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案例评析三:《难忘九一八》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案例评析三:《难忘九一八》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案例信息】

讲课教师:史俊尧(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中教二级)

案例导读:徐赐成(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

评析教师:李树全(西安市第89中学,中学高级)

【案例导读】

这堂课在由《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举办的高效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请学员们在收看案例的过程中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提升教学主题。

本节课教学内容涉及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也是比较明显的,学生的积累相对较多。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难题是怎样在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做到合理的挖掘,深化教学主题,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在这个方面,史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这样的问题在实践中是相当普遍的,是一个考验我们教学功力的问题。

第二,如何展开和深化问题分析。

一般来说,设计问题组的形式,即设计一个内含思维逻辑顺序的问题组,通过逐层推进的办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同时,在解决问题时,科学运用史料,发挥史料的史证价值,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也就是说,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不仅是突破教学难点、深化课程理解的需要,也是综合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增强学生史证意识的重要途径。

第三,如何把握好课堂节奏,有效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多方面的准备和努力,如挖掘教学内容、联系现实问题、分析历史事实、史料烘托主题等,同时,控制课堂节奏,调动学生内在情绪,也是培育学生情感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史老师采用讲史实、用史料、提问题、辨真伪、谈感受等多种教学方式,不断凝聚学生情感,体现的是老师教学的功力。我们要认真研究。

【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培养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内容和意义

本课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第一课。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送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仅四个多月,东北三省沦陷。而九一八事变是近代中日关系的转折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重要步骤。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并成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的发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预示联合抗日局面的到来,是中华民族的大兴。

2.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通过音乐、电视和图片等资料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过感受历史;通过补充九一八事变背景的文字资料,重新整合课本内容,使历史事件完整。通过层层设问,分组讨论,前后联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突出重点。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通过阅读教材和补充材料,辩论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当时时局的重大影响,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难点得以突破。

教学对象分析

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而学生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了解比较少,因此在教学中引用一些视频资料是有必要的。而面对初二学生在思维上较于简单,归纳能力还不高的情况下,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该尽量结合直观教材,通俗的讲授,同时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通过此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培养学生从情境中感知历史的能力,从而加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通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重温历史事件,感受历史。

2.问题教学法: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环环相扣,调动思维,温故知新。探究新知。

3.小组合作法:分组合作探究,思维碰撞,同时伴以老师引导,培养团队精神。

4.史料教学法:通过提供史料,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2010年9月18日《新闻联播》中新闻报道:《各地纪念“九•一八”事变79周年》:在沈阳,12位爱国志士得后代将一份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罪证材料的副本捐献给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为纪念“九•一八”,今天,全国各地纷纷拉响警报:天津、西安、安徽宿州、四川泸州等城市拉响警报,提醒国人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教师:同学们,一个优秀的民族必是一个牢记历史的民族,到底79年前的9月18日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它给东北人民带来了哪些沉重灾难?对当时中国的政局有哪些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走近《难忘九一八》来寻找答案。

[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的原因(背景)

教师:在79年前的9月18日到底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0页第一段文字,了解整个事变的基本过程,找出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具体地点和策划者。

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沈阳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策划者:日本。

教师:那么为什么日本侵略军要发动九一八事变来侵略中国?同学们请看一组材料:请同学们从中提炼出主要观点,概括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学生:

(1)日本很早就作好了侵略中国的准备;

(2)三十年代大危机促使日本加快了侵略步伐;

