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2014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复习:因果型/比较型选择题

2014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复习:因果型/比较型选择题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6-20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指导

学习园地

【摘要】2014年高考如何复习一直都是考生们关注的话题,下面是查字典历史网的编辑为大家准备的2014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复习:因果型/比较型选择题

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产生的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比较型选择题一般由比较对象、比较项目和比较结果三部分构成。依据考查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其中横向比较中,依据题目设置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正向型和逆向型两种类型。

[因果型]

1.廷寄是清代皇帝授命内廷寄发的一种谕旨。其为有关告诫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封面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19世纪末廷寄开始逐渐被废除,其主要原因是()

A.电话在中国普遍使用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

D.电报的广泛使用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70年代电报在上海出现,并逐渐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而电话在中国发展缓慢,清朝统治被推翻发生在20世纪初,C项在材料中无法得出,故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2.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记载,根据那个时候(五口通商后)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虽离家不计也。材料中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

A.新式生产部门出现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C.农业近代化推动

D.与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有关

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后,我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民纷纷破产,为了生计,很多人开始进城务工,所以出现材料中的情况。

3.1958年毛泽东提出生产计划要作三本帐,中央要作两本帐:一本是必成的计划,对外公布;第二本是期成的计划,不对外公布。地方也有两本帐:第一本帐就是中央的第二本帐,这在地方是必成的;第二本帐也是期成的。三本帐的提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B.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提高

C.大跃进追求高指标

D.中央与地方强化经济职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信息1958年必成的计划期成的计划说明当时强调指标达成,故选C项。

4.如今的计委(国家计划委员会)大院(位于北京城西三里河)已有几分落寞,冬天感觉更是如此,在灰色的天空和枯萎的树枝映衬下,苏式老楼越发显得破败,很多窗户已没了玻璃,用塑料编织袋勉强堵上。(据北京晚报2013年3月2日)计委大院的落寞,是由于()

A.中苏关系恶化

B.计划经济彻底退出舞台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国家计划委员会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其落寞说明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故选D项。

5.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关键信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没有陷入政党斗争局面。根据三大政治制度的含义等分析,B项符合题意,A、C两项是三大基本制度之一,但不符合题意;D项是新时期的治国方针,也不符合题意。

6.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此段材料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A.圈地运动改造了英国的传统农业

B.海外扩张、奴隶贸易完成了资本积累

C.完成社会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工场手工业时期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判断英国工业革命得以发生的原因是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即英国通过光荣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扩张、手工工场与材料中的社会结构不符。故A、B、D三项错误。7.19世纪欧洲男子着装发生了很大变化,宫廷贵族装饰过于奢靡繁琐的服装被舍弃,便于工作和运动的舒适、简便的男装流行起来,还出现了以大众为销售对象的成衣,时装不再是上流社会的专利。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机器生产需要简便的工作服装

B.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封建贵族

C.工业化造成服装的大批量生产

D.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的贫困化

答案D

解析19世纪晚期欧洲服饰的变化与当时欧洲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密不可分。服装简便化、成衣大众化和时装平民化,与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数量的增加、生产能力的提高、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密不可分。材料反映的是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反映社会的贫困化。

8.有学者认为:这个强大国家的命运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苏联这座大厦是建立在不坚固和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其内部结构也有许多缺陷。如果基础被冲毁或削弱,如果承重结构被侵蚀和破坏,那么无论看起来多么坚实和宏伟的建筑都会倒塌,1991年正是发生了这样的剧变。该学者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

A.经济体系尚不完善

B.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C.过于倚重军事力量

D.西方和平演变影响巨大

答案B

解析关键信息是:其内部结构也有许多缺陷基础被冲毁或削弱,如果承重结构被侵蚀和破坏,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导致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而A、C、D三项太片面。故选B。

[比较型]

9.《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

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

答案A

解析材料肯定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故A项的表述与材料相符。B项中的自然,C项中的宗教和神学,D项中的要求统治者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错误。

10.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已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在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二者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

A.都否定了传统主流思想文化

B.都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的产物

C.都对此后的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了影响

D.都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答案A

解析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故A项不是两者的共同点。

11.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表明 ()

A.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

B.湖北军政府继承太平天国未竟事业

C.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目的相同

D.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

答案A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材料《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讨胡檄》可以了解到两者都利用满汉矛盾来进行政治斗争。B项说法错误,湖北军政府斗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没有联系;C、D两项说法与材料没有紧密的联系。

12.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

土改后农民分配土地公社社员在集体劳动

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保护了农民利益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答案C

解析土改、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公民由个体经营到集体经营再到个体分散经营与集体经营相结合,改变的是经营方式。C项符合题意。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公有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排除D;人民公社的方式不能保护农民利益和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排除A、B。

13.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涌现出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举世闻名的大启蒙思想家。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

A.倡导理性主义,批判愚昧和迷信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民主

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答案B

解析倡导理性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故排除A;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启蒙思想家都批判了君主专制,倡导民主,故B项正确;中国的思想家虽倡导平等,但并未上升到依法治国的层面,故排除C;明末清初出现的三大思想家倡导经世致用、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但他们并未提出未来社会的蓝图,也未提出君主立宪制,故排除D。易错选D,原因是把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当做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应该实行君主立宪制。 14.我国提出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十项措施,其中有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罗斯福新政中也提出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克服生产的盲目性

B.放弃市场机制,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扩大内需

D.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C

解析二者的共同之处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增长,同时中国还以此来改善民生。A、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中国;B项并没有放弃市场机制。

15.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这些商人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年的贸易专利特许。1609年,詹姆士一世向东印度公司发出了一张不设期限的特许状。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东印度公司与当今跨国公司的不同是 ()

A.利用殖民扩张进行资本积累

B.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C.拉大世界经济发展的差距

D.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近代殖民贸易。十七世纪正处于英国资本积累时期,东印度公司属于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机构。前者通过掠夺和投资获得巨额资本;二者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拉大了东西方之间的差距;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的发展。

16.2012年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了美国新军事战略,高调宣称战略东移,霸权形象展露无余。历史上的霸权国家,从古代的罗马帝国到19世纪的英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凭借军事力量,辅以行政手段和不平等贸易,直接劫掠其他国家和民族。当代美国与历史上的霸权国家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

A.凭借强大的科技和军事力量获取最大利益

B.依靠掌控国际货币、金融、贸易体系获取最大利益

C.凭借庞大的出口贸易获取最大利益

D.依靠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获取最大利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当代美国对外政策。解题关键是了解美国与以往国家政策(如英国)的不同点,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A、C、D三项都是英国曾经采取的措施。

有关于2014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复习:因果型/比较型选择题就为您介绍完了,查字典历史网编辑将第一时间为您整理全国考试资讯信息,供大家参考!

【2014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复习:因果型/比较型选择题】相关文章:

高考学习指导:比较型选择题解答

高考学习指导:概念型选择题解答

高考历史复习三大法则 保持一颗平常心

2007年高考历史阅卷体会

高中历史选择题排除法的有效运用

高考学习指导:论证分析型选择题解答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之分析历史影响

高三历史复习指导:脚踏实地 有的放矢

2011高考历史复习攻略解读:如何背熟基础知识

高考历史复习注意“三联系”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