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8-16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指导

学习园地

高中历史的学习和记忆一定要注意时间轴,以下是选修一专题三单元测试题,请大家练习。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

1.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C.南北朝之间没有战争,人民生活安定

D.均田制的实施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自北方少数民族入境以来,压迫与剥削汉族民众,导致北方人民生活困苦,家破身亡,这必然激化汉族同少数民族的矛盾,而鲜卑族是当时的最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故选B。

答案 B

2.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

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

解析 北魏太武帝在攻城时常常驱赶汉人作先锋,以减少鲜卑人的伤亡,故选A。

答案 A

3.崔浩是北魏名臣,他出身于汉族名门望族,后被鲜卑所俘,并受到重用,官职一再提升,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

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

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

解析 鲜卑族在扩大统治地区的同时,也不断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和文化,以巩固自己对广大人口众多、文化先进的汉族地区的统治,重用有才能的汉臣便是方式之一。

答案 C

4.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解析 史书称颂孝文帝时代国家的纲常法纪得到肃明,有功必赏,有罪必罚,革除了旧的官吏谋生的方法,使当时的大部分官吏遵守法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孝文帝整顿了吏治,实行俸禄制,改变了过去北魏官吏以收取租调谋生的习俗,官吏有了合法收入,大部分官吏开始奉公守法。故选A。

答案 A

5.(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惧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孝文帝迁都的借口是()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解析 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关键。材料的意思是孝文帝计划把都城往南迁,但害怕大臣们反对,因此要大举讨伐南朝。大臣们害怕同南朝打仗,因此同意定都洛阳。可见孝文帝南征是假,迁都是真,故选C。

答案 C

6.496年,穆泰、陆瑞发动了平城叛乱,孝文帝派元澄、李焕平叛,下列对这场斗争的实质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应是()

A.北魏社会内部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

B.北魏新兴地主与鲜卑奴隶主之间的斗争

C.北魏中央政权与地方叛乱势力之间的斗争

D.北魏鲜卑族贵族与汉族士人之间的斗争

解析 孝文帝迁都后,原都城平城就成为保守势力的大本营,他们发动叛乱的目的是反对孝文帝改革,故他们之间的矛盾是鲜卑族内部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

答案 A

7.下图书法是魏孝文帝改革后大量学习汉族文化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刚劲有力、气势雄浑,这种直到今天仍受人们喜爱的字体是()

A.柳体 B.颜体

C.魏碑 D.赵体

解析 A、B是唐朝柳公权、颜真卿创造的两种书法;D是元朝赵孟 创造的书法,故只有C符合题干,本题适用排除法。

答案 C

8.雅典规定只有具有邦籍的成年男子才算公民,女性不算公民,不具有公民权,明显歧视女性。中国古代也是如此,北魏的均田制规定()

A.只有成年男子才能授田

B.15岁以上的成年男女都可以授田

C.15岁以上的成年男女都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D.只有鲜卑族女子才可以授田

解析 北魏的均田制规定,15岁以上的男女都可以授田,此外成年男子还要服徭役和兵役,故A、C、D都是错误的,应排除;北魏时15岁算是成年人,应选B;而题干前半部分只起误导作用,不涉及选项要求,应注意。

答案 B

9.孝文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的改革不仅巩固了北魏的统治,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发展,他属于哪一个少数民族()

A.拓跋 B.鲜卑

C.北魏 D.匈奴

解析 A是部落,不是民族;C是国号,也不是民族;D明显错误,孝文帝是鲜卑族拓跋部人,故选B。

答案 B

10.北魏均田制的根本受益者是()

A.农民 B.国家

C.鲜卑贵族 D.汉族地主

解析 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促进了北方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故选B;虽然农民受到的剥削有所减轻,但谈不上根本受益者,排除A;C、D明显错误。

答案 B

11.隋朝大将贺若弼率军灭陈,统一了全国,根据我们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是()

A.匈奴族后裔 B.秦王族后裔

C.戎狄族后裔 D.鲜卑族后裔

解析 孝文帝改革,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其中的贺赖氏改姓贺,因此贺若弼最有可能是鲜卑族贺赖氏的后裔。

答案 D

12.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并兼之风日少。根据材料判断事为()

A.均田制 B.迁都洛阳

C.重订官制礼仪 D.实行汉化

解析 抓住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可知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选A。

答案 A

13.孝文帝改革的实质是()

