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高中《历史Ⅰ》(必修)第三单元《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辅导

新课标高中《历史Ⅰ》(必修)第三单元《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辅导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学习主题阐述了近代社会政治领域中发生的重大民主革命事件,并探讨了它们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从中总结出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这一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

中国是在欧美列强的野蛮侵略下步入近代社会门槛的。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型社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统治下的中国,国家贫穷落后,人民饱尝苦难。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两大反动势力。因此,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这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大背景。这个历史大背景在前一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已经展现出来。

本单元内容的核心思想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近代中国为什么要发生民主革命?这是一个老问题,对于这个老问题,大多数年纪大的人都清楚,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逼出来的。但是,年轻人对这个老问题就不那么清楚了。

近些年来,学术界有一种“告别革命”的所谓理论在传播。(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出版)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革命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如果改良搞得好,革命完全可以避免。这种理论显然太天真了,它无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客观性,想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去规范历史运动,结果坠入唯心主义史观的泥潭。

回顾整个人类历史的足迹,我们不难发现,革命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运动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它既不能凭空制造,也不能随意制止,更不是什么人依照自己的好恶想否定就能否定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发生过许许多多的革命。它们都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统治者不能再照老样子维持下去,被统治者也不能再照老样子生活下去,于是矛盾激化,爆发革命。旧制度被推翻了,新制度诞生了,社会生产发展了,社会前进了。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句至理名言,形象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真象和规律,同时也阐明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们承认社会发展的经常形式是改良。改良是运用调和阶级矛盾的办法促进社会发展,它只能在一种社会制度体内运行。一旦旧的社会制度面临崩溃,新的社会制度即将降生,那时,阶级矛盾尖锐对立,无法调和,旧的社会制度必须让位给新的社会制度。这个任务,社会改良是承担不起来的。只能由社会革命来承担。由此可见,改良和革命的积极作用分别表现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革命虽说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惟一动力,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革命家并不拒绝改良,而改良者往往拒绝革命,特别是在革命高潮到来时。我们认为,一味地推崇改良,贬斥革命的“告别革命”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然而,这种“告别革命”论在学术界研究具体历史问题上经常有所反映。有些年轻史学工作者提出,近代中国的问题主要是近代化,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稳定的政治局面。像太平天国这样的农民战争造成混乱、动荡,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因而不利于社会发展。提出这种看法的人,忘记了或者根本不清楚,在近代中国,正是帝国主义的野蛮欺压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让农民群众喘不气来,活不下去,农民群众是被逼上梁山,扯旗革命的。如果说农民革命只起破坏作用,只能妨碍社会进步,按照这种逻辑推论下去,那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不需要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只要发展工商业,发展科学教育,旧中国就能变成新中国,这可能吗?这个问题,历史已经做出了明确的答案。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多少仁人志士做过强国富民的美梦。他们当中,有许多爱国实业家,为发展民族工商业,让祖国富强,艰苦备尝;有许多正直的科学家,为振兴中华,焚膏继晷,埋头苦干;有许多热情的教育家,呕心沥血,培育祖国富强之花。但是,到头来,他们的努力全都付之东流;他们的理想全都化为泡影,美梦难以成真。他们当中许多人就是有了这样的经历之后,转而拥护中国共产党,转而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中。

还有人说:“20世纪中国的第一场暴力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当时中国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康梁所主张的‘君主立宪’之路;一是孙中山主张的暴力革命的道路。现在看来,中国当时如果选择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这就是说,辛亥革命是不必要的。”这种论调首先是违背历史事实,其次是逻辑不通。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孙中山并不是一个天生的革命家。他曾幻想走改良主义的道路,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的建议。他的建议遭到李鸿章的冷遇,孙中山改良的美梦破灭之后,他才毅然走上革命道路的。20世纪初年,中国大批知识分子由改良派变为革命派。这就充分说明,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选择。在逻辑上,“如果选择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这是一个假设的、虚拟的前提;“这就是说,辛亥革命是不必要的”,这是一个肯定的、实在的结论。把肯定的、实在的结论,建立在假设的、虚拟的前提上,是违背科学的。这好比把宝塔建在海滩上,怎么能立得住呢?

还有一些实质是为帝国主义辩护的西方学者,极力鼓吹“侵略有功”论,说什么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起了“进步”作用。国内也有些人接受这种荒谬理论。但是,他们无法否认的事实是,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源于帝国主义的侵略,鸦片走私既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又掠走了中国的大量白银。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列强索取一次比一次更多的赔款,结果帝国主义国家越来越富强,中国越来越贫穷。他们也无法证明,中国不需要首先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取得民族独立,然后才能实现进步和发展。

近代中国的历程表明,最终还是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救亡图强的重任。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强的第一步是运用革命手段改变了旧的社会制度,让国家的命运掌握在人民手里,第二步才是踏上实现祖国繁荣富强的道路。

