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节选)

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节选)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第一章 课程目标解读

一、总体构想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定位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走向社会奠定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我们在制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时主要遵循了这样一些基本思想和原则:

1.实施专题式的学习方式。进入高中后,同初中阶段相比,学生本身发生了两个明显变化:一是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和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进一步理解历史问题的基础;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发展,学生理解抽象问题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有所提高,感兴趣的领域也比初中阶段更为广阔,要求独立思考和表现独立人格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同初中相比,可以适当提高课程目标要求的难度,以适应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变化的需要。从人类的认知规律看,不论哪个阶段的学习,兴趣都是最基本的动力之一,但因年龄的不同,激发兴趣的层次有所不同。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向成人过渡的转型期,因此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除了要继续利用初中阶段的间接兴趣,即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以外,更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即学生能较为深刻地体验和感受历史问题中所蕴含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冲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中外在形式的生动活泼,把更深刻的历史魅力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更为深刻、较为抽象的历史理论、历史规律和历史线索,从而使学生能对历史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那么,如何使学生对这些枯燥的问题不感到厌烦呢?这是我们在制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想,在初中较为系统学习的基础上,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加以整合,使这些专题能更为突出地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和线索性,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因为它既可以避免同初中历史学习内容的重复,又可以变换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学习的难度和抽象性,并赋予这种理论的抽象性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历史内容,使理论同史实更好地结合。这就是我们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中采取专题方式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2.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要求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因此,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变得格外重要。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强烈兴趣与求知欲望的引导下,具有主动学习历史和理解历史的愿望和积极性,而不是在外来压力下进行被动的学习;允许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和超过课程目标要求的深入学习,也就是说,高中历史课程除了设置了必修课程外,还设置了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更为广阔领域的历史问题的个性化要求,同时对不同的学生在达到课程目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应当允许其具有选择部分学习内容进行不同广度和深度学习的自主权。对此,教师应当给予支持和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得出与教材或教师不同结论的广阔空间;学生有对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和学习评价等教学环节提出建议的权利和责任,教师对其合理部分应积极采纳,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总之,在全部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要在履行组织、指导、示范和传授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

3.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重视“教”的过程和方法,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则依靠考试来完成。现行的课程目标则要求教师在关注“教”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人而异,其效果的差别很大。因此,教师不仅要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学习和教师“教”的效果,而且要从关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入手,向学生传授怎样才能学好历史课程的基本方法,了解历史学习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和技能、了解哪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哪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学习历史,进一步学会如何学好一门新课程。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和“考试”,而是要有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悉心指导与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七个环节:一是学习动机的确立;二是历史知识的积累;三是对历史的体验与感受;四是相关能力的培养;五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评价与理解;六是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概括与总结;七是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过程,是指以一册书或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整个高中阶段为考察单位的过程,而不只是一课或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因此,要以某一个时段作为一个过程来加以指导,要树立系统学习和系统指导的意识。

4.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因此,课程目标力求历史课程要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建议、课型选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鼓励学生动手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

5.要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注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个性需求,从而把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着眼点和目标。没有个体的优秀,就不会有集体的强大,离开每一个具体的个体,集体是没有意义的。教育的对象是社会的个体,因此教育的第一个直接目标就是个体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的完善、升华与提高,间接目标才是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只有个性的发展与完善,才有可能过渡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优秀的个体聚在一起不一定就是优秀的集体,但真正优秀的集体,它的个体一定是优秀的。真正关心集体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定会首先关心个体的优秀。因此,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应当重视透过历史的学习,开发学生持续发展的潜力,促进其人格的不断完善。因此,在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对知识认知方法和观念的培养,以为最终形成历史意识和历史观打下基础。因此,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成为历史教育最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节选)】相关文章:

本土文化,你知道多少--地方史教育如何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选修课与必修课学分是如何设置的?

钱莉芳自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标准》为什么认为只要”知道了元谋人和北京人”?

应多出优秀历史普及读物

“巫山人”走进中学教材表明三峡地区是我国最早人类化石发现地

新课标中“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同以往大纲相比,有什么调整?

新课标中学习主题的设置,贯彻了哪些原则?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