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点:毛泽东思想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点:毛泽东思想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8-18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指导

学习园地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小编准备了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萌芽阶段(共产党成立1921大革命失败1927)

1、《中国社会主义各阶级分析》(1925/12/1)

(1)背景:1925年,国共两党合作推动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正在蓬勃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大革命的高潮。而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则为举行北伐战争准备了较为巩固的后方基地。

当时,中国的革命势力和反革命的势力正酝酿着一场大决战。在这一革命的紧急关头,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都有自己的表现,反映出其对待革命的态度。同时,革命统一战线内部无产阶级同资产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除原有的老右派外,又出现了以蒋介石、戴季陶等为首的新右派。他们鼓吹阶级调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进行阶级斗争,并借此在统一战线中排挤和打击共产党。而当时在中共党内也出现了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国民革命的兴起和统一战线中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化等新情势,都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基本问题革命领导权、动力、对象、及革命前途等有清醒的认识,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于1925年12月写出了这篇文章。

(2)主要内容:当时中国的主要阶级构成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游民无产者。主要解决了革命应该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这一首要问题。

(3)要点总结: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2、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3、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4、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5、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4)重要意义:在于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方法,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初步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3)

(1)背景:1926年2月21日至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根据斯大林的指示,决议党在现时政治上主要的职任,是从各方面准备广东政府的北伐;而北伐的政纲必须是以解决农民问题作主干。1926年5月叶挺部率先进入湖南,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7月11日,北伐军进入湖南省会长沙,9月10日占领武汉。当时中共党员谭平山任国民党农民部长。毛泽东任国民党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11月毛泽东赴上海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随即赴武汉,创办武汉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北伐军所到之处,迅速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赴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考察农民运动。3月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6-27年,随着国共合作的深化与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进展,以毛泽东,谭平山等人为代表的一派中国共产党员开始主张深化农村土地革命,发展农民运动。这一主张,以及农民运动本身主要着眼于反对封建宗法制度以及野蛮的土地佃租制度的特点,引发了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土地革命与农民运动对农村社会的冲击触动了以地主阶级为主体的中国国民党右派的利益,故而引起了他们猛烈的抨击。与此同时,以陈独秀为首的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因严格奉行共产国际所指令的国共合作方针而坚持维护与国民党的合作,力主回避农民运动所带来的矛盾以迁就国民党,故而也对土地革命及农民运动产生了极大的质疑与责难。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为了解释与回击来自党内外的质疑,不满与责难,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在1927年1月至2月之间,回到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蓬勃的湖南省5县,实地考察当地的农民运动。本文即是此次实地考察的总结性报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2)主要内容:农民问题的严重性、组织起来、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利归农会、糟得很和好得很、所谓过分的问题、所谓痞子运动、革命先锋、十四件大事(一件:将农民组织在农会里、二件:政治上打击地主、三件:经济上打击地主、四件:推翻土豪劣绅的封建统治打倒都团、五件: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六件:推翻县官老爷衙门差役的政权、七件:推翻祠堂族长的族权和城隍土地、八件:普及政治宣传、九件:农民诸禁、十件:清匪、十一件:废苛捐、十二件:文化运动、十三件:合作社运动、十四件:修道路,修塘坝)

内容概括:一、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二、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三、科学分析了农民的各个阶层。四、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

基本形成阶段(土地革命前期到中期19271935遵义会议召开)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和理论阐述

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10)

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决议的一部分。文章初步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问题。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文章总结了湘赣边界斗争的经验,并针对党内存在的右的和左的思想倾向,科学地论证了红军和红色政权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5个条件: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反革命营垒内部不统一并充满矛盾,因而使许多农村小块革命根据地能够在反革命政权的包围下产生、坚持和波浪式地向前扩大。②经过第一次大革命影响和锻炼的工农兵士,为建立革命军队和红色政权准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③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这就为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正确,是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条件。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指明了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积聚力量,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一个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里程碑。

2、《井冈山的斗争》(1928/11)

