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济的发展及相关政策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练习题,请考生及时练习。
1.(2014肃南)有史学家认为: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其中汉武帝加装的软件,主要是()
A.分封制 B.内朝制
C.外朝制 D.中书门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的理解能力。本题考查汉代皇权强化的措施。从材料看,主要是汉武帝时期,为了限制相权,任用身边的人员任秘书、尚书,逐步形成了内朝制度,属于软件而丞相为首的百官是中央官僚制度的核心,属于硬件。故B项为正确答案。
2.(2015孝感)《唐六典》载: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以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这说明隋唐的三公() A.务虚不务实
B.是秦汉时期三公制度的强化
C.履行丞相职责
D.负责军事、行政与司法大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的观点分析归纳能力。解答关键是理解罢三公府僚、亦但存其名位耳的含义。隋唐时期三公仅是名位,A项正确;由亦但存其名位耳可知,B、C、D项说法错误。
3.(2014山西大学附中)《剑桥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 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 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说明唐朝以后,科举考试培养的人才的数量扩大,所以选D项。A错,因为九品中正制施行于魏晋时期;B错,科举制度盛行于唐代;C项过于绝对化。
4.(2014广东南开)令三司出炭四十万,减半价鬻与贫民,非惟抑高价,且济人民。 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A.《史记》 B.《唐六典》
C.《宋史会要》 D.《清史稿》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令三司出炭可知宋代官职。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故选C。
5.(2015山西曲沃)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吐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郡县吐番之地可知是管理西藏地区事务。根据佛教可知这里的官是管理宗教事务的。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直辖腹里,排除B;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因此选A;理藩院是清朝机构,排除C;行中书省不管西藏事务,排除D。
6.(2015河南周口)《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互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
B.地方分权,机构相互牵制
C.中央对地方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管理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表明行省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同时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说明在掌握地方大权的同时要听命于中央,因此D项说法符合题意。从行中书省统郡县可知A项表述不准确;材料未体现地方分权,机构牵制;也未提及多渠道的信息。因此A、B、C是不符合题意的。
7.(2015安徽师范高中联考)下表内容是中国古代一些行政机构、重要官职的设置及其评价,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行政机构或官职 评价 A 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 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B 唐代设藩镇与节度使 守内虚外防止了地方割据 C 宋代设参知政事和枢密使 分割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D 明代设内阁首辅大臣 实际上取代了以前丞相的职能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汉初郡国并行制中的封国制,导致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唐代设藩镇是守外虚内的表现,但导致了地方割据,故B项排除;明代内阁首辅大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的信任与否,不能制约皇权,内阁也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排除D项。所以应选C。
8.(2015吉林汪清)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雍正帝穿越到2014年畅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明太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你认为他们的言论与史实相符的有几位()
A.1 B.2
C.3 D.4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太祖的确废除丞相,但是明太祖并未设立内阁,所以明太祖的说法并不正确。雍正帝的确真正实现了权力至上的梦想,但皇位世袭一开始就是,所以雍正帝的说法并不正确。其他两个则明显符合史实。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9.(2015成都七中)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梁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前三个空格。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
材料二 (卢商)早孤,家窭(j,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3)材料二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材料三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4)根据材料三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三、四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答案] (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3)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解析] (1)问中属于依据所学填写表格,根据第四栏中军机处属于古代中央中枢机构的信息思考,汉、唐和明代分别从 中外朝、三省六部制以及内阁制度的角度思考作答。
(2)问依据所学从内朝和外朝的角度思考。内朝从重用身边人角度思考作答;外朝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角度归结答案。
(3)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早孤,家窭(j,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出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科举制影响从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以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的角度思考作答。
(4)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的信息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作用依据材料三中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和材料四中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的信息从规范执政、防治腐败的角度概括答案;局限从皇权专制下监察制度的效能低下角度思考作答。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练习题及答案的全部内容就是你这些,更多精彩内容请同学们持续关注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高考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练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