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5-27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

以下是查字典历史网为您推荐的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清朝的疆城。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历史脉络的走向,注重把握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土尔扈特部千里迢迢回归祖国,是值得我们歌颂的爱国主义行为。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内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它和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的内容密切相联,即清政府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进行斗争;对外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本课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三个方面分别叙述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册封以及驻藏大臣的设置,从而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等,使清朝中央加强对新疆等地区的统治;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祖国,则进一步展现了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同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清朝前期的疆域,基本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

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与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是本课的重点。

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让学生分两部分掌握:一是清政府确定了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从此,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二是清政府设置的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从而加强清政府对西藏的统治。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西藏宗教主要是佛教。它有许多派,其中的黄教创始人是宗喀巴,他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是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他们是西藏佛教地位最高的两位领袖。

(2)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封号和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并赐以册印。从此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应引导学生复习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元朝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属宣政院管辖。这些史实,充分说明藏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西藏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让学生分两部分掌握:一是乾隆时,天山以南的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祸及当地人民。二是清政府招降不成,调兵平定了叛乱,而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讲述时,让学生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回部。回部指居住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

(2)大小和卓的叛乱是回部上层的叛乱,他们分裂祖国,残害维族人民,激起当地人民的不满。

(3)清政府讨伐大小和卓叛乱,注意政策,得到维族人民支持,终于平定了叛乱。

(4)清政府在平叛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这就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本课内容虽然主题明确,但因涉及多个少数民族,初一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等较难掌握,同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学生也较难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应让学生理解,在清朝统一政权下,我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包括满、蒙、回、藏、维吾尔等五十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得到开发,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民族格局。

二、教法建议

1.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已初步掌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线索,这一课应进一步强化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所以,在讲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课的主题。

2.这一课介绍的都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容,人名、地名较多,应指导学生用好地图,注意把每一个重大事件和清朝中央政权的管辖范围在地图上进行标示。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课件,对重点的内容可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来进行掌握。

3.讲述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时,可让学生看图片江总书记接见十一世班禅,问学生:江总书记为什么要接见这位稚气未脱的班禅?达赖和班禅的封号由来如何?以图片展示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以探究的思维去掌握清朝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和驻藏大臣的设置等内容。向学生解释册封的含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重大事件有何意义,说明这些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讲述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应利用地图讲清回部的地理位置和宗教信仰,不作展开。讲解此目还可让学生回顾汉代、唐代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讲大小和卓的叛乱,对叛乱过程不作补充。但对取胜的原因应略加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平定叛乱,也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项重要措施。

5.讲述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教师可给学生放映电影《土尔扈特东归》片段。教师可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恰当补充东归途中的艰辛,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6.讲述清朝的疆域内容,要结合地图,用图示法按方位来展示清朝的疆域,使学生易于掌握。让学生了解省级行政区的划分,认识清朝前期的疆域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让学生注意理藩院和元朝时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宣政院的区别。同时,使学生认识清朝五十多个民族中,每一个民族都对祖国历史的缔造做出了贡献,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民族格局,就像《爱我中华》的歌中所唱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须弥福寿之庙由两个部分组成。庙的前部为汉式寺院的传统布局,后部为藏式的平顶大红台。想一想,这种汉藏合壁寺院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汉藏文化的融合,体现了民族团结。

2.清军为什么能取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胜利?他们说的对吗?为什么?

清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是一种分裂行为,它违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非正义的。清军的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他们捍卫了祖国的统一,是正义的。

他们说的不太全面,应把两者结合起来分析。原因是:(1)大小和卓的分裂活动,残杀虐待维吾尔族人民,丧失民心,违背历史的发展趋势,维吾尔等族人民因此支持清军的斗争。(2)清政府的平叛策略正确,只杀叛乱首领,不杀无辜民众,顺应民心。

活动与探究

1?畅想考察:为了解西藏地区与清朝中央政权的关系,你可作一次畅想的实地考察,选择三个考察地点,并写出经过的交通线路、考察活动内容。还可根据考察地区的自然条件,写出携带的必要物品。

● 考察地点:拉萨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

● 交通线路:

(1)青藏公路线。

第一段西宁至拉萨:

交通工具:汽车。

行程时间:32~38小时。

行程:西宁日月山(文成公主进藏路口)青海湖黑马河昆仑山口沱沱河那曲拉萨。

第二段拉萨至日喀则:

