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秦王扫六合教案示例1

秦王扫六合教案示例1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5-27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

以下是查字典历史网为您推荐的秦王扫六合教案示例1,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秦王扫六合教案示例1

1.掌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

2.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3.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4.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利用古诗词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培养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研究历史的能力。

3.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进步作用。

2.秦始皇为统一全国,创建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1.焚书坑儒及其评价。

2.对准确的空间概念的掌握。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课本中一些学生通过看书、讨论等法仍然不容易掌握的内容,采用此法。如秦统一全国原因里关于秦始皇个人的作用。

2.古诗词运用法。通过文学作品来研究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是一种比较生动的研究方法。关于秦始皇,后人用诗词方式评价很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既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又起到理解课文的作用。

3.联系分析法。对于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有一些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讲的内容归纳、分析。

4.实物教学法。对于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里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可以用实物模型注示,增加教学效果。

5.讨论法。对于一些不定论的内容,可以提供材料,让学生讨论,开阔视野,加强探究。

教具准备

1.动态地图。

2.度量衡、货币、文字模型或图片。

3.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到了战国七雄时期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卒四十万的内容。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更无力抵挡秦的进攻。地处北方的燕国也意识到了秦国东进的威胁,可又无力阻止。在这种情况下,燕国想到了用刺杀秦王的办法阻止秦军。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壮士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前去刺杀秦王,在易水中,分别时发出的慷慨悲壮之音。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反被杀害,也没能阻止秦国攻取燕国。对于荆轲刺秦王,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学了今天这一课,我想同学们会受到启发的。

[导入语例示二]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虽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这一首诗是1973年毛泽东主席在8月5日对郭沫若《十批判书》发表的自己的看法。这首诗当时是念给江青的。早在7月4日,毛泽东在同王洪文、张春桥的谈话中就指出就提出: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之间为界。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由此可见,毛泽东是赞赏秦始皇的,那么,秦始皇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如何,我们应该怎样去评判他,毛诗中提到的焚坑事业秦政法又是怎么一回事,学习了下面这一课,你就会明白的。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一课的题目是秦王扫六合。六合:古称上下东西南北四方为六合,也就是中国全境。秦王扫六合指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这是唐朝诗人李白评价秦始皇诗里的一句。其全诗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升。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玡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李白《古风》)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比较客观地评价秦始皇功过的诗。那么,事实是否如此,这就首先要求我们对诗中所描写的史实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们今天先学习秦始皇统一全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下一节课学秦的灭亡及原因,当我们对这两节课进行学习后,我们就可以对李白的这首诗的观点作评判了。下面,我们先看第10课的内容。

(注:上面古诗都用投影打出)

[板书]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一、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统一六国的过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平之战的内容。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军在这次战役中坑杀赵卒四十万,自此以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强大攻势。下面,同学们通过看本课第一段的内容,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

[学生看书]

[教师板书]公元前230~前221前,咸阳

[教师引导]同学们看一下课本中的小字内容,讨论一下秦始皇能统一中国的原因。

[学生看书、讨论]

[学生回答]从秦国李斯、蒙恬、尉缭等人受尊崇的情况来看,重用人才是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引导]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看一下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原因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教师引导]统一与分裂,哪一种情况对人民生活有利?

[学生回答]统一对人民生活有利。

[教师引导]那么,秦统一全国借助了什么?

[学生回答]借助了人民渴望生活安定,渴望统一的愿望。

[教师引导]这一点能否从反面证明一下?

[学生回答]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灾难。经过很长时间,人们已经厌倦了战乱生活。人心思定成为历史潮流。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原因为:

[板书]2.统一六国的原因:

(1)统一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

(2)秦通过商鞅变法增加了国力,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3)秦始皇重用人才,促进了统一的到来。

[教师讲解]战国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社会经济都发展较快,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可是这种发展趋势与当时的政治局面发生了严重的矛盾。诸侯割据,相互之间森严壁垒,关卡林立,交通受阻,货币不一。而且长期的战争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正是这种现实的写照。因此,削除封建割据,结束混战状态,实现全国的大统一,既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秦的统一正是符合了这种历史发展趋势。

