三)、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3、使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立体设计》

【备课札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 - 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民主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大革命

七年级下历史 单元三复习 教学设计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案

“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 教学设计

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设计示例三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教学设计

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教学设计示例(二)

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设计示例三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