交通工具:汽车。

行程时间:6个多小时。

行程:200多公里。

(2)川藏公路:成都至拉萨(略)。

除以上交通工具外,还可乘飞机。路线是:成都至拉萨;西宁至拉萨。

● 考察活动内容:

①考察参观布达拉宫,了解顺治帝、康熙帝对达赖、班禅的册封。

②罗布林卡寺:达赖的夏宫,金瓶、金印的收藏处。

③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

④日喀则:扎什伦布寺。

通过以上考察,达到以下目的:第一,了解西藏在清朝的管理下,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第二,了解清朝时期汉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第三,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西藏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 旅途携带物品:

除日常用品外,因西藏海拔高,气压低,缺氧,温度低,故应注意携带以下物品:氧气包或赛鲨力等含氧类药品;扩展心脏类药心血康等。

参考资料

避暑山庄

清朝修建的避暑山庄,又称承德离宫,位于今河北承德市。它座落在燕山腹地的一个河湖盆地之中,依傍滦河支流武烈河的西岸。武烈河沿途有多处温泉注入,古有热河之称,承德离宫因此也被称为热河行宫。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动工修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初步建成,康熙帝亲自题写避暑山庄的匾额。乾隆帝时又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先后经过八十多年,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最后完成主要工程。整个山庄,大致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个部分,各种景观和建筑错落有致,融汇了南北园林的不同风格。山庄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为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修建后,康熙帝和乾隆帝每年夏天都来到这里,接见各地远道而来的少数民族首领,同他们共商国事,然后与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到北面的木兰围场行围狩猎。这说明清朝修建这座山庄,不仅仅是为了避暑,更主要的是为了抚绥蒙、藏等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以巩固边防,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清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班禅的封号

清朝初年,继承了明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早在清太宗皇太极时,达赖五世就与清朝有书信往来。顺治九年(1652年),达赖五世受邀请,率领藏官侍从三千人亲赴北京。达赖五世进入青海境内时,顺治帝派内务府大臣前往欢迎,并由国库发给口粮,赏给金顶黄轿入都。达赖五世到北京后,住在特为他修建的西黄寺里面。顺治帝在太和殿设宴,为达赖洗尘,并赏赐黄金550两、白银11 000两、大缎1 000匹和许多珠宝、玉器、骏马。第二年,达赖五世回西藏时,顺治帝又送去有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金册金印,封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达赖喇嘛,简称达赖喇嘛。普通是梵文的意译,又译作圣识一切瓦赤喇怛喇是梵文的音译,意为金刚持,亦译作执金刚达赖是蒙语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师的意思。

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又遣使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班禅是梵文大师的意思,额尔德尼是满语珍宝的意思。这样,清政府确定了达赖和班禅的封号,和他们在宗教上、政治上的法定地位,并规定了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从而加强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册封

古代皇帝以封爵授给异姓王、宗族、妃嫔等都要举行的一种仪式。在受封者面前宣读授给封爵位号的册文,连同印玺一同授给受封人,称为册封。如清代封亲王、亲王世子和他们福晋(满语,指亲王、世子、郡王之妻)的册用金质;封郡王、郡王福晋的册用银质饰金,封妃嫔则有册无宝(印)。清代封达赖、班禅,都用的是金册金印。

驻藏大臣的设置及其职权

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一人,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协助地方政府处理政务。这使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进一步加强了。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经清朝中央审定颁行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详细规定了驻藏大臣的地位和职权,明确指出:驻藏大臣督办西藏事务,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达赖喇嘛的转世必须由驻藏大臣监督,用清朝颁发的金本巴瓶抽签决定;达赖、班禅的坐床典礼,也由驻藏大臣主持。地方政府噶伦(政务委员)以下大小文武官员,一律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拣选人员奏请中央任命;这些官员的升降赏罚,也由驻藏大臣主持。地方政府处置罪犯,必须呈报驻藏大臣备案。官家、贵族和寺院所属封地范围内的人口户籍,须一律造具花名清册,送交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处各存一份,以资稽查。西藏地方的赋税和地方政府的收支,统归驻藏大臣稽查总核。全藏差税的增减和各地储备粮饷的数目,统由驻藏大臣统一核定安排。有关西藏一切对外交涉事宜,统归驻藏大臣全权处理。毗邻外国写给达赖、班禅的信件,必须报明驻藏大臣查验,由驻藏大臣代为酌定回信。外国侨商旅藏期间,必须持有驻藏大臣发给的路证,办理登记手续。

