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6-21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指导

学习园地

民主革命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的革命。以下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项练习题,请考生认真练习。

一、选择题

1.(2013银川模拟)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突出评价的是五四运动()

A.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B.在政党政治方面的作用

C.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

D.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能力。材料中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的信息说明毛泽东评价的是五四运动对第一次国民大革命的重要意义。

2.(2013郑州预测)在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五四运动无疑是一次最为壮丽的精神日出。以前的一切,似乎都汇集于此,彼此激荡奔腾;以后的一切,似乎都由此生发,造成了种种历史的巨变。下列对精神日出的理解正确的是()

A.进一步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进一步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C.推动社会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D.进一步宣传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社会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符合精神日出的含义,故答案为C。

3.(2014四川)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殷海光的观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揭示了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技术的反应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所以①属于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是指学习西方的民主政体;观念的反应指新文化运动;组织的反应指新文化运动后新的革命政党的组建,③④与此相符,故正确答案为D项。4.(2014湖北)《纽约时报》某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设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纽约时报》中的记者报道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国民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词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是指孙中山接受苏联顾问的帮助起草国民党一大宣言;武汉群众庆祝胜利是指北伐军队攻克武汉;上海美英日租界增兵是受到北伐军影响保护租界;攻克南京是指北伐中路军攻占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是指军阀混战等信息可以说明是国民革命时期,故本题选择C项。A、B、D所述事件与题干情形不符。

5.(2014丰台)1922年,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在北京创办《先驱》刊物,发刊词中指出本刊第一任务是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的情形,而求得一最合时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下列方案中最合时宜的是()

A.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实现革命阶级联合

C.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D.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B

[解析]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分为最高革命纲领和最低革命纲领。A项为一大提出的纲领,不切实际;C项辛亥革命已经推翻君主专制,排除;D项为二大中的最高革命纲领,不合时宜,排除;基于国情,B项最符合题意。

6.(2014赣州六校)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结果。这里的成就是()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北伐战争的基本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这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结果指的是: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随后两党联合发起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A项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是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而不是成就;C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成果,抗战历时八年,与仅仅两三年内不符;D项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抗战后国共两党政治斗争的结果。故选B。

7.(2013山东模拟)武汉三镇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近代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那里,其中包括()

①辛亥革命的爆发 ②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③八七会议的召开 ④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武汉三镇指武昌、汉口、汉阳。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地点是南京,故排除含②的选项,答案为A项。

8.(2013南京四校调研)以下是某支部队战前的誓师词: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与该誓词有关的战争(或战役)是()

A.北伐战争 B.百团大战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伐战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的斗争对象是土匪军阀和帝国主义,A项符合题意。B项斗争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C、D两项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均可排除。

9.(2013山东临沂期末)1930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红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哥哥栽禾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这反映出()

A.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起来

B.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C.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

D.苏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闽西苏区人民努力生产(生产积极性)和积极支持红军(革命积极性),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实行土地革命的结果,故选B项。

10.(2013金华十校联考)毛泽东在1935年2月所写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文中的从头越三字显露出作者瘦虎雄心之威,死地后生之勇。从头越始于()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1935年2月毛泽东写《忆秦娥娄山关》的背景,即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1.(2014西城模拟)95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演变成了光耀千秋的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踏上振兴中华民族的奋斗征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二 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材料三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1919年5月,而是贯穿在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五四运动和由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使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综合新华网信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与毛泽东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请你综合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写出五四运动在中国文明演进历程中的历史作用。

[答案](1)同: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异: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并认为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

(2)作用:反帝爱国运动,振兴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思想解放运动,广泛地传播民主和科学,促进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条件等。

12.(2013保定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数次的斗争。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3个多月,但中国共产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对比指出材料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

[答案](1)主张:毛泽东主张以农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地位: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左倾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来该道路被放弃。

(2)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主干力量,使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转移到了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获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协助和平解决,中国革命由内战向全民族抗战转折。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项练习题及答案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查字典历史网希望考生可以时时有进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项练习题(附答案)】相关文章: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高中历史简单易行的学习方法

介绍中国最早的数学专著《筭数书》

影响历史主观题解答的五个原因

对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高中历史学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学习指导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高中历史复习冲刺的三大妙招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应该掌握历史概念的两方面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