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河北人民版《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教科书解说提纲

河北人民版《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教科书解说提纲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河北人民版历史教材(七—九年级)培训材料之三



一、编写工作的原则和问题

(一)编写工作的基本原则

1.把科学性当作基本原则的不足

科学性是国内历史教科书教材编写工作中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之所以如此,和我们把历史史实说成是科学的、把历史学说成是一门科学有关。

实际上,任何一个哪怕最小的历史史实也是众多更小的历史史实的组合(一滴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身边有更多的水滴与它同在。海之所以能成为海,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水滴不分彼此、紧密相依地融汇在一起),它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过去,等待我们去发现,而是在众多的历史事实的相互联系中,有待我们去组织,去认识。所以法国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马克·布洛赫说:“历史事实在本质上是心理事实。”一个历史事实是通过历史学家的观点形成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科林伍德所谓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可见,历史事实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硬邦邦,那样客观和科学。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这种过去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我们所说的现在。不是吗,我们现在的活动,转瞬之间就成为了历史。就在我们说现在的时候,现在已经消失了,变成了过去,我们刚刚从事的活动,转眼就成了历史。甚至一件事情还没有完成,上一个阶段就是下一个阶段的历史。现在总是这样,急不可待地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历史收藏。但是,历史不可以重复,我们只能借助别人选择和记载的中介,来有限地认识历史。实际上,在经历了层层筛选和辗转稗贩之后,历史的面貌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那种相信历史事实是一个孤立的客观存在,人可以穷尽这样的历史,事实上是一些没有意识到对象博大的狂妄自大。

不同的人对历史的认识不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史学,与常识的历史观相反,实践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认为,历史不是通过过去、经由现在走向未来的,而是由未来经由现在而走向过去的。我们总是根据我们现实的问题和理想的期盼来认识历史,来解释过去。正因为如此,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历史是过去和现在之间一场永无休止的对话,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正因为历史解释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的,历史因此获得了日日新、又日新、万古长新的活力所在。

可以验证是科学的本质属性,科学的过程和结论可以通过实验室试验论证或模拟试验直接论证;可以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各种因素的观察和分析。它的基本特点是以实证为判断尺度的。但是历史的真实的转瞬即逝,不可重复、逆转和检验。哪怕再逼真的模拟实验也不是模拟对象真实的历史,历史一去不复返,根本不符合科学的本质特征,相反,在组织重构事实、解释认识史实各个环节,都涂抹上了厚重的个性色彩,因此,西方历史学家更多地把历史看做是一门艺术,至少,人们往往把它看做是人文科学而不是社会科学。

由于在历史教科书编写过程中对科学性的偏执,造成了科学性的滥用。特别是科学性成了拒斥想像的意识形态,成了掩饰平淡、贫乏和平庸的招牌和幌子,结果阉割了无限生动丰富的历史,造成了历史教科书的冷漠和了无生趣,戕害了学生对于历史的热情。

2.把可读性当做基本原则的必要

中外教育史早就证明,一本没有可读性的教科书,就是一本失败的教科书,绝对没有可能用于教学的课堂,更不能被学生所接受,尤其不能引领学生、启发想像。

对于一现即逝的历史来说,富有想像力、生动形象的教科书更加必要。任何再富有可读性的历史教科书,对于生动的历史真实来说,都难以描摹其万一。

教育说到底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制造的特定的氛围中自我教育的过程,只有可读性强的教科书,才能把学生真正引进教育的过程。只有在接触可读性的教科书后,学生真正的教育才开始了。这时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潜能和灵性,自我强迫地导向教育,唤醒自我认识,而“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就会重新记忆起仿佛很久以前曾经知道的东西。”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好似从内部生成的,而不是从外部灌输的。

3.怎样体现可读性的基本原则

可读性不仅是对文字表达的要求,更是对思维的要求;不仅是文采飞扬,更是独特的性格和气质。

切实具体、生动形象是可读性的重要保证。

4.其他原则要求

历史上既有众多的真善美,也充斥着假丑恶。我们认为,对于中学生的教科书来说,有关真善美的内容写得具体详尽是必要的,而有关假丑恶的内容特别是有关血腥、残暴的内容写得简略抽象,更是绝对必要的。
切实贯彻课程标准,坚决摒弃五种社会形态的说法:对中国历史的表述不准确,学术界存在很大的争议,学生理解困难。

