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已于2003年4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成果,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就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进行定性,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首要和关键所在。在高中历史课程性质方面,课程标准注意了三个问题,一是它的“基础性”,二是它的“历史性”,三是它的“课程性”。

基础性指的是普通高中仍然属于基础教育范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基础教育重在“基础”,重在学习基础知识(这里指广义的知识,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领域),“基础知识”的本质在于“一是它的普遍性,二是它的实用性”。[1]基础教育阶段不是培养人才的,而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要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总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认为,义务教育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它的定位非常准确,对属于基础教育的普通高中教育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课程标准在历史课程性质的定位上重点处理好了两个区别:

第一,强调了历史课程的“历史”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区别,突出历史课程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方面独到的历史教育功能。高中历史新课程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国家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提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教育目标,都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第二,强调了历史课程的“课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历史学科的区别,突出历史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素质教育功能。以往的教学大纲更多的是强调历史的学科性,以历史学科为中心来构建课程体系、择取历史知识和提出教学要求,较为注重历史的学科体系、学科内容、学科理论、学科方法和学科功能。例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开宗明义提出:“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3]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历史的课程性,即以历史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既尊重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又不拘泥于历史学科,较为注重历史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教育功能。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不是进行历史学科研究,而是要进行历史教育研究;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主要不在于历史学科能力的高低,而在于历史教育能力的高低;高中历史教学不是培养历史学家的,也不是为培养历史学家打基础的,而是尽历史课程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应承担的一份责任。历史课程离不开历史学科的支撑,但绝不等同于历史学科。科学的过程重在研究,重在不断地追求真理、穷尽真理和接近真理,历史科学也不例外。而课程的过程重在教育,教育学生学习已被科学论证了的真理。历史课程的目的和过程都是为了教育,就得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各方面情况。高中历史新课程强调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淡化了传统的历史学科体系,确定了以学习专题为基本结构的历史课程内容体系;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和终身发展为前提,取舍有关的历史内容;不但要求学习和运用史学方法来研究历史课程,而且注重学习和运用教育意义上的学习方法来探究历史课程。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在历史课程基本理念方面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以学生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高中历史课程基本原则

明确高中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初中历史课程强调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同时强调时代性原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坚持基础性、发展性和时代性的同时,提出了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

发展性包括三层递进的含义:(1)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要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因此,历史课程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2)学生的个性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在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从未忽视过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国在科学界、文艺界、体育界等领域的一些突出人才,许多都是少年儿童时期个性培养的产物。素质教育在注重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强调个人优良个性的发展。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国家的每个国民的素质都全面发展了,但没有各个领域的特别突出的人才,这个国家是没有国际竞争力的,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由各有所长的人才组成的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不是个人行为,是国家行为,是全民族的全面发展。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对于历史课程的意义在于,为爱好历史学习的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充分发挥这些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的特长和潜能。(3)学生的终身发展。基础教育是有阶段性的,而学生的发展是终身的,因此,高中历史课程要精选“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4]给学生,使学生能够适应学习化社会。

“历史学科向来是各科中时代感最强的一门学科”,[5]高中历史新课程应充分体现时代性特点,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社会发展需要。人类社会的现实,都是历史的延伸,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就,都是在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历史课程为社会服务绝不是一句空话。历史具有过去性特点,同时又在不断发展之中,人类必须用历史的、现实的和发展的眼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历史课程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给学生符合时代发展的历史知识,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时代性特点。要选择对现实社会仍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并有利于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历史知识,加强历史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实社会的联系。高中历史课程在一些重大现实问题上,如人文主义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治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问题、民族问题、国际关系、和平与发展问题等等,注意了历史知识的科学性,既反映了历史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又体现了时代精神。目的是教育学生在面对现实社会和生活问题时能够以史为鉴,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多样性和选择性主要指高中历史课程“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6]多样性是选择性的前提,又是选择性的结果,正是由于对学生要求和课程设置具有多样性,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有选择性,学生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最终实现“有个性的发展”。从理论上讲,不仅仅是选修课具有选择性,必修课也具有选择性,如每学期自行选择所学课程;一门课程内也具有选择性,如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对一些重要的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和问题进行较深入的学习与探究。

