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系列报道(一):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详析高中课改五大目标

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系列报道(一):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详析高中课改五大目标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系列报道
(一)
高中新课程方案精彩绘就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详析高中课改五大目标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今年秋季普通高中新课程将进入实验。为帮助广大教师了解高中新课程,本报自今日起,将陆续刊登一组“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系列报道”,详细介绍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整体思路,高中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的变化,高中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分析,两院院士对高中课程标准的肯定与评价,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与管理等,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迎着世界高中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在哪里?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管理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

明确普通高中的性质及培养目标

问:进行高中课程改革,必须首先对高中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的设计以及课程制度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充分研究。
那么,高中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是如何确立的?

答:首先必须认识到,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承担着重要任务。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发展最关键、最活跃的时期,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对其终身发展具有独特价值。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思想,对我国国情和高中教育的实际进行了深刻分析,参照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即:“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普通高中教育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问: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将在哪几方面实现突破?

答: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将在以下五方面实现突破:
一、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二、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三、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五、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可以说,高中新课程方案,无论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到课程管理都体现了全新的思路,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必将对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产生深远影响。

为学生个性发展、走向自立提供平台

问:当前,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受到应试教育以及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很难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具有不同潜质的学生必须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而且要达到同样的要求,这样的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那么,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将在课程结构的改革上实现哪些新的突破?

答: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现行高中课程结构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科课程过多,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二是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太少,科目设置统
一、课程内容统
一、要求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三是课程设置上并行科目过多,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四是过于强调学科价值,缺少学科之间的整合。

突出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化,为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基础,为学生发展个性、走向自立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

显然,要实现高中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化,首先要合理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其次,在内容和要求上具有层次性。具体做法是: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设置多样、灵活、有选择的课程;规定了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的课时比例关系,并且对课程的修习时间和课时分配作出规定,要求学生在有选择的基础上,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或获得最低学分。这种灵活而富有弹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打开了选择的空间,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学会负责,学会规划人生。


问:能否具体介绍一下高中课程结构的特点?

答: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新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其次,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拓宽学生发展渠道,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高中新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旨在保证所有高中生都达到共同要求,选修Ⅰ旨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科目中加深和拓宽的学习内容,选修Ⅱ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身条件开设的校本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和建议。

每个科目在必修的基础上还设置了若干个选修模块,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选择。比如地理在必修内容的基础上,还开设了“地球与宇宙”、“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与生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保护”等7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在提供的7个模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同一科目的模块是有层次的,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不断递进。同一层次的模块又是并列的,以保证学生有比较大的选择空间。不同层次的模块按照螺旋式设计。模块的选择既有利于多方向的选择,也有利于多次选择。

问:为什么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答:学习领域是比学科、科目高一层次的范畴,是针对人的发展要求而确定的学习范围。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种新的课程组织形式,特别强调学科的关联及多种学科的共同价值。学习领域的设置,有利于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在一个比较广阔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防止陷入学科本位。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由于每一个学习领域都代表着对学生不同素养的要求,所以,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这样,既防止学生过早偏科,又避免并学科目过多,确保为每一个学生打好共同基础。当然,学生学习某一个领域的课程时,允许有不同的水平选择,这样可以使一般学生打好基础,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按照模块组织学习内容,其意义在于,把学生经验、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整合在一起,将通常需要2至3年才能学完的内容分为若干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这样的课程结构,既可以从宏观上整体规划课程,也有利于科目间的融合,还可以随时调整科目间的结构,使得课程结构不断趋于合理。

问:此次课程改革增加了哪些新的课程门类?

答:在此次高中课程改革中,除在学科课程中引进鲜活的、有时代感的课程内容外,还适当增加了新的课程领域或门类。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职业准备和发展特点,把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剥离出来,作为技术类课程列入基础课程。
这样,在高中阶段,加强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教育,还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

问: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高中课程内容有了哪些变化?

答: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了如下原则:

时代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基础性——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与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选择性——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

问:课程的实施与管理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答:按照新的课程计划,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为便于学校合理而灵活地安排课程,减少学生并学科目,保证学生集中有效地学习,我们将每学期分为两段安排课程,每段为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通常每个模块按周4学时安排,9周36学时,完成2个模块。这样每周32学时,可以并行开设8个科目,其中包括音乐、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
并学科目减少,学习内容相对集中,一周有4节课讲同一内容,负担会大大减轻。

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主要以教学班为单位组织教学。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

为了保证选课制的有效实施,新课程将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
(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

值得强调的是,为确立综合实践活动在新课程中的地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做了如下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此外,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一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
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这样看来,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学分总数为23,在所有必修学分中所占的比例近20%,是所有学习领域中必修学分最高的。

为了保证学生的均衡发展,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必须获得一定学分,通常情况下,学生三年内应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并在选修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这意味着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修28学分。而且,新课程还规定在28个选修学分中必须至少包括6个选修课程Ⅱ的学分,这意味着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同等重要,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由于受经费、师资、场地、设备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各学校可根据现有条件,在保证开设所有必修模块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开设部分与学生将来的发展直接相关的选修模块;学校要制定规划,积极改善师资状况,创造条件,力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开齐全部选修模块,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实现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


为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

问: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面前如何选择?选择之后如何调整?学校如何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答:在普通高中阶段倡导学生选课,使学生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修习计划,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尚属首次。根据这个方案,每个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学校所提供的选课指导手册,选择要学习的课程,确定学习的基本进程,由此形成个人的修习计划,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还可以调整学习计划,以使其尽可能适应自己的需要和特点,这就是“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

学生选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为此,《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学校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
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学校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另外,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问: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学校如何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的机制?

答:为保障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学校应当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
学校网络资源、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及各种专用教室以及体育馆要向教师、学生开放。同时,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学校课程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注重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农村地区的高中学校要结合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开发课程资源。

学校课程既可以由学校独立开发或联校开发,也可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


另一个值得强调的是,如何去寻找和利用课程资源,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是好的资源,要有一个判断的标准,不能仅凭经验去找。课程资源不是为概念作注脚,不是为了旁征博引,而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给学生提供一个活跃的思维空间,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

问:伴随着高中新课程体系的诞生,建立并完善评价制度成为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评价改革将从哪几方面着手进行?

答:高中将探索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高中教育质量进行监测。

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也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增强课程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新闻背景】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秋季,在义务教育新课程开始实验时,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1000多名来自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以及中小学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教研员参与了此项工作。
一年多来,教育部组织召开了13次高中新课程方案及标准研制工作会议,专家们为高中课程改革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经过专家的审议和教育部党组的研究审定,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

今年9月,普通高中新课程将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进行实验。

【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系列报道(一):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详析高中课改五大目标】相关文章:

新课标是如何来规定课程目标的?

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系列报道(四):高中课程标准新意迭出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上有哪些方面的突破?

体现新理念 编出新特色——岳麓版刘宗绪主编的新《课标》本九年义务教育中国古代史教材的编写体会

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系列报道(三) :追问高中新课程方案焦点问题

高中课标解读:选修课程《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解读之一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本土文化,你知道多少--地方史教育如何做?

普通高中学生必修课学习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课标以中华文明的发生和发展史作为学习内容和基本线索,有哪些特点?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