(3)蒋介石忙于在南方“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教师:同学们的归纳很全面了,下面我把这个问题展开讲一下。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一个重要步骤。早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开始制定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政策,强调日本未来“权利上扩张方向应为中国”,并逐渐形成以灭亡中国为首要目标,进而吞并亚洲的大陆政策。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田中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确定了“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由日本来参与该地的主权,并由日本担当该地的治安工作,”以建立全国侵华阵地的侵华方针。东方会议后,日本首相田中在向天皇上呈的秘密奏折(即所谓《田中奏折》)中,又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基本国策,露骨地表示了狂妄的侵略野心。1929年下半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摆脱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政治经济困难,决心乘欧美各国忙于内部事务和南京政府忙于扩大“剿共”内战之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准备活动。他们大造侵略舆论,宣称:“满蒙并非中国的领土”。叫嚷:“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日本本部和关东军曾先后多次以“参谋旅行”为掩护,到我国东北进行军事侦察。并以我国东北资源丰富,土地辽阔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以取得日本各界对侵华战争的支持。1931年6月,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规定一年为期对华“采取军事行动”。与此同时,加紧扩军备战,1931年,日本政府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0.8%,到“九一八”前,已拥有现代化装备的军队达23万人,举行全国总动员演习,加强全国军需生产。由此可知,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课件展示柳条湖的地理位置)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日本侵略军侵略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请同学们观察柳条湖的地理位置思考一下。

学生:

(1)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这是日本蓄谋已久的。

(2)给侵略战争制造一个借口,以便师出有名。

(3)为了欺骗世界舆论,给人造成一种是中国军队挑起事端的假象。

(4)柳条湖距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很近,离东北重镇沈阳也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教师(小结):柳条湖事件就是日本为了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而制造的一个借口。而沈阳是当时东北三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东北军主力的驻地,这些使其成为首要中的首要。

教师(过渡):九一八事件以后,全国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应该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学生:抵抗日本侵略。

教师:可是这时,南京政府、蒋介石的态度是这样吗?他们作出了什么决定?请同学们看一段有关这方面材料: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学生: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

2.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及其后果

教师:那么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给东北、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灾难性后果?

(课件展示图片:东三省沦陷过程、伪满洲国的建立)

学生: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人民过上了亡国奴生活;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教师(小结):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仅仅4个月的时间就被日军夺取。并且,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128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相当于3.5个日本领土,从此沦入敌手。东北人民逃到关内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36年,西安一位教师张寒晖目睹了西安街头同胞的凄惨,感受到民族灾难的深重,写了一首歌,名字叫做《松花江上》,让我们一起从歌声中聆听历史感受历史。(课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并展示一些日军在东北的罪恶行径的图片)

教师:这一曲《松花江上》既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怒,我也相信这首歌一定唱到同学们的心里去了。

教师: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是否其他社会阶层也在坐以待毙呢?我们说不是,与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对应的是,九一八后,全国很快掀起了一个全国性的抗日高潮。我们来看一看东北的抗战。

3.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三段大字内容和嫩江大桥大战的内容,当时东北的抗日军队主要由那些队伍组成。

学生: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

(课件展示杨靖宇、马占山、赵一曼的图片)

教师:那有没有同学来帮我们介绍一下杨靖宇将军事迹?

学生:(介绍杨靖宇将军)

教师:那还有没有同学来帮我们介绍女英雄赵一曼的事迹?

学生:(介绍赵一曼)

教师:在我看来,赵一曼就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而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展开,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教师:中华儿女齐抗战,共同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中华民族的抗战没有阻挡日本步步紧逼的侵略,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进逼华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民是该站起来了,同学们,请听:(课件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教师:我们大家一起唱。(学生齐声高唱国歌)

教师:大家知道这首《义勇军进行曲》是谁创作的吗?

学生:聂耳。

教师:伟大的音乐家聂耳就是在这个时刻,这个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创作了这首《义勇军进行曲》,这是一首中华民族的民族赞歌。那么在这个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主张?

学生: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教师:那么蒋介石这个时候仍然执行什么政策?

学生: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教师: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并且也感动了国民党内部的两名将领,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

学生:张学良、杨虎城。

教师: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联手发动了西安事变,我们先来观看一段有关西安事变的视频资料。

(课件播放有关西安事变的视频)

[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的原因

教师:我们已经看完了有关西安事变的全过程,首先了解几个基本知识点,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和目的是什么?