A.少数民族领袖实施的封建化改革

B.在争霸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C.挽救民族危亡的自救运动

D.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解析 孝文帝是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他改革的目的是加强鲜卑人的统治,因此他实施的改革就是鲜卑族的封建化过程,故选A;当时南北朝对峙,不存在争霸战争,故B错;当时北魏强盛,故C错;当时尚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经济,故D错。

答案 A

14.均田制规定: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这说明()

A.均田制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B.均田制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C.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

D.均田制没有触犯官僚地主的利益

解析 农民所授的土地只是北魏政府手中掌握的无主荒地,地主的土地不变,官员也定等级授田,照顾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答案 D

15.《魏书食货志》记载:魏初至太和,钱货无所流通,高祖始诏天下用焉。对此材料反映的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

B.北魏前期商业萎缩,孝文帝改革后,商业发展起来

C.北魏时民族融合加强

D.孝文帝推行抑农重商的政策

解析 A、C与题干材料无关,D与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相反,孝文帝同样重农抑商,但商业繁荣是历史的必然,只要农业、手工业发展,就一定促使商业繁荣。

答案 B

16.下图是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武士和改革后的孝文帝及其侍从,从这两幅图人物的服装变化来看,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北魏田制变化的影响

B.鲜卑族汉化的影响

C.北魏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D.北魏孝文帝整顿吏治的成效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武士的服装短小,便于骑射打仗;而改革后的孝文帝及其侍从身穿宽袖长袍,明显属于汉族文人的服装,这说明鲜卑族服装的变化明显受汉化的影响,故选B。其他各项与题干服装的变化均不符,应排除。

答案 B

17.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首都粮食供应困难

B.北魏政府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D.减少改革的阻力

解析 孝文帝作为北魏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特别是加强对广大汉族地区中原的控制,是他迁都的根本目的,故选C。

答案 C

18.《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古农书。北魏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通过研究大量古代农业文献,其内容包括农、林、牧、副、渔各方面,全面地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中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生产经验,科学价值极高,对后世影响巨大。《齐民要术》反映出当时主要的社会现象最可能的是()

A.阶级斗争激烈

B.民族矛盾尖锐

C.民族融合加强

D.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解析 《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书,总结记录了北方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生产经验,故C较符合题意。

答案 C

19.孝文帝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族汉姓

拓跋元

拔拔长孙

丘穆陵穆

步六孤陆

贺赖贺

独孤刘

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解析 B、C、D说法太绝对,应排除;孝文帝的改姓汉姓只是孝文帝汉化的一个措施,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答案 A

20.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C.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解析 D是站在狭獈的民族立场上,故明显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计3小题,第21、22小题各17分,第23小题16分,共计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拓跋珪就是北魏道武帝。在他统治时期,解散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

材料二 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北魏统治者在依赖武力从事征服兼并的同时,也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通过分配土地,让人民定居生产,拓跋部由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材料三 北魏统治者为掠夺土地、人口、牲畜和财富,热衷于发动战争。即使在统一黄河流域后,对各族人民的统治仍采取了压迫和歧视政策。汉族和其他民族人民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还要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如前进缓慢就要被后面督阵的鲜卑骑兵践踏而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统治阶级内部,在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清河大族崔浩,是北魏辅国元老,博学多才,官至司徒。晚年撰修北魏史书,因直笔实录,被太武帝杀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起义。

请回答:

(1)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已具备一些有利条件,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逐条概括。

(2)北魏孝文帝统治前,社会矛盾激化,改革已迫在眉睫,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逐条概括导致矛盾激化的因素。

答案 (1)①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②统治者计口授田、劝课农桑,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③仿行汉制,接受汉族文化。

(2)①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吏治腐败,贪污成风,搜刮人民;②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③鲜卑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不满于鲜卑贵族统治。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用如何?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意义。并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 (1)问题:豪强兼并大量土地;贫民无地少地;百姓贫饥流亡,土地荒芜;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等。

措施:均田制。

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意义: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材料二 北魏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材料三 鲜卑人乐俑、汉人胡食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明显发展。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

(2)据材料二分析,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的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 (1)孝文帝实行均田制,重视兴修水利。

(2)商业的活跃;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

(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北方民族大融合。

(4)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北方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单元测试题(带答案)】相关文章:

解题方法:高中历史各种题型解题技巧

备战高考历史:大题冲关之解题技巧

高三历史单选题应试策略和技巧

解析高考历史选择题丢分的几种原因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应试策略

名师指点: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总结

高中历史备考中需培养四大能力

高中历史三大考试题型解题技巧

名师分享高二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简单易行的学习方法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