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方法 >如何深度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点?

如何深度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点?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1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方法

学习园地

在假期里面与学生们讨论如何深度的学习高中历史,介绍了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之后。他们希望介绍一些更加细致的、深入学习的方法。于是,就与他们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随着新课程新高考在更多省份展开,高考历史试卷似乎越来越难了,这就给高中生的历史知识点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向大家介绍两种深度学习高中历史的实用方法。

一、学会高中历史学科的语言表达方法

先请大家看一到试题,这道题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在我讲解完以后依然有不少学生不懂。于是,我换了一个方式讲解,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语言理解不够。

鸦片战争以后,很多人感叹中国出现的巨变。李鸿章对时局的看法颇具代表性,他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这里的“奇局”、“大变局”应指()

A.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历史潮流B.列强侵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巨变

C.太平天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选A、B、D的学生差不多,答案是B。有的学生就想不通。选A的认为,这一变局的主要原因不就是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潮流吗?B不过是这一原因的结果。选D的却认为这一变局最根本的变化就是“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B只是表面现象。看起来这些分析都有道理,实际上,却反映了学生们对历史的误解。为什么说是误解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试题中的问题是“奇局”、“大变局”应该指什么?而且还特地加上“这里的”三个字作为提示,这就是问“李鸿章这句话中的‘奇局’、‘大变局’应该指什么?”学生的误解是将“指什么”看成是“为什么”或者“本质是什么”。这说明平时学生做题时思考的太少。“指什么”就是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一类“指什么”的问题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如新文化运动、西方文化影响中国的服饰变化。另一种是观点,上述题目中李鸿章的话就是一个观点,此外,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从思考方式上看,对这些现象或观点进行直接概括或解释,就是“是什么”或“指什么”。而“为什么”是问历史现象或观点的原因。“本质”当然是历史现象或观点的实质。

第二,从选项来看,A、B、D这三句话是一样的吗?A项、B项看起来都是说的原因,但是,A项指向根本,B项指向一般。D项的内容体现在最后两个字“变化”,这与“变局”看起来相似。这也是部分学生选择此项的原因。不过,这个变化涉及的是“近代经济结构”,而B项仅仅指出社会巨变。从题目的要求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李鸿章的观点,可是,A、D两项显然不是李鸿章能够说得出来的语言,完全是现代人的看法。接近他的看法只有B。这就涉及到对历史的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巨大变化”这样的史实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这样的语言具有历史感,是当时的人对此的评述。而选项A、D的表达完全是今人的思维方式。B则体现了一个基本的看法,虽然历史感不如李鸿章的原话,但是,从直接体现其观点来看,无疑是最适合的。

有的学生对不同语言难以作出区分,他们认为,这些话不是差不多嘛?从来没考虑过几句话之间还有什么区别。如果学生有这种想法就对了。这说明学生平时学习历史时,对历史语言的特点没有注意。我们是在用语言进行思考的,不同学科的语言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果学生没有注意到历史语言的特点,学生如何用历史语言来思考问题呢?所以,上面举出的例子就是提醒学生要注意历史语言有时代感,或者叫历史感。

此外,还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这道题从题干到不同的选项,虽然都是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表达,可是,表达的方式各不相同,针对的问题当然也不同。这些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不同的表达语句针对的问题

【如何深度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点?】相关文章:

谈谈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

名师谈如何培养高中生历史理解能力

高考历史考查知识的切入点注意事项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高中历史快速记忆八法

历史学习: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

高一新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巧记

高中历史学习记忆方法

如何提高解答历史选择题的准确性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