学生:时间是1936年12月12日;主要人物是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目的是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教师:那么老师有一个疑问,张学良、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下,他们为什么会“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提示从中华民族危机,大众呼声,张、杨二人自身的爱国品质以及蒋介石的态度等方面来分析。

学生:(讨论)

学生:

(1)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民族危机加深。

(2)东北军将士身负国仇家恨,不愿意和共产党作战,他们希望上前线抗日。

(3)蒋介石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4)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高涨。

……

教师(小结):同学们讲得都很好,我们把大家说的合到一块,做一点简化处理。西安事变的爆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直接原因在于蒋介石既剿共又妥协的反动政策。

教师:张学良、杨虎城把蒋介石捉起来后,每个派别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你希望怎么样处理蒋介石,到底是杀了他还是放了他。我们通过分组分别代表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来讨论一下该怎么办:第一大组代表日本侵略者的利益;第二大组代表国民党内部亲日派的利益;第三大组代表国民党内部亲英美派的利益,第四大组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利益。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

学生:

(1)代表日本小组回答:杀掉蒋介石,国共之间又会发生大规模内战,那只会对日本有利。

(2)代表国民党亲日派回答:杀掉蒋介石,亲日派何应钦好取而代之。

(3)代表国民党亲英美派回答:不能杀蒋介石,如果杀掉蒋介石,国共之间又会发生大规模内战,那只会对日本有利。

(4)代表中国共产党回答一:杀掉蒋介石,因为从1927年开始,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死在了他的屠刀之下。

(5)代表中国共产党回答二:和平解决,逼迫他答应抗日,因为当时中日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

……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那么,西安事变到底是怎样解决的呢?下面我们看一下具体内容。

2.西安事变的结果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最后一段内容,了解西安事变解决的真相及意义。

教师:西安事变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

教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谁在中间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生:中国共产党。

教师: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

学生: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的目的也是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教师(小结):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挽救了中国的时局,也挽救了中国的命运。在民族大义面前,国共两党终于捐弃前嫌,携手合作,共赴国难,中华民族在大敌之前表现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教师:对于张学良将军,前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张学良逝世的时候曾这样评价他:“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说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3.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教师(小结):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在于它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本课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到,九一八事变以后,面对日本的侵略,国共两党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一直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两党才终于达成一致,共同抗日,实乃民族大幸。而历史不容忘却,面对历史,相信大多数人的心情难于平静,对于抗日烈士们!我们应深深地缅怀他们。如果没有他们的前仆后继,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祥和的生活。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死者的血,生者的泪,提醒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

板书设计

一、九一八事变(1931•9•18)

1.原因:1)侵华是日本的基本国策(大陆政策);

2)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

3)蒋介石政府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2.过程:柳条湖事件(借口)—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3.后果: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4.影响: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二、西安事变(1936•12•12)

1.原因: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直接原因: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2.目的:逼蒋抗日

3.结果:和平解决

4.意义:

(1)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教学反馈

在本课教学中,我针对本课的三维目标,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在导入的时候采取了一段新闻视频,而在本课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当讲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凄惨的亡国奴生活时,我采用了歌曲《松花江上》,并且制作了几张日军暴行的图片伴随音乐展示,在讲台上,我隐约看到了有些同学眼中闪着泪花;在从九一八事变过渡到西安事变的时候,我采用了国歌,并且和同学们一起高唱国歌,在这个时候,我看到同学们都很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这一目标我觉得是完成的比较出色的。莅临指导的老师都感觉这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非常出色,尤其是对两首歌曲的运用,并且和同学们一起高唱国歌,这是很多老师没有尝试过的,反响非常好;而对于西安事变的内容采取了两个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尤其是在分析对蒋介石的处理的时候,学生讨论非常激烈;当然这堂课也有些不足之处,在讨论之前的准备工作上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是指示,略显唐突。

