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高三历史基础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

高三历史基础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8-18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指导

学习园地

【摘要】:高三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大家要好好把握住高三阶段,好好学习,备战高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基础知识点,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大家好好利用。

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

一、备考导航

治乱兴衰是古代社会发展情况好坏的一种外在表现,通常与成功的改革或政局动荡直接相关联,高考中常以材料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鉴于古代的治乱兴衰对现代社会改革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今后命题可能会围绕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设置新的题型,复习时应注意。

二、专题知识归纳

1、封建盛世局面

(1)文景之治:西汉初期,很注意吸取秦亡教训,再加上汉初经济困窘等因素,使汉初文帝、景帝能够从稳定统治秩序大局和恢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出现了“文景之治”第一个盛世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光武中兴: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重用文臣、扩大尚书台、裁并官衙、削减官吏等措施,使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光武中兴”局面。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善于招贤纳谏,调整统治政策,从而使其在位时社会稳定,政治较清明,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4)开元盛世:在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上,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5)康乾盛世: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制度虽已走向衰落,但在康熙、乾隆帝统治时期,也采取过一些恢复经济、缓和矛盾的政策,同时,在反击外侵、平定国内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基础上,加强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一度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康乾盛世”的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值得肯定。从世界横向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英、法、美等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近代的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因此,“康乾盛世”与世界潮流相比不宜夸大。

2、古代农民战争

(1)秦末农民战争(公元前209一公元前206):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具有突发性和首创精神。

(2)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184年):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并利用宗教号召和发动的农民起义。

(3)隋末农民起义(611—618年):形成几个强大的集团,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

(4)唐末农民战争(875—884年):领导人先后有王仙芝、黄巢;特点是避实击虚、流动作战,转战大半个中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没有乘胜追歼唐朝军队,致使地主阶级卷土重来。

(5)元末农民战争(1351—1368年):领导人有刘福通、徐寿辉、郭子兴、朱元璋等;朱元璋后来蜕化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这次农民战争带有很浓的民族战争色彩,具有反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两重性。

(6)明末农民战争(1628—1644年):领导人先后有高迎样、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赋税制;标志着农民战争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1)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

齐国管仲改革: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齐桓公为成就霸业,任用管仲为相,改革经济(其中的“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政治、军事,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势力迅速壮大起来,国势增强,首先确定了霸主地位。

鲁国“初税亩”:开始实行按亩收税。

(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目的: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富国强兵。

性质: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概况: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最为著名。经过商鞅变法(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是划时代的政治变革。

意义:推动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客观规律,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顶住来自本民族贵族的各种阻力,进行了改革,其中心在于促其鲜卑族的封建化(汉化)。这次改革加速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北周统一北方和以后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北宋中期的改革

北宋初年统治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有利有弊,至北宋统治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克服危机,巩固封建统治,北宋进行变法与改革。

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时政,史称庆历新政。这是一次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但遭保守派官僚阻挠而失败。

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主持变法。这是一次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针对北宋积贫积弱危机,以整军理财为核心内容的变法。曾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变法从根本上维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无法从根本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变法中又出现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的现象,最终变法失败。(5)明朝张居正改革:明朝中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急剧激化,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张居正进行了改革,一条鞭法是其重要内容,虽然最终被废除,但保留下来的白银征税的方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三、重点问题精讲

1、全面认识封建盛世局面

(1)内涵:所谓治世或盛世,是相对来说,一般指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族团结的封建统治时期,一般出现在朝代初期。这些治世或盛世,绝不是农民的理想社会,农民仍然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

(2)类型:①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顺应这一形势,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和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了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②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③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出现了所谓的“中兴”,但“中兴”并未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所谓“中兴”也只能是暂时的。

(3)形成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后继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使封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是根本原因。③统治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以及雄才大略等,如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革新制度,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才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⑤科技新成果的应用等。

(4)综合认识:

①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他时期而言,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封建剥削有所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过着祥和、安定的生活。但他们受封建地主剥削和压迫的阶级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②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封建统治阶级,其骄奢淫逸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敛,但其阶级本质并没有改变。真正享受繁盛成果的仍然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而非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广大劳动人民。

③由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a.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和;b.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c.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极易滋生腐败、暴政等。

④启示: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c.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d.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e.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等。

2、古代治乱兴衰的一般规律

(1)每个朝代前期强盛的一般原因:①前期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部分地调整了生产关系,在不同程度上使封建社会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②王朝初期,社会经济残破,统治者慑于农民战争的威力,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③初期统治者较有作为,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④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民族关系较融洽,中外交流较频繁;⑤劳动人民积极参与生产活动,为强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等。