该文是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28年4月开始,湘赣两省军阀组织会剿,企图消灭井冈山地区的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正确领导之下,红军以弱小的兵力,经过四个月的艰苦斗争,粉碎了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井冈山根据地进入一个全盛时期,党组织在毛泽东亲自领导下,整顿党风,纯洁组织,并于1928年10月14日召开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势和特点,批判了左倾盲动主义和右倾悲观主义,确定了巩固发展根据地的基本方针.11月14日,毛泽东领导召开了红军第六次全军党代表大会,并对如何反对敌军会剿作了详尽说明.至此,边界的险恶局势有了根本好转,革命力量又蓬勃发展起来.该文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写给中央的汇报.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共9个问题.第一部分是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第二部分是割据地区的现势.文章对帮助全党正确认识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以及进行武装斗争、加强党政建设的重要性;对革命运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文章分为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割据地区现势、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共八个方面。第一次提出要在思想上建党的文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还很弱小,敌人很强大,革命的道路还很长。也说明中共开始走向成熟,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1)

背景: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一九四八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自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之后,党和红军内部不少人仍然对革命前途表示出悲观情绪。到了1929年年底,这种情绪依然在党和军队内弥漫。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在一部分人当中散发了一份对红军前途究竟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信。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信给予了答复,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在信中,毛泽东指出: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由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的代表性表述。

要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内容:

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

3、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

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意义: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在革命力量相当弱小和斗争环境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共产党内一些人对革命和红军的发展前途产生了悲观思想。为批评这种错误思想,毛泽东写了这篇通信。在信中着重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全面地观察和科学地分析形势,正确地估计敌我力量。他深刻地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特点和各种基本矛盾,指出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必须在广大农村建立巩固的红色政权,发展革命根据地,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最重要的因素;发展革命形势和壮大红军,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必须执行正确的人民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即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原则。这篇著作第一次提出并使用了思想路线一词,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已基本形成。

4、《反对本本主义》(1930/5)

背景:本文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而写的,那是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而叫它做本本主义。毛泽东在本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指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文章还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思想。本文第一次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对于端正党和红军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本文第一次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是毛泽东最早的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对于端正党和红军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要点:《反对本本主义》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

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4、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标志着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

5、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成熟阶段(土地革命后期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形成

1、《实践论》《矛盾论》(1936-1937)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从1936年夏到1937年夏,毛泽东身体力行,带头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认真研读了24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撰写了6万多字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在写作过程中,毛泽东利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教学阵地,就他这部哲学著作,曾作了110个学时的讲座。《实践论》与《矛盾论》的理论内容首先作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演讲用讲课大纲中的理论观点,以油印本的形式于1937年面世。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应的理论观点被整理为两篇论著,分别于1950年12月29日和1952年4月1日以《实践论》和《矛盾论》为题正式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随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2、《论持久战》(1938/5)

背景:《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主要内容: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意义:其实,论持久战这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

3、《论新阶段》(1938/10)

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提倡共产党员要做实事求是的模范,标志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初步形成。

4、《〈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10)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有了显著增长,党组织发展很快,但是许多新党员没有很好地受到过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的教育,因而党内许多非无产阶级现象又有所抬头。为了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巩固党的组织,毛泽东写下这篇发刊词,发刊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系统总结了党创立以来18年的历史,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第二部分主要阐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发刊词从历史的高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经验,对我党在今后的革命工作中少犯错误,加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党的三大法宝。

三大法宝的提出:1939年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爆发两周年纪念日,华北联大在延安举行开学典礼,校长成仿吾请毛泽东作报告。毛泽东在演讲中说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了他杏黄旗、四不象和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赠给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注意区分: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工农武装割据: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5、《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12)

这是1939年12月毛泽东与其他几位在延安的同志合写的一个课本。原拟写三章,第一章中国社会是其他同志起草,经毛泽东改定的;第二章中国革命是毛泽东自己写的;第三章党的建设因执笔的同志未完稿而停止。原文刊载于1940年在延安出版的《共产党人》第4至5期。当时写作此文的目的,一是为了回击国民党在舆论上的进攻,二是为了纠正王明右倾投降主义。全书两章共10节,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分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二、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等,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三、从中国国情出发进一步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四、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该文是标志毛泽东思想成熟的重要代表作。本书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对象、动力、领导者、任务、性质、前途。

6、《新民主主义论》(1941/1)