【案例评析】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应该说这两个事件是紧密相关的,在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这样理解:“九一八”事变是因,西安事变是果,他们之间存在因果联系。所以,本课的线索是非常清晰的。

还有,本课内容和现实联系比较密切(“九一八”事变就是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另外,一些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电影、电视、书籍等),对这一段历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因此本课的教学难度不是很大。

所以,对于这样一节课,教学节奏、环节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要上出新意,不太容易。

在本课教学中,史老师力图体现这样一个目的: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发展,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教师能把握住本课教学中心

本课的中心话题是民族危机。“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逐渐加深,西安事变就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爆发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中华民族形成团结抗战局面有着重要意义。从史老师的教学设计看,史老师抓住了这个中心,教学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和后果,二是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和解决的过程及其影响。

第二,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在本课教学中,史老师比较关注学生的参与。在讲“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史老师展示一些材料,引导学生讨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在学习西安事变这个内容的时候,把学生分成四大组,分别代表日本、国民党内亲日派、国民党内英美派和中国共产党,组织学生讨论,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解决西安事变。

第三,重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素材达成教学目标

在本课教学中,史老师使用了两段音乐材料,两段视频材料,还有一些文字材料。可以说史老师的资源意识、课程意识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些材料的使用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们看两段视频材料的使用:

在导课环节,史老师使用了一段视频材料,即“九一八”爆发79周年之际的一段新闻背景材料。通过这一段视频材料,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把学生带入到“九一八”事变发生的那个年代,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在学习西安事变这个知识的时候,史老师没有去讲述西安事变的过程,而是组织学生看了一段关于西安事变的视频。这样做,避免了空洞的语言讲述,以影视材料的方式,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历史、了解历史。

我们再看两段音乐材料的使用:

在讲述“九一八”事变后果的时候,史老师播放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用音乐所独有的震撼力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受“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和民族伤痛。在组织学习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的时候,史老师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并且带领学生一起唱,使学生深刻体会当时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为学生理解西安事变的爆发做了铺垫。

应该说这些材料的使用的还是比较恰当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和资源的使用,更有利于学生认识历史。

所以,从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比较顺畅,教学节奏控制的也比较好,教学线索也很清晰。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史老师的潜质是相当不错的。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视野很重要。我们应该看到,“九一八”事变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它是日本长期以来侵华的事件的一个步骤。如果把这一事件和近代以来日本侵华事件联系起来,对学生理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就更容易。史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如果能稍微展开一下,效果也许会更好。

本课教学史老师重视材料的使用,这是历史教学的一个基本常规和要求。教师在使用材料的时候,应该注意材料的准确性、重视材料的“原生态型性”。例如,在讨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原因的时候,史教师提供了这样一段材料:

“材料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阶级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兵力“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以可乘之机。”

这两段文字是历史材料还是历史结论,恐怕是可以商榷的。所以,历史材料要尊重其真实性、客观性。

历史教学需要细节。在本课教学中,不妨可以安排这样的一些细节。如关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具体情节,这方面有日本当事人后来写的回忆录,还有中国当事人后来写的回忆录。通过比较,或许更有利于揭示一个真实的“九一八”事变。还有,关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安排学生讨论是不错的,但能否再微观一些,如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延安,延安最初的反应是什么?后来又怎样?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更好的突出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胸怀。还有,南京的反应、东京的反应、华盛顿的反应等。让学生讨论这些“反应”,也许对理解西安事变更有意义。

近年来关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研究材料很多,在教学中,教师不妨涉及其中一二,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多元意识。

【讲课教师简介】

史俊尧,1985年生,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历史教师,中教二级。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案例评析三:《难忘九一八》】相关文章: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国近代史部分)与教材编写问题略论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三:课程内容确定的基础

第三章(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继承发展

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内容标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一:在发展的视野中进行比较研究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体系与分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案例评析一:《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的修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