历史课程目标

高中历史课程应全面发挥其教育功能。以往,中学历史教育的三大任务是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历史能力和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其突出特点在于,把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明确提出,同时把政治思想教育拓宽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样,历史教育目标得到了明显拓宽和完善,为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为了实现历史学习目标,必须选择一定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与方法”是手段;另一方面,在体验学习过程和运用学习方法的同时,可以掌握学习过程与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与方法”又是学习目标,而且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要把这些“过程与方法”作为手段来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来学习、运用和掌握,获取“能够获取知识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内容标准”中作了一些基本的要求和规定。一方面,历史知识具有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方面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处于不同动态过程中的不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既要充分挖掘历史知识的情感教育功能,又要避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历史课程内容

历史课程内容要符合国情,符合时代精神,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着重克服“难、繁、偏、旧”现象。

解决“难”的问题。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应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历史概念,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在保证学生掌握最为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地前提下,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才能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留下广阔的空间。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对不同历史知识做出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注重基本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不能任意拔高难度。

解决“繁”的问题。反映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过程的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尽数展现是不可能的。中学历史课程内容应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减少庞杂的内容,尽量做到历史发展线索清晰、主题明确突出。因此,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终身发展,精选具有重要性、代表性、典型性,能够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进程、基本脉络和基本规律,能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能力、方法和情感的历史知识展现给学生。

解决“偏”的问题。所谓“偏”指的是,第一,该历史内容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规律等,对现实社会也没有多少影响或借鉴意义,甚至在历史学科中都不属于主干内容;第二,该历史内容对学生而言,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不能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学历史课程要选择最为重要的、尽量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内容。

解决“旧”的问题。有人认为历史课程不存在“旧”的问题,因为历史都是过去发生的,都是“旧”的。其实则不然,历史虽然是“旧”的,但仍然可以出“新”意。第一,历史选材可以出新意。历史内容都是旧的,但选择哪些内容却大有讲究。受极左思潮影响的时期,选择的历史内容中,阶级斗争的弦就绷得比较紧,历史基本上成为阶级斗争史。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选择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反映了新世纪人类通过历史遗产表现出对历史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的精神。第二,历史阐释可以出新意。同样的历史内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如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评价,新课程不仅仅停留在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赞扬上,而是总结了它们的社会价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新理念贯穿到历史内容之中。第三,科学研究可以出新意。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反映科学发展包括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层出不穷,及时的吸收这些新成果,可以丰富和更新历史课程的内容。如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都在新课程中得到反映。第四,历史教育可以出新意。历史课程内容不仅仅是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还应包括教育学科的相关内容。历史新课程把历史科学内容和教育科学内容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如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就是很好的说明。第五,课程内容的构建可以出新意。以往的历史课程,从初中到高中,乃至到大学,都是建立在严密的学科体系基础上的。初中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高中与初中没啥两样,只不过是去掉了世界古代史,把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作为选修课而已。新课程以学习专题为基础构建了历史课程体系,体现了历史学科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相交融的综合性特点,突出了历史课程适应高中学生探究学习的特点。

历史教学过程

新课程应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创新,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目标。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是建立在教师教学方法改进的基础上的。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民主教学,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机制,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不断的改进学习方法,勇于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有两点,一是转变单一的教师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二是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在教学评价方面

历史课程要逐步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历史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元化:一是评价对象和参与者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和教师,而且包括学校、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等对历史教学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当然,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二是学习评价目标多元化,不再局限于知识及能力领域,还包括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是学习评价的内容多元化,也涉及评价目标的三个领域;四是学习评价类型多元化,包括广义评价(宏观评价)和狭义评价(微观评价),相对评价(常模参照标准评价)和绝对评价(目标参照标准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以及预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五是学习评价方法多元化,包括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等多种方法,高中课程标准提到的评价方法有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六是评价功能多元化,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促进功能、管理功能和研究功能等等。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江苏南京 210097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相关文章:

第三章(一)高中历史课程结构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国近代史部分)与教材编写问题略论

历史课程标准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从创新的角度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内容标准释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第三章(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继承发展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的主要特点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