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历史课程标准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内容摘要:形成正确的人文精神是“课标”的目标之一。人文精神的培养的内容包括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改善、人文关怀的培养、人文理想的树立四方面。培养目标的实现一是建立、创造平等、和谐、重视个性的人文环境;二是在历史知识中凝练、深华人文精神。倡导一种不与现实割裂、不与大众割裂的“活生生”的历史教学,紧密关切“人”的生存、生活、发展乃至创造,深刻认识人类文化遗产,竭力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体现历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人文精神 人文关怀 人文理想 以人为本


2001年7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出版,《标准》拓展了思想教育目标。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是新目标之一。这既是对传统思想教育目标的拓宽,也是江总书记的指示和第三届全教会精神的具体体现。

“人文素养”提高的初级目的是利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话语言谈和道德情操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提高学生求真、求美、求善的人文理念;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建立健全完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从而发展成为视野开阔、富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历史学是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 “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 和“作为历史存在物的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决定了中学历史学科在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当代“符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人文精神方面,肩负重要使命。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这一目标,是摆在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新任务。本文略谈笔者浅见,以期抛砖引玉。

所谓人文精神,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具有进步性、人民性、革命性的精神。它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精神,或者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创造和全面发展、自我完善为终极目的。同时,它又是内在于实际主体(也是文化主体)的精神品格。这种品格体现在:作为群体的民族精神的发展和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世界,也即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情感之中;在微观方面,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

人文精神具有以下特点:

⑴历史性和时代性。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思想情感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和历史的产物。不同时代的精神,会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人文精神的本质内容、思想形式及特征,都是受它所在的历史时代、具体条件制约的。

⑵民族性和开放性。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会有不同的具体情形。在历史的辨证发展中,民族的精神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根据,但同时又是相互间互相吸收、互相开放的。尤其是世界进入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各民族间优秀文化的开放日益成为历史的潮流。

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包括四个递进层次:

第一层次:人文素质的提高。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概念和术语)、对历史的研究过程、对历史发展的社会影响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养成实证、独立、探索、创新的历史精神和信念,以及解释、预见、认知、审美的价值取向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第二层次:人文素养的改善。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形成一种全面的、理性的认识,尊重他人,关照后人,公平对待社会的全新的 文明观。

第三层次:人文关怀的培养。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重视人的地位、命运、价值与尊严,改善人的情感生活,完善人的道德理想,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形成悲天悯人的品格。表现在:①全面(从不同方面关注人的人性、精神、心理)、客观(实事求是判断思维路径、价值取向)、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对历史发展起阻碍的历史人物,更应该从人性深处那些看不见的微妙角落分析其影响,既重视正面人物、事件的分析,也重视反面人物、事件的剖析;②理解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特别是历史上的弱势群体的地位;③学会设身处地的体会历史主体的内心世界;④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出现的偶然性及其个性等。

第四层次:人文理想的树立。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求实、尚理、爱美的精神情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耸善抑恶、昭明废幽的追求;热爱和追求真理;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理想;注重社会责任、关心国家社稷;重视群体和谐;推崇精忠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个层次是一个统一的结构体。。人文素质与素养是基础,人文关怀是核心,人文理想是人类的最高追求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须注意:①在总结不同时代人文精神共性的同时,重点注意不同时代的区别,重在研究一定时代的人文精神;②在注重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同时,更注重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精神品格;③在注重群体民族风貌的同时,更注重个体命运的发展。

现代的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珍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精神。因此,人文精神培养目标的实现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创造平等、和谐、重视个性的人文环境;二是在历史知识中凝练、深华人文精神。前者要求从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方法都人文化,是基础和前提;后者要求教育内容人文化,是关键和目的。

一 、在人文环境方面重视人本主义课程的研究,吸收其精华

人本主义教育既是一种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教育要研究对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该课程以“全域发展的人、解决社会问题”为培养目的。强调个体与群体统一,传统与现代整合,科学与人文并重,知识与道德兼顾。强调 “情意教学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借鉴具有一定启迪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2、提倡以人为本主体性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指出:“不是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主体,只有当人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课堂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三方面:①自主性:表现在学生对课堂历史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②能动性:表现为学生对历史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参与;③创造性:表现为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丰富,有较强的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历史教师要树立两种意识:一是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人。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体;二是注重客体主体化转变,促进学生人文内化。通过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自主思考、选择、评价,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习惯,最后内化成人文品质。北京市“历史学习心理与教学对策”课题组在实践中创设开发出13种课堂主体活动教学的子模式:发现式、情境复现式、范例式、问题探索式、资料研习式、课堂讨论式、合作学习式、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式、辩论式、分层自主学习式、角色扮演式、群体调查研究式、掌握学习式等值得借鉴。

3、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人文精神的弘扬搭建了广阔的平台。目前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以及提供更多的个别化教学的选择。多媒体的人机对话、人工智能、超文本等外设、虚拟现实等功能,可以使学习者沿着自己的思路,适应自己的需要去发展学习的过程。网络的开放性、包容性、内在化为学生接受外界信息,交流、分享他人的思维和方法提供了更广阔的途径。这种交互既是师生的对话也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更是人类的历史经验与学生个体的对话,可以充分唤起学生对人生经验与价值的探索。

4、 尊重学生思想情感,创设民主平等的人文气氛

此方面包括师生关系和友善;教育参与和管理的民主化;教学内容中民主意识的 渗透和民主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作到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对学生要有高度的信任和适度的宽容。

[1] [2] 下一页

【历史课程标准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关文章:

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系列报道(二) :高中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改革要点简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钱莉芳自述

课标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哪些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上有哪些方面的突破?

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内容,以及教育理念有哪些新特点?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