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2016年四川一轮复习高考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

2016年四川一轮复习高考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6-21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指导

学习园地

对于中国古代史的掌握要注意细节,以下是查字典历史网整理的高考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专题训练,请大家及时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依据图中信息:带贝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贝是货币。

答案:D

2.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 B.春秋时范蠡经商

C.商鞅变法的规定 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商朝人善于经商,留下了这个形象性的称谓。

答案:A

3.(2014重庆学业水平测试)《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

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

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

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解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商人之四方可知其流动性大;由市贾倍蓰可知商人获益较大;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讲述的是商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依然会去经商。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

4.(2014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①正确;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唐代出现的是飞钱,故②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故③正确。

答案:D

5.(2014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由材料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说明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夜市,故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宋朝。

答案:D

6.从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北宋令京城夜市到三鼓己未不得禁止的变化,反映了()

A.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

B.夜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

C.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D.北宋统治者比唐代更为民主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唐代时夜市时间受到限制,宋代打破对夜市时间的限制。其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原先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因此政府调整管理方式。

答案:A

7.(2014长沙高一检测)宋代吴处厚曾说:蜀有痎市,而间日一集,如疟疾之一发,则其俗有以冷热发歇为市喻。这段话反映的是()

A.宋代蜀地疟疾流行

B.宋代的集市贸易十分繁荣

C.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D.宋朝经济没能均衡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材料中的指隔日一次的集市,材料之意是在四川有一集市,每隔一天进行一次贸易,就好比得疟疾的病人一样,忽冷忽热。由此可以看出材料涉及的是农村的草市。材料表明宋代农村的集市有了明显的发展。

答案:B

8.厘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泉州遍种刺桐树,外来商人、水手便以刺桐名之,这个名字当时在海上丝绸之路所历各处广泛流传。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①是我国元代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 ②海上丝绸之路曾经过泉州 ③当时泉州在国际商贸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政府为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曾经在泉州设置十三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泉州对外贸易繁荣,泉州是元代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十三行是清朝在广州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而非元代。故排除含④的选项,选B项。

答案:B

9.(2014扬州高一检测)下图反映的是徽商老字号,图片反映了徽商的特点是()

①起源于今天安徽境内的长江沿岸 ②经营种类多 ③活动范围广 ④贾而好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阅读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浙江、徽州、杭州、北京等信息,可以判断③正确;由剪刀、徽墨、茶庄等信息,可以判断②也正确;图片并没有反映徽商的起源地点,也没有反映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故①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0.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厚来薄往指的是中外朝贡贸易的特点;市舶使是唐朝时政府设置的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十三行是清朝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而设置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这些词语都涉及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有关情况,故A项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2014南充高一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

(3)依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答案:(1)主张: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现象: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根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3)阻碍因素: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

答案:(1)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围,交易有时间限制。

(2)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区别: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

意义:方便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

高考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专题训练及答案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查字典历史网。

【2016年四川一轮复习高考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专题训练(带答案解析)】相关文章:

2010年学业水平单选题应试策略和技巧

2013年高考一轮复习如何向二轮复习过渡

中考复习之历史事件时间表

高考历史复习建议:重精略多做题应反思总结

名师策略:高中历史答题思路分析

2011年高考历史成功的8大秘诀

高考历史复习三大法则 保持一颗平常心

2010年高考历史最后冲刺注意策略

专家解析影响高考历史得分的五个因素

历史备考:高考历史复习做好四个利用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