《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乾隆帝亲撰的《须弥福寿之庙碑记》,竖立在须弥福寿之庙的碑亭内,高约12.5米。碑下承以龟趺,龟趺、碑身和碑首各用一块巨石制成。乾隆帝在碑记中记述了从顺治帝到他本人的文治武功,褒扬了边疆各地少数民族的倾心向化、拥护中央,并突出强调班禅六世前来朝觐,是不因招致而出于喇嘛之自愿,表明清政府与西藏关系之密切。竖排资料所引之文字,就出自这篇碑记,它生动地反映了清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大小和卓叛乱

和卓是波斯语的译音,本是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始祖穆罕默德后裔和伊斯兰教学者的尊称。新疆伊斯兰教封建上层人物也自称和卓。这里大小和卓是指天山南路维吾尔族封建主玛罕木特的两个儿子罗尼都和霍集占。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小和卓诱杀清朝将领,小和卓自立为巴图尔汗,发动了反对清朝中央政府的叛乱。他们号召各城起兵反清,一时协从的有几十万人,叛军控制了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方。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派清军进入南疆(天山南路)平叛。起初,清军出师不利。但由于大小和卓残酷地压迫维吾尔族人民,兵饷、徭役繁兴,供给稍迟,家立破;及出亡(兵败逃亡),又尽其赀以行,民脂殆竭(《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15)。人民不堪其苦,纷纷逃亡。清军攻克库车后,小和卓逃到阿克苏,守城维吾尔族人闭门不纳,只得逃到乌什,同样为乌什维族人所拒,遂退保叶尔羌。大和卓则据守喀什噶尔。大小和卓相约各守一城。两人相为倚角,抗击清军。第二年,清军两路会师在叶尔羌城东黑水河畔击败叛军,乘胜分军,攻取喀什噶尔和叶尔羌。大小和卓见大势已去,大掠城中财物后率部逃往帕米尔。清军追至伊西洱库尔淖尔,将叛军围在山岭上,一面施放火器,一面大呼招降。叛军降者蔽山而下,声如奔雷,小和卓木手刃之不能止也(魏源《圣武记乾隆勘定回疆记》)。大小和卓带着妻孥旧仆三四百人逃奔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部)。清军派人与巴达克当地部族交涉,不久,当地部族将他们杀死,把尸首送交清朝。(《圣武记乾隆勘定回疆记》)在南疆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终于粉碎这次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

伊犁将军

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天山南北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治所在惠远城(今新疆霍城县南)。伊犁将军为清朝新疆地区最高官职,统辖新疆南北两路,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额尔齐斯河上游,天山南北两路,直至帕米尔等地的军政事务。光绪九年(1883年),新疆建省。辛亥革命后废除伊犁将军。

清初蒙古各部与土尔扈特的西迁

明朝后期,蒙古族按照活动地域的不同,分为漠南蒙古(游牧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漠北喀尔喀蒙古(游牧于漠南蒙古的北方)、漠西厄鲁特蒙古(一作额鲁特、卫拉特,为瓦剌之后,游牧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后金政权建立后,漠南蒙古各部先后归属了后金。1636年,漠南蒙古16大部49个首领,推举皇太极为蒙古大汗的继承者,并奉上博克达彻辰汗(即宽温仁圣皇帝)的尊号。同年,皇太极就皇帝位,改国号为清。不久,漠北蒙古各部也相继向清朝称臣纳贡。第二年,厄鲁特蒙古四部的首领和硕特部顾实汗向皇太极遣使通贡。顺治三年(1646年),顾实汗又奉表进贡,清政府赐给甲胄弓矢,令其管辖厄鲁特诸部。这样,除漠南蒙古归属清朝版图以外,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也都臣服了清朝。

厄鲁特蒙古分为四大部:准噶尔,游牧于巴尔喀什湖以东、天山以北的伊犁河流域;杜尔伯特,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两岸;和硕特,游牧于乌鲁木齐地区;土尔扈特,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地区。四部结成松散的联盟,以和硕特部的首领为盟主。17世纪初,准噶尔部在其首领巴图尔浑台吉(台吉、浑台吉是蒙古贵族的称号)统治时期,势力逐渐扩大。土尔扈特部因受准噶尔部排挤,西迁到伏尔加河流域游牧,和硕特部也迁移到青海一带。厄鲁特四部联盟至此基本解体。