近代中国的为什么要发生民主革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对于年轻人,尤其中高中学生,在如今大众媒体多样化的环境下,弄清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因为它有利于保证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第二点,农民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民主派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最终由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这是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充当中国革命的政治领袖。

第三点,“统一战线、武装力量、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毛泽东选集》第569页《<共产党人>发刊词》)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中,我们什么时候正确地运用了这三大法宝,什么时候革命事业就能凯歌高奏,顺利前进;什么时候损害了这三大法宝,什么时候革命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徘徊不前。这是应当牢记的宝贵历史经验。

下面,我们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每一课题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供广大历史教师参考。

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本课内容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是不陌生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应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弄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课本说:“鸦片战争军费和赔款,全部转嫁到贫苦农民向上,使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它包含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剥削两个方面内容。教师可根据“资料回放”提供的具体材料,让学生分析理解。

第二,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只要求学生一般了解,不必学得过细。

第三,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教师应引导学生透彻分析、深刻理解。

旧课本有专门一段文字写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注重知识灌输、思想灌输,在编写课本上的反映。新课本没有直接叙述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但是,写了一些能够反映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的史实,这就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从分析具体史实入手,探究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建议教师由多侧面、多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因为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它关系到如何对待革命,如何评价革命的问题。

太平军占领清朝统治的半壁河山,建立了强大政权,与清朝分庭抗礼,争夺天下。太平军所到之处,地主官僚,望风而逃,黎民百姓,夹道欢迎。我们说“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是符合事实的。

太平天国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里,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意义。这个新的内容和意义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方面,那就是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这个任务,农民阶级虽然不可能彻底完成,但是由于农民阶级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确实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关于太平天国反侵略问题,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不能光想到太平军严惩洋枪队,击毙美国流氓华尔。新课本的“学思之窗”和“资料回放”为师生教学双方提供了两个新视角。

“学思之窗”介绍了太平天国领袖们坚持独立、自主、平等的外交政策的具体史实──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英国宣布“中立”,其实是观望态度,“待价而沽”。1853年,英使文翰到天京呈上照会,要求太平天国承认不平等条约,被杨秀清拒绝。太平天国镇江守将罗大纲劝英使“勿助清兵,勿售鸦片”。1861年,一个外国人到天京求见天王,表示外国愿意帮助太平天国灭清,条件是成功之后平分中国。天王果断回答:“我争中国,欲想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

太平天国领袖们在外交上并不保守,他们愿意同外国交往,但是交往必须是平等的。这一点洪秀全和杨秀清做得非常好。杨秀清坚决拒绝英国使者文翰让太平天国承认不平等条约的无理要求。洪秀全对侵略者以帮助太平天国灭清为诱饵,妄图“平分中国”的阴谋,断然拒绝。他的回答,义正辞严,掷地作金石声。今天,我们读起来,仍然感到振奋。对比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退让的奴颜媚骨,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是击搏云天的雄鹰,清朝统治者是觅食粪土的昆鸡。太平天国领袖们不畏强暴,敢与同侵略者英勇抗争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

“资料回放”介绍了曾经参加过太平天国革命的英国友人呤利讲得一个故事,臭名昭彰的邓特洋行妄图与太平天国建立鸦片贸易,结果碰壁,于是这家洋行“成为太平天国最激烈的诽谤者”。被敌人反对是好事,它证明太平天国反对鸦片贸易,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坚决的、彻底的。这一点清政府是办不到的。

太平天国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半壁江山是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是,太平天国不予承认,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实际上,中国之所以没有像印度那样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坚持反侵略斗争的结果。

总之,我们说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是有根据的。太平天国反对外来侵略是有效果的。

第二方面,太平天国领袖们主张与各国平等交往,通商贸易,具有近代外交意识,比封闭保守的清朝统治者进步得多。在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赞同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颁布《资政新篇》。这是明确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完整方案,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向西方学习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的共识。而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由农民革命领袖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本身也值得探究。

第三方面,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看,19世纪中叶,亚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太平天国运动同波斯、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这一点,新课本没处写。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探讨太平天国历史意义时,作为开扩学生的视野自然地点出来。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具体史实入手,在探究中深刻理解。教师可以抓住以下几个具体史实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第一,利用“拜上帝”宗教发动群众,这是因为农民阶级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理论,采用落后的方式制造革命舆论。

第二,《天朝田亩制度》虽然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充满小农经济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产品归公,是矛盾的。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所以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第三,《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农民群众不会去产生热情去实现它。

第四,天京事变反映了农民缺乏政治远见,不能居安思危,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革命进取心衰退,这些是历史上农民革命战争经常犯的错误,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的典型表现。

[1] [2] 下一页

【新课标高中《历史Ⅰ》(必修)第三单元《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辅导】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课程的根本目的所在?

课标对普通高中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是什么?

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系列报道(二) :高中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第二章 必修课程《历史Ⅰ》解读

宜昌教师受聘人教社“教材挑刺专家”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教科书《历史Ⅲ》(必修)简介

汉墓变成历史课堂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历史课程标准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新课程下教师要多“问课”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