其次,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东方六国彻底,政治方面,政权巩固,效率较高,社会稳定。经济方面,重农抑商、农业发展、国力增强。军事方面,军功授爵,军队战斗力较强。到秦昭王时,秦国的国土面积已超过了东方六国所剩领土的总和。相比之下,东方各国谁都不如秦国强盛,这一点决定了由秦来实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再次,秦始皇促进了统一的到来,秦始皇即位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嫪毒叛乱,接着整顿内政,对外继续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重用人才,李斯、尉缭、蒙恬、王翦等人在秦灭六国、统一全国过程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下秦灭六国的步骤。

(在活动地图上依次指出秦灭六国的顺序,韩 魏 楚 燕 赵 齐,注意灭的顺序基本上是由近及远,体现远交近攻策略)

[教师过渡]同学们,秦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灭六国的举措。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有关内容,然后回答问题。

[板书]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教师提问]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有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36郡、郡下设县。

[教师总结]下面我们用图示的方式来表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可以用板书也可以用投影)

[教师讲解]同学们,由此图我们可以看出,从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成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中心。

同学们,除此之外,秦始皇还从形式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封建统治秩序。战国时期,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先后尊号称王。统一后,他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而今天下大定,如果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召集群臣,决定更改名号,把三皇和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称皇帝,以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他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子孙继位,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还规定皇帝自称曰联、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秦始皇命人以有名的和氏璧制成了一方传国玉玺,上面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表示皇权神授、永远昌盛的意思。从此,皇帝便成为历代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也是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的象征。

[教师过渡]秦统一后,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除了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外,在经济、文化思想、国防等方面都采取了措施,下面我们来学习具体内容。

[板书]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接触具体内容之前,并回答一个问题:一个国家,如果它使用的货币、长度、重量、容量的标准和文字都不统一,那将会有什么影响?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再回答。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如果在一个国家内,使用的是不同的货币,那人们在经济交往当中就会有很多的不便。例如,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有人民币、英镑,还有美元。而且这些货币分属于不同地区使用,即一种货只能一个地方使用,那人们在不同地区进行经济交流时,首先得把货币兑换统一,然后才能进行交易。否则就会出现用甲地的货币到乙地买不上东西的现象。度量衡也一样,如果不统一,那人们在进行交流时就得换算,这样就特别麻烦。文字不统一问题更大,它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不同地区的人因为使用文字不同根本就没法交流。

[教师总结]货币、度量衡、文字不统一,不仅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更重要的是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因此,秦始皇采取了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措施。下面请同学们看具体内容。然后回答统一后的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各是怎样的?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统一后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对度量衡的统一表现为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了整齐划一的规定;统一后的文字是小篆,后又推广隶书。

[教师讲解]请同学们看屏幕上显示的关于统一前后货币、度量衡、文字方面的变化(略)(如果没有条件,让学生直接看书)。就像刚才大家回答的,如果用这种不统一的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必然有很多不便,但统一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它将大大减少人们之间交流的障碍。而且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对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必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下面,我讲一下具体过程:

战国时期货币制度很不统一,刚才同学们看到了,各国货币的种类、形状、大小、轻重都不尽相同,计算、折算颇为不便。秦统一后,于公元前221年下令废除六国旧货币。制定新的统一货币。新币分为两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重24两;铜币为下币,为圆形方孔钱,每铢重半两。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人民的生活和政权的巩固。对于度量衡,以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为准。每年二月对全国度量衡器进行鉴定,以保证器量的统一和准确。为改变战国时期各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对文字进行整理。李斯以秦篆为基础,制成简易适用的小篆,作为全国规范化文字。又命李斯写《仓颉篇》、赵高写《爰历篇》、胡毋敬写《博学篇》,共3300字为范本,推行全国。后来狱吏程邈又根据当时民间流传的字体,整理成更为简便的隶书,作为日用文字推行全国。云梦出土的秦简就是使用隶书字体写的官方文书。

[教师过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里有一条与政治、经济制度相配合,那就是加强思想控制,其具体表现为焚书坑儒。

[板书]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教师引导]同学们,国家的统一不仅表现为政治、经济的统一,也表现为文化思想的稳定,如果在思想领域里出了问题,那最终也会危及到政权的稳固。秦始皇是深懂这一点的。因此,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又把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坑杀,这在历史上称为焚书坑儒。这里面,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秦始皇焚书,并不是什么书都烧,像医药、占卜、种树的书没有烧,坑儒也不是是儒就坑,而是坑杀背地里批评他的儒生。由此可见,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政权。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的是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手段来加强思想控制,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是为一。二、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否换来了秦朝的长寿?三、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标准是什么?下面先看材料。

