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模拟试题2014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模拟试题2014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8-15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指导

学习园地

高中是重要的一年,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查字典历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模拟试题,希望大家喜欢。

1.《尚书.召诰》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B. 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

C.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2.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 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 象征

3. 下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 交通发达,水陆并用B. 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C. 疆土辽阔,臣民众多D. 法律严苛, 覆盖全国

4. 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A.郡国并行 B.采用黄老之学 C.设置刺史 D.酎金夺爵BDBA

5.雅典公职人员离职时要接受审讯,如果发现公职人员渎职或贪污行为,要由下列哪一机构对其处罚:( )

A.长老会议 B.公民大会 C.四百人议事会 D.陪审法庭

6.中国皇帝说朕即国家,宣扬君权神授;罗马皇帝哈德良说皇帝 的命令 就是最高的法律。下列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

A.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都没有法律,只有皇 帝的命令

B.皇帝的命令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C.古代中国和罗马的皇帝都拥有至高无上,超越法律的权力

D.法律都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服务的

7.官僚集团以皇帝为首,他们的决定最后要得到皇帝的认可,才可实行。一次汉文帝出行,有人惊了他的马,这个人被送交廷尉治罪,廷尉张释之只让他交纳罚金,文帝认 为处罚太轻。张释之说,假如你当时把这个人杀了也就算了,现在在我这里,那就得依法办事,最后文帝只好让步。这表明()

A.廷尉做到了依法治国 B.官僚集团的抗衡制约了皇权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皇帝不受规章制度的约束

8.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先生所述的第一和第三演进完成于()

A.秦汉 隋唐 B.秦汉 秦汉

C.西周 隋唐 D.秦汉 明朝

9.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唐初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时将政事堂改名中书门下,其他官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由此可见,汉唐政治的发展趋势是()

A.内朝权力上升 B.分权制约体制完善

C.决策权集中 D.行政效率提高

10.《唐书百官志》云:自开元以后,常以[宰相]领他职故时方用兵,则为节度使;时崇儒学,则为大学士;时急财用,则为转运使。其目的是()

A.兼职兼用,提升宰相特权 B.架空相权,使之徒有虚名

C.按需定权,加强君主专制 D.侵夺相权,直至废除丞相

11. 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 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12.在隋朝及唐初,御史台只管揭发,并且只要根据传闻即可奏劾。开元之后,在纠举之前,往往要推覆理尽,然后弹之。这说明()

A.唐朝开元之后监察重证据 B.捕风捉影是当时监察的特征

C.弹劾皇帝是监察官的主要职责 D.唐代监察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

13. 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孕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 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令研究者倍感兴趣的政治制度是指()

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C.科举制 D.谏议制度

14.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

A.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B.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

C.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D.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工具

1 5.《资治通鉴》载:唐朝贞观年间,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阁奏事,必须谏官、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诸司皆于正牙奏事。御史弹百官,服豸冠,对仗读弹文。故大臣不得专君,而小臣不得为谗。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

A.议事公开,加强君臣之间的约束 B.中央集权加强

C.贯彻法家治国理念,突出法制建设D.实行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制度

16.《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 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反映这一内容的是()

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 C.通判制 D.行省制

17.明史描述都察院职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辑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据此判断,明朝时期都察院()

A.职权与汉武帝时期十三州部刺史相同

B.中央监察机构,且为地方监察机构上级

C.可以风闻奏事,实现社会舆论的监督

D.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为帝王耳目

18.明代为皇帝掌管诏狱(由皇帝亲自断案的重大刑狱)的锦衣卫,设在洪武门的内右侧,而 国家正式司法机构三法司设在较远的皇城西北。这实质上表明()

A.司法审判权力的提升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D.行政效率的提高

19.《隋书杨尚希传》记载: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 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

B.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

C.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

D.官民之比畸形发展,官多民少

20.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表明元朝()

A.地方享有自治权 B.地方形成了割据势力

C.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 D.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

21.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22.史书称乐山山川秀发,商贾喧阗。乐山曾名南安县(秦朝)、犍为郡(汉朝)、嘉定路(元朝),明朝设嘉定州和沐川司,清朝升嘉定州为嘉定府并置乐山县,乐山之名沿用至今。乐山名称的演变不能说明()

A.秦汉在乐山推行了郡县制B.元朝嘉定路隶属四川行省

C.明朝废除了西南的土司制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23.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①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

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至仁宗而后,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从材料可以得出()

A.明太祖没有参照元朝的政治制度 B.内阁官员的权力呈加大趋势

C.明朝的内阁和汉唐的宰相都有决策权 D.中书省和内阁均影响了皇权的加强

25.《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C.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26.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27. (清代)军机处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均责成章京检覆无讹,按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渭之封柜也。这说明军机处实质上()

A.防止了大臣 专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取代了内阁权力 D.扩大了统治基础

在高中复习阶段,大家一定要多练习题,掌握考题的规律,掌握常考的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分数。查字典历史网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模拟试题,供大家参考。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模拟试题2014】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歌诀记忆法

高中历史年代记忆法十大方法

高中历史 谈高一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原则

高二历史学习方法简单指导一

高中历史复习的五种方法

高中历史期末考试答题必备技巧

高中历史考试的万能方法和答题模板

专家指导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事件评价题的解题方法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