土尔扈特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土尔扈特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定居下来以后不久,俄国的势力也到达了他们的北边,并力图把土尔扈特变成他们的附庸。土尔扈特极力维护自己的独立,继续保持和蒙古其他各部的联系,互通婚姻,参加集会,不断向清朝进奉表贡,到西藏熬茶礼佛。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因道阻不通,阿玉奇汗派使者经西伯利亚来到北京。同年,康熙帝也派出使团前往伏尔加河下游探望他们。阿玉奇汗欣喜若狂,详细地询问国内的情况,表示了土尔扈特部属籍中华、和祖国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说衣帽服色略与中国同,其俄罗斯乃衣服语言不同,难以相比(图理琛《异域录》卷2)。

雍正二年(1724年)阿玉奇汗逝世以后,沙皇俄国加强了对土尔扈特的控制。沙俄政府为了对外扩张,向他们征收苛重的赋税,不断地征发兵员。土尔扈特的七八万战士在沙俄的对外战争中丧失了性命。沙皇政府还沿伏尔加河、乌拉尔河、萨马拉河修筑堡垒,驻扎军队,准备随时镇压土尔扈特部的反抗。

渥巴锡领导反俄武装起义和重返祖国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渥巴锡继承汗位以后,沙皇政府不断向伏尔加河流域移民,派遣常驻官员,推行东正教,策划把那里变成为一个俄国的新行政区域。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又强令16岁以上的男子尽行出征,阴谋借对外战争把土尔扈特部消灭掉。26岁的渥巴锡召开了绝密会议,组成领导核心,决定开展武装斗争,率领全部族回归祖国。十一月,渥巴锡以防御入侵为名,下令每户派出一人到某地集合,数万名骑士如期赶到。会上作了动员,一致决定东归,并立即开始各种准备工作。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一月四日,渥巴锡召集全部族战士,宣布俄国女皇(叶卡德琳娜)已下令要他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圣彼得堡去做人质,还要挑选一万名骑士参加俄国军队,因此,要么失去自由,忍受奴隶的枷锁,要么脱离俄国,回归祖国。一月五日,震惊世界的土尔扈特部反抗沙俄压迫的民族武装起义爆发了。他们歼灭了监视他们的沙俄官员、军队和其他人员,焚烧了自己的宫殿、村落和带不走的粮食、物品。草原上升起了巨大的烟柱。渥巴锡汗骑在马上,举着鲜艳夺目的彩条旗,带着17万部众,分三路离开居住了一百四十多年的伏尔加河下游,踏着积雪,向太阳升起的东方──祖国前进。

渥巴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十多天的时间就跨越千里草原,穿过冰封的乌拉尔河,进入大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摆脱了沙俄几万军队的追袭。在哈萨克草原上,他们突然遭到哥萨克骑兵的袭击,九千多名战士在激烈的血战中牺牲。他们继续前进,全歼了抢先占领东进必经险要奥琴峡谷的哥萨克部队。在炎热的夏季,他们缺粮饥饿,疾病流行,击溃了从奥伦堡等地派去的两万追兵。到六月,土尔扈特部历时半年,行程一万多里,历尽千难万险,付出了人员减半的巨大牺牲,终于回到了祖国。他们献出了永乐八年(1410年)明朝政府敕封给他们祖先的汉篆玉印,表示回归祖国的诚意。

乾隆帝对土尔扈特重返祖国后的妥善安置

土尔扈特重返祖国后,乾隆帝立即命令妥善安置他们在准噶尔盆地和科布多一带游牧,发放了大批救济物资,计马、牛、羊二十余万头,米、麦四万多石,茶二万余封,羊裘五万多件,棉布六万多匹,棉花六万斤,以及大量的毡庐等等。渥巴锡等被迎接到承德,在木兰围场随围观猎,在避暑山庄里盛会赐宴。土尔扈特的各级头领都封了官爵,渥巴锡被封为卓哩克图汗(即英勇之王)。乾隆帝还亲自撰写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刻成两块巨大的碑石,树立在避暑山庄北普陀宗乘之庙的两侧。

