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新要求

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新要求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中史在线网站注:本文尚未发表,谢绝转载。期刊发表请联系作者或本站。

吕准能 浙江师范大学附中教师 网站编辑 (专栏:博雅教育)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遵循《课程标准》并不拘泥于《课程标准》,要扬长补短,才是真正地尊重《课标》。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的编写应还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体现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一)理念更新

《课程标准》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基本目标。其突出特点在于把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明确提出,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层面,拓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在历史教学的目标中,不仅是要强调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国际意识、社会意识、民族意识等,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公民意识,具有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从本质上说,这其实是历史教育在回归其本来的面目,是对一度被扭曲变形的修正与超越,是历史教育作为一种包括社会教育以及国民教育中人格教育、道德教育的传统。教学目标到教材编写中要坚持学习过程和结果并重;学习内容和活动穿插,主动接受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统一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兼顾等正确态度。

中学历史课程属于非专业的、面向全体中学生的基础课程,应摆脱学院式历史专业教育模式和研究模式影响的束缚,不去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尽量避免内容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它应只向中学生介绍最基本、最重要的历史知识,构建符合中学生认知水平和中学生学习需要并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课程新体系。同时,建立模块相对独立、总体整合的内容体系,采取专题史体例和中外合编的方式,采用单元、课、目三级标题的结构。进而,精心选择典型的、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事实,构成每一个学习模块。另外,中学历史课程应关注中学生养成良好历史学习态度和历史学习行为,改变目前历史课程主要靠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单向传递信息的教学方式,使历史课程成为师生平等参与、信息互动、共同体验历史过程的多元学习活动,最终有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鼓励学生的想象和思考,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迁移,在编写上还要留有较大的余地,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并还要考虑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利于高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适应因材施教的原则,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长期以来,我们就是在让活生生的历史素材去硬生生的适应我们的僵化的历史结论,对此需要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过去以“社会形态”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阶级分析作为研究的方法论。民粹主义、平均主义、民族主义和偶像崇拜结合在一起,给我们的史学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长期以来,在中学教材中,在革命史观的指导下,把暴力革命作用无限夸大与绝对化,认为只有暴力革命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甚至被看作惟一动力。今天总不能用“有色眼镜”来看待“预备立宪”是否具有无可否认的进步性,英国的“光荣革命”具有没有流血牺牲就作硬性否定。近些年来,史学研究已经摆脱了“左”的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以近(现)代化来审视中外历史,从而对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有了新的认识。“清末新政”是近代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清末新政”的内容都极为简单,其中某些评价还很不公允,这些恰恰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在编写教材时应努力避免的。不仅在传统教材直至新教材中,这种绝对化公式化和浓厚“左”的色彩的结论或者痕迹还有不少。在编写新教材时应彻底摆脱这种不合时宜观念的束缚,不写或少写俗套、空洞和僵化结论。即便是非写不可的重要结论,最好换种方式,如转到课后练习中,以材料题形式出现,由学生研究材料自己总结出结论;也可以像教材那样在某些重要章节后安排活动功课或者有代表性论文节选,让学生自己研究学习;还可以在历史课外读本中选入有分量的论文或有关文献资料。

历史教科书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学校教学用书,是历史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工具。新教科书在初中历史新教科书的基础上,对于教育学、心理学方面关于能力培养,考试与评估的新研究,历史学、考古学方面若干经过论证的新观点、新发现和新经验等及时地吸收采纳,在扬弃中改革创新。总的编写思路是,坚持以本国史为主,遵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为主轴的文明史和全球史观的线索,采取学习主题的编写结构,注意中国史与外国史之间的联系,古今中外贯通,重视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历史内容,必修和选修相互协调的课程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了建国以来占主流地位的传统编写模式,建立起了模块相对独立、总体整合的内容体系。

(二)体例呈现

形式毕竟是为内容服务的,体例结构的改革,首先要适应教学内容的改革,教科书的体例结构也不例外,固然,什么样的体例结构有利于阐述教学内容,就应当随之适时调整。现行的中学历史课程,从初中到高中都是建立在严密的学科体系基础上的,初中是中国史、世界史,高中阶段中国近现代史是必修,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是选修。多年来,我国存在着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痼疾,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忽略了其他类型的课程在学生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课程还统得过死,缺乏弹性,难以适应不同类型区域发展的需求。原有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还不尽如人意之处,譬如在历史文笔的叙述、史料的选择、习题的设置等方面,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呆板有余,活泼性、启发性不足;教条说理的口吻浓厚,使得学生感受不到历史原本就是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和博大的魅力。历史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是息息相关的,由此造成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隔膜,这样历史教学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

我国中学的历史课程一直采用通史体裁,强调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知识,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抓住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历史阶段的特征,比较清晰地勾画出各个历史时期的轮廓概貌。新的课程结构从整齐划--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课程结构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改变了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教育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学习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尽量展现历史学科内容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与交叉,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穿插、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参照、历史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有机交叉等,并注意历史各模块之间的铺垫与融汇。

教科书吸取了中国古代编年、纪传、纪事本末等几种史书体例的长处,推出最新的教科书体例。《课程标准》设置了9个学习模块,即历史(I)、历史(II)、历史(III)等3个必修模块,25个学习专题。必修课程的"历史(I)"中的9个专题,"历史(II)"中的8个专题,属于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内容,"历史(III)"中的8个专题,则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学生通过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能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为其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的历史选修课程共有6个学习模块,即"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

为了克服“书本中心”的倾向,教材的系列化、立体化和多样化特色进一步显示:

(1)系列化:a.教师教学用书(教师教学用书 教师备课手册 历史教学挂图 历史地图册 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 试教通讯);b.学生学习用书(新教材新学案 历史填充图册 历史读本等)。

(2)立体化:a.充分运有现代媒体来表现教材内容。电子音像配套产品(VCD、CD-ROM、录像带、幻灯片、投影片等)、课堂实录、各类课件、备课资源库;b.网络教材(电子版本的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

(3)多样化: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为适应不同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地区的各自需求,特推出黑白和彩色两种版本。

当代史学家周一良先生就建议历史教科书的标题同历史专著有所不同,要生动活泼一些,可以引用诗句做标题,让孩子们更喜欢学。历史课程内容就应该相对简单、通俗、生动、活泼,而不能是历史材料、历史概念和历史理论的罗列或堆积。编写者在叙述的遣词造句上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可谓精雕细琢,经过反复酝酿与推敲,对大字,要求严谨、简洁,但也要注意有文采;对小字、图注等,要求生动、形象、明快,但也要严谨、精练。无论大字、小字都要如实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目。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中,在课文辅助部分设计了一些教学活动,包括阅读、观察、思考、讨论性的活动,例如,设计了一些灵活多样的活动项目,像“想一想”“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动脑筋”“阅读与思考”“思考与讨论”“论坛争鸣”“各抒己见”“史海拾贝”等等,甚至有的版本的教科书以这些活泼的设计取代了形式较为呆板的练习题。使得教科书的结构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加强了课文辅助部分锦上添花的作用。

[1] [2] [3] 下一页

【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新要求】相关文章:

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相比最主要的调整与变化

课标培训材料:圣洁的斯宾诺莎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内容,以及教育理念有哪些新特点?

课程标准呈现方式解读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改革要点简介

第二节 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课标培训材料:“进口”的国王和“光荣革命”

课改理念100问:92、怎样认识新教材所体现的教学目标?

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节选)

课标对普通高中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是什么?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