[投影显示]

(一)毛泽东评秦始皇焚书坑儒

1964年6月24日,毛泽东在接见外宾时说: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位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骂他就是两条: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

1964年8月30日,谈到黄河流域的水利建设时说:齐桓公九合诸侯,订立五项条约,其中有水利一条,行不通。秦始皇统一中国,才行得通。秦始皇是个好皇帝,焚书坑儒,实际上坑了460人,淳于越是属于孟夫子一派,主张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对秦始皇;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晋文,秦始皇也算。我们有许多事情行不通,秦始皇那时候,也有许多事情行不通。

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虽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历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解释:《十批》指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对秦始皇采取批判的态度。《封建论》指唐朝柳宗元的文章,认为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指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二)焚书坑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山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解释:竹帛烟销:指焚书。祖龙:指秦始皇。刘项:指推翻秦朝统治的刘邦、项羽。

(三)郭沫若: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秦秋未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材料来回答刚才提到的三个问题。

[学生回答]一、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办法来加强思想控制,这种做法不可取。二、秦始皇焚书坑儒不仅没有换来秦朝的长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秦的二世而亡。三、我觉得,我们在评价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巩固统一的角度,二是从焚书坑儒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角度。

(此问题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补充,教师归纳完成。)

[教师讲解]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在政治上镇压反对派的举动。这些人思想守旧,向往过去的旧制度,心怀不满,反对秦朝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始皇对他们采取制裁措施是必然的,不制裁他们就难以推行政令和影响封建国家的统一。事实上,秦始皇并不是见书就烧,见儒就坑。因此,对焚书坑儒要作历史的分析。但是,秦始皇这种加强思想控制的作法并不可取。这种行动带有野蛮性和残酷性。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摧残。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实行文化专制而采取的一项暴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为许多封建帝王所效法,大搞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而且,焚书坑儒也没有阻止秦王朝的短命。

[教师过渡]在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里,关于国防上的主要就是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这个问题,我们也与课一样把它单列出来。

[板书]三、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1.夺取河套和修筑长城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课本第三目的内容看一下,归纳秦朝在巩固国防、开发边疆方面采取的措施。

[学生看书]

[学生归纳]在北方:对于匈奴的骚扰,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主要有三步,一是北击匈奴;二是移民充实边防;三是修筑万里长城。在南方:秦始皇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和西南少数民族区;开发经济、修筑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两广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师总结]南方的措施,我们把它归纳一下叫统一南方、修筑灵渠。

[板书]2.统一南方,修筑灵渠

[教师引导]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又安定北边,开发南疆。使秦的疆域空前广大,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地图,掌握秦朝的疆域。

[板书]3.秦朝的疆域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应该学会压缩信息记忆法。(教师可以把自己设计的图画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参考。)

[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我们说:首先,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这一点贯穿始终。其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其专制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第三,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第四,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灵渠到现在都在发挥它的作用。

[布置作业]

依据下面的《秦朝疆域图》,回答问题:

1.暑期,小明随父母到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旅游。他们乘船溯漓江而上,经过一条运河,游船驶入湘江。请在图中方框内填注他们经过的运河名称。该运河开凿至今已有约______________年的历史。

2.请在图中方框内填注:①秦朝都城的名称。②秦朝长城的东西起止点。

3.参照图中所示内容,填写秦朝疆域四至图示:

答案:1.填入框④内:灵渠 二千多

2.填入框③内:临洮 填入框②内:咸阳 填入框①内:辽东

3.东南西北依次为:东海、南海、陇西、长城一带。

板书设计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一、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统一六国的过程 公元前230~前221前 咸阳

2.统一六国的原因

(1)统一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

(2)秦通过商鞅变法增强了国力,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3)秦始皇重用人才,促进了统一的到来。

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三、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1.夺取河套和修筑长城

2.统一南方和修筑灵渠

3.秦朝的疆域

【秦王扫六合教案示例1】相关文章:

第四课 和同为一家 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设计示例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教学设计示例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案

世界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一

第八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七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 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22课 1848年欧洲革命 教案之二

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 教学设计示例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