(2)封建王朝后期衰败的一般原因:①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土地兼并严重,对农民的剥削加重,阶级矛盾激化;②统治者进取心减退,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尖锐;③皇帝腐败,不理朝政,地方割据势力发展,中央集权削弱。

(3)综合认识:中国古代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同时也和最高统治者的素质与能力密切相关。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统治阶级是否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②是否重视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包括生产关系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是否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③是否能重用人才,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④是否实行了合理的民族政策。⑤是否采取了开明的对外政策,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全面认识古代农民战争

(1)原因:①严重的土地兼并,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②苛捐杂税繁重,致使农民难以维持生存,农民只有奋起反抗。③统治残暴,主要表现在兵役徭役繁重,法律严酷,人民不仅不能安定生产,连生活随时都处在危险之中,只有铤而走险,奋起斗争。④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人民遭到超经济的压榨、掠夺,不反抗就没有生路。⑤严重的自然灾害往往使农民起义来势迅猛。其中,暴政、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导致大规模农民战争的三大因素。

认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直接原因大多是自然灾害。其具体表现是:封建暴政、土地兼并、天灾人祸。

(2)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具有较高的反封建斗争水平。如斗争目标明确,建立农民政权,推翻或瓦解了腐朽的旧王朝,促使新王朝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3)结局及根源:

三种结局:①被封建地主阶级镇压;②成为统治阶级中不同集团权力调整或改朝换代的工具;③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如刘邦、朱元璋就是典型。

根源:农民阶级作为自然经济下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创造出新的经济来取代封建经济,所以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4)影响: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农民战争对历史发展一般起着推动作用。通常表现在:①推翻腐朽、反动的王朝,为历史发展扫除障碍;②沉重打击封建反动势力,促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剥削与压迫,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③摧毁和扫荡统治集团特别腐朽反动的势力(如唐末农民战争就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势力,严重削弱了唐王朝的势力,使之名存实亡);④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和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如明末农民战争使得一些明藩王土地转到农民手中,清初统治者康熙实行“更名田”的政策,就是被迫承认农民战争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结果)。

农民战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时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每当一个皇朝政治腐败,经济发生危机,社会矛盾尖锐的时候,就会发生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而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后建立的新王朝,其统治者往往恐惧于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局部调整生产关系,从而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农民战争对历史推动作用之所在。但农民战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们可以打击统治阶级,实现改朝换代,但最终不能推翻这个制度。而且农民起义往往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4、对古代重大变法与改革的综合认识

改革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始终。尽管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即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旧法制、旧体制或旧政策。

(1)改革的原因: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古代改革可分为四类:①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②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如商鞅变法;③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④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具有封建化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的主要内容:①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②采取措施恢复发展经济;③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④改革军制,严肃军纪;⑤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⑥吸收先进民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等。

(3)封建改革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封建的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改革的结果和作用: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试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如王安石变法等。

(5)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四看):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②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的支持,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③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④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一般说来,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多数失败。这是因为:①新的封建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建立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碎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陈章旧制受到猛烈冲击,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改革破除了阻力。而王朝中后期,年深日久,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已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②王朝初期,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为长治久安,大力调整政治政策。这种政策符合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而王朝中后期要在不改变封建根本制度的情况下进行某些政策和具体制度的调整及利益再分配,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许多改革家因顽固派的扼杀而抱恨终身。③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中后期改革的主将则缺乏这种权威。

(6)对改革的认识: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活动),改革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②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③改革必然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特权和私利而遭其反对,因此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④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意志。⑤改革成败关键是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⑥在认识改革时一定要注意其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同。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改革,可能会使百姓得到一些实惠。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总结】:为大家介绍的高三历史基础知识点就到这里了,大家一定要好好掌握知识点,只有掌握好知识点,才能熟练地运用到题中去,预祝大家高考成功。

【高三历史基础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 历史知识记忆法典型例析

中国古代文化史部分学习方法和复习策略

高中历史:新高一学习历史技巧

高中历史学习:历史考试的五种心理

高三历史复习指导:脚踏实地 有的放矢

高中文科历史的学习方法

以考试说明为指导 高三历史如何复习与高考?

高中历史复习:夯实基础知识 巧计历史事件

新高一须知:高中历史材料型试题的答题步骤

高三历史名师指导:学好历史的四个关键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