(二)编写过程中其他一些问题

1.教材的结构

正文中的大字和小字。

辅助栏的问题。

课后习题的安排。

2.教科书中存在的不足

性格气质仍不突出,经过一再磨砺,既没有达到“圆而神”的地步,也失去了“方以智”的特点。

由于成于众手,各部分不平衡。

时间紧凑,很多细微之处仍有必要精心雕画。

配图不精致。

辅助栏内容为照顾平衡,不留空白,明显有拼凑的迹象。个别地方则因为版面的限制,没有进一步介绍相关知识。

二、各个单元的线索、重点与难点

(一)单元的划分与单元名称的确定。

完全按课标进行。

(二)各个单元的线索、重点与难点

1.中华文明的起源

这一阶段时间跨度长,选取点少,但都很有代表性。重点有北京人、河姆渡社会和半坡社会。难点是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这个单元的主题其实是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说到底是国家制度的变革。重点是夏朝的建立、三代的更替、西周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难点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不同特点及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

3.统一国家的建立

统一国家的建立包括在版图、制度、文化各个方面,为后世确立准绳、匡其趋向。重点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内容、丝绸之路、造纸术和《史记》。难点是如何评价秦皇汉武。

4.在汉朝之后到隋统一之前,先是三国鼎立,不久是十六国纷争,最后是南朝和北朝的对峙,随着人口的流动和一些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建立政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成为这时最突出的主题。这时的重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人口迁徙、北魏孝文帝改革、石窟艺术。难点是如何围绕民族融合这个主题理解这个时期的民族关系。

5.隋唐时期的繁荣和开放,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各个方面都有突出的体现,重点有大运河的开凿、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唐诗和敦煌莫高窟。难点是科举制度和评价唐太宗。

6.两宋、辽、西夏、金、元时期的历史,有这样两大特点:一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完全超越了北方,二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多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重点有宋朝与辽、西夏、金的关系,交子和会子,清明上河图,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资治通鉴》,宋词。难点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意义和表现,如何理解宋、辽、西夏、金政权的并立。

7.明清时期,我国各族人民坚决维护统一和抵御外国侵略势力的斗争,有效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与此同时,专制统治者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为近代的屈辱和痛苦种下了苦果。这一时期的重点有明清君权的膨胀和强化,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中俄尼布楚条约》,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红楼梦》。难点是明清统治者的专制政策和中国社会危机的关系。

三、作为案例的两节课解说

(一)活动课“编写个人成长史”解说

1.设立这样一次活动课的目的

让刚开始历史学习的学生,对历史是什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历史就是过去的活动。

通过参与确定选题、收集有关资料、采访调查对象、整理相关资料、最后写作的全过程,让学生具体感知历史是如何编写成的。

让学生感受历史的作用和意义。

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对于刚开始学习历史的学生来说,解决或尝试解决这样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部分专家的质疑及我们的答复。

2.若干问题解说

“个人成长史”不统一要求呈交和如何调动学生认真编写?

近十三、四年来国际国内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提醒学生考虑这些事件对他成长所产生的影响,让学生感知历史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

老师可以在征得该学生同意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在班上宣读、在“历史学习园地”中张贴等形式,公示特定同学提交的“个人成长史”,以供其他同学借鉴。

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个人成长史”的保存,自己保存,或者委托父母保存。强调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的反省和总结,是为未来留下的一道清晰的印记。

二、第11课“孔子和百家争鸣”解说

1.孔子

小引简说。

作为思想家的孔子,思想极其丰富,这里只介绍了他最核心的思想“仁”。

对“仁”的理解,教科书用了三句话及辅助栏中的两段原文。

“孔子”一目的重点是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的贡献,这种贡献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兴办私学,不论社会地位高低,也不论贫富贵贱,“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和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和对象。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如“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理解孔子在教学上的贡献,要注意教与学的分别。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百家诸子的思想:“温故知新”中图表填充举一反三的意义。

诸子相互之间的论难辩驳。

提示:
一、本次教材培训的具体内容均已上网,请大家注意查看!
具体方式:
1、登录,可查看所有科目(《历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的培训资料、示范课、电子书和具体介绍;
2、登录以上网址进入《书友论坛》,可以通过发帖子对所用教材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行互动式交流;
二、正在进行《历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主题征文活动,详情请见上述网址,或河北人民出版社教材版网址:。

【河北人民版《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教科书解说提纲】相关文章:

课改理念100问:96、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课标课改培训: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

宜昌教师受聘人教社“教材挑刺专家”

第二章 必修课程《历史Ⅰ》解读

课改理念100问:100、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教材?如何评价教材的优劣?

我看美国的历史教育

课标培训材料:“进口”的国王和“光荣革命”

课改理念100问:93、怎样理解教材的整合性?

必修课程《历史Ⅱ》内容标准解读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