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最初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为题,发表于1940年2月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解放》杂志第98、99期合刊登载此文时改题为《新民主主义论》,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不久,国民党顽固派就加紧反共活动,除了在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我党我军进攻外,在思想战线上则利用反动文人大肆宣传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和所谓一切革命都包括在三民主义里的一次革命论,提出取消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等反动主张和观点。在这种情形下,全国人民对于如何继续坚持抗战以及革命前途如何等重大问题,困惑不解,忧虑重重。为了驳斥顽固派的反动宣传和教育全国人民,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最重大而迫切问题,毛泽东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半殖民地国家民主革命的理论,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毛泽东这一著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成熟,对于中国民主革命具有重大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主义比较起来,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第一,相同部分。这就是两个主义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上的基本政纲。一九二四年孙中山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中的革命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这三个政治原则,同共产主义在中国民主革命阶段的政纲,基本上是相同的。由于这些相同,并由于三民主义见之实行,就有两个主义两个党的统一战线。忽视这一方面,是错误的。

第二,不同部分。则有:

(一)民主革命阶段上一部分纲领的不相同。共产主义的全部民主革命政纲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则没有这些部分。如果它不补足这些,并且准备实行起来,那对于民主政纲就只是基本上相同,不能说完全相同。

(二)有无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不同。共产主义于民主革命阶段之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因此,于最低纲领之外,还有一个最高纲领,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纲领。三民主义则只有民主革命阶段,没有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因此它就只有最低纲领,没有最高纲领,即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纲领。

(三)宇宙观的不同。共产主义的宇宙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三民主义的宇宙观则是所谓民生史观,实质上是二元论或唯心论,二者是相反的。

(四)革命彻底性的不同。共产主义者是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即有革命彻底性。三民主义者除了那些最忠实于革命和真理的人们之外,是理论和实践不一致的,讲的和做的互相矛盾,即没有革命彻底性。上述这些,都是两者的不同部分。由于这些不同,共产主义者和三民主义者之间就有了差别。忽视这种差别,只看见统一方面,不看见矛盾方面,无疑是非常错误的。

7、《论联合政府》(1945/4/24)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收入《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第三卷。报告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民主革命的经验,特别是抗战以来国共两条抗战路线斗争的经验,提出党必须实行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政治路线。为此,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一般纲领,并完整地制定了现阶段的具体纲领和政策,提出了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的斗争口号;强调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土地改革,同时提出准备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的转变,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指出加强党的领导是争取革命胜利的关键。报告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全党要保持和发扬这些作风,更好地团结和率领全国人民,完成党的战略任务。报告是中国共产党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文献。

继续发展阶段(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

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6/30)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理论,驳斥了在国家政权问题上的各种错误思想和反动观点。文章指出,人民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自己的国家,对人民内部实行人民民主制度,对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实行专政。二者结合,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文章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之后说: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论十大关系》(1956/4/25)

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讲话运用唯物辩证法,以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路线的任务。《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中心思想,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论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著作。由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讲话修改和补充而成,同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全文阐述了12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基本思想是: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同阶级对抗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它是一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不具有对抗性,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指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科学文化上的问题,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应采取加强民族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应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观点,以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方针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史增添了新的内容,对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4、《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1963年5月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增写的一段话,1964年6月收入《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后收入《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在肯定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他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面的重要发展--关于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思想,分析了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阐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从存在到思想、从物质到精神,又从思想到存在、从精神到物质两次飞跃的观点,强调了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大,因为它是检验认识,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这是对《实践论》中提出的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的补充和发挥。毛泽东指出了许多同志不懂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状况,强调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中,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做出了新的概括,并提出了以下六个方面作为独创性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①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②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③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④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为建立社会主义做准备。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②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理论;③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思想(十大关系)。

3、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①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思想;②人民战争的思想;③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①以弱小战胜强大;②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③掌握斗争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击;④把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结合起来;⑤用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①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②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③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④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以及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的问题。

6、关于党的建设学说:①强调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②概括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③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方针;④创造了整风运动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形式。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点:毛泽东思想】相关文章:

高考历史知识点的科学记忆法

高二历史学习方法简单指导二

高考历史考查知识的切入点注意事项

高中历史复习冲刺方法

2012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2011高考历史学科答题方法总结

高中历史问答题审题答题训练

高中历史学习如何建立有效的知识点线索

历史(必修)教材中的一些标志性事件或现象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答三环节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