清朝前期18省

清朝前期的18省是: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清朝省级行政区域后来的建置变化情况

直隶省1928年改设河北省。

福建省台湾府1885年改设台湾省。

盛京将军辖区1907年改设奉天省。1929年改为辽宁省。

吉林将军辖区1907年改设吉林省。

伊犁将军辖区1884年改设新疆省。1955年改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清代通称外蒙古。1946年承认外蒙古独立。今为蒙古国。

西藏办事大臣辖区清代称西藏地区。1965年改建西藏自治区。

青海办事大臣辖区清代称青海地方。1928年改设青海省。

内蒙古盟旗清代称内蒙古地方。1947年建内蒙古自治区。

学术动态

对清朝民族政策的不同评价

对清朝实行的民族政策,学术界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旧中国的一些学者基本否定清朝实行的民族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学者重新评价清朝的民族政策,认为清政府的民族政策中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歧视,但比之从前朝代那样战祸连年、边患不息、各个割据政权长期对峙、甚至中央政权被倾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局面要好得多。总的说,清代的民族统治政策是比较成功的,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为今天我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达赖五世朝见顺治帝

达赖五世朝见顺治帝图,是西藏布达拉宫的殿堂壁画。从1643年起,西藏地区的六十多名藏族画家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在布达拉宫各殿堂内的墙壁上,精心绘画了许多壁画。这些壁画题材丰富,色彩鲜艳,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卷。达赖五世灵塔殿上的壁画描绘了达赖五世毕生的业绩。其中达赖五世到北京觐见顺治皇帝的事迹,画家们运用连续表现的手法,描绘了他起程、征途、抵京、觐见、赴宴、游乐、观剧等一系列场面。课本插图选的《达赖五世朝见顺治帝》是其中的一个画面。顺治皇帝端坐在宝座上,面向达赖五世。达赖五世坐在顺治右侧双手合掌,上身微向前倾,像是正在说什么。下边是几排陪宴的群臣和喇嘛。画面用色是在绿色底子上施以金色和朱色,整个画面显得金碧辉煌。

图画说明

清政府颁赐的金瓶

这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政府向藏族地区颁发的金瓶。目的是为革除西藏活佛转世制度存在的弊端,防止藏族贵族操纵大活佛转世。遇到大活佛如达赖、班禅等人的转世灵童出世有争议时,便用此瓶进行隆重的掣签仪式。金瓶高35.5厘米,底径14.4厘米,腹径21厘米,瓶内放置如意象牙签。举行掣签仪式时,将入选灵童的名字、出生年月用汉、藏、满三种文字写在牙签上,用纸包上放进瓶内,选派有学问的活佛念经祈祷七日,然后由清朝的驻藏大臣主持,在大昭寺释迦佛像前用金箸将金瓶内的其中一个纸包钳出,此纸包牙签上所写的灵童就被确定为转世灵童。金瓶也叫金本巴瓶。金瓶的设立,说明清政府加强了对藏族地区的管理。

须弥福寿之庙

须弥福寿之庙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之北,是班禅六世觐见乾隆时的一座行宫。据记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70寿辰,班禅额尔德尼六世长途跋涉到承德向乾隆皇帝贺寿。乾隆命仿照西藏日喀则班禅所居扎什伦布寺建起这座行宫。此宫占地面积37 900平方米,建筑风格综合汉、藏建筑艺术之长,形式独特。须弥福寿之名,是藏语扎什伦布的汉译。山门上悬挂的须弥福寿扁额,是乾隆手书。

须弥福寿之庙的主要建筑叫大红台,大红台四周为三层高的群楼,中央是一座妙高庄严殿,为班禅六世讲经的地方。大红台东南有东红台,西有吉祥法喜殿,为班禅的寝殿。殿北有金贺堂和万法宗源殿,是班禅弟子的住处。再北有琉璃万寿塔,塔身呈八角七层,用绿色琉璃砌成,塔顶覆以黄琉璃瓦。该塔绚丽灿烂,为须弥福寿之庙的标志。须弥福寿之庙是当年乾隆皇帝和班禅六世为维护祖国统一,密切民族关系所作努力的历史见证。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相关文章:

第一册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第一册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第2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第20课 三国鼎立教案之四

中考历史考点(课标)解读之二: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1课 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二)

第十七课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