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新课改初中历史复习策略

新课改初中历史复习策略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8-18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指导

学习园地

摘要:也许同学们正迷茫于怎样复习,查字典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中历史复习策略,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巩固复习学过的知识!

一、反思传统的中考历史复习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大多数历史老师的复习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重视知识的识记与背诵:新课程改革之前的中考历史试卷,题型一般分为选择、填空、识图、问答题四大类。无论哪种题型,均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如1999年娄底市中考历史试卷,全部是直白式的呈现,直接考查学生的识记水平。因此,初中历史教师相应地在复习中往往采取扫街的办法,按照历史教材,逐一列出知识点,要求学生反复背诵,并通过抄写、默写等办法加以强化和落实。历史复习课几乎完全按照讲解--记忆--检查--反馈的模式周而复始地进行。

高度依赖《考试标准》:大多数地区在中考前一般会编订《初中毕业会考学科指导丛书》,书中必将需要考查的知识点罗列到位,有的还会说明需要学生达到的层次:如识记、理解、运用。大多数历史老师根据考什么,复习什么的原则,将主要复习的注意力集中在《指导丛书》上。有的历史老师甚至从复习伊始就完全抛开教材,围绕《指导丛书》要求学生记诵。

注重反复操练,用题海战术来弥补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由于总复习点多面广,因而历史复习起来难度很大。很多历史老师为了解决问题,往往通过大量的作业、习题帮助学生进行检测、反思,强化学生的识记背诵效果。

将复习过程中的关注点放在学困生身上:通过抽背、课后辅导、集体留校等多种办法,延长历史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促使学困生用死记硬背的办法弥补不足。而对历史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很少关注。

二、历史学业考试的新变化

命题原则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新理念。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还包括评价观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最终要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师水平,并有利于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新课程历史学业考试的目的是要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初中毕业生在历史学科方面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简称《课标》)所规定的学科学习水平的程度。历史学业考试不仅是检测手段,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有利于高中学校择优录取。历史学业考试的命题内容与标准完全依据《课标》。历史学业考试试题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注意与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再出现难、繁、偏、旧的题目。在注重人文性,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同时,还强调了发展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此外,重视情感教育,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也成为历史学业考试命题的重要原则。

考试题型的变化:选择题、简答题、材料解析题、开放性探究题已成为各地主要的题型。主观题的分值在增加,形式变化更加灵活多样。选择题仍然是各地中考历史试卷中普遍采用的题型,用来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能增加考试知识点的容量,检查历史学习与复习过程中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2007年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选择题的情境化,专题化,几乎很少再使用简单直白的表述,大多采用学生熟知的材料(如歌词、常识、影视)来创设读题情境。这种变化让学生新奇,也降低了解题的难度。由于传统的填空题片面侧重于对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因而绝大多数地区减少或放弃了这种题型。简答题是各地使用较多的题型,但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需要学生通过思考进行组合、归纳、类比再通过列举来回答的综合运用题。开放性探究题是2007年各地增加最多的一类题型:如评价历史人物、谈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看法、撰写方案、书信等。它通过创建活动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识记、运用、迁移等多维能力。这种设问开放、答案开放、标准开放的题型无需学生死记硬背,最能体现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及日常知识的积累。此外,填表题、判断题、连线题等在不少地区也有使用。

考试内容的变化:考试内容顺应课程内容由囊括向精选的变化趋势。课改区中考命题普遍以《课标》为依据,内容覆盖不再一味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着重于考查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知识点不做过多、过细的要求。和以往相比,在知识覆盖面上有所减少,但对能力的要求增加。如娄底市2004年《毕业会考指导丛书?历史》中对于两汉的历史考查要求共9课45个知识点,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各方面。而2005年娄底市课程改革区《考试指导》中仅用了2个主题4个要求进行知识覆盖,可以说量的要求在减少。但较往年多识记层次能力要求而言,2005年、2006年、2007年则要求包括理解、分析、运用等多个层次。这种要求的加深和知识覆盖面的减少更有利于考查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传统的中考也关注热点问题,但大多集中于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周年纪念上。面窄,知识含量低,命题形式单一,没有新意。如:1999年是五四运动80周年,那一年的株洲市中考问答题就是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表述直白,目标简单,降低了考试的知识和能力含量。而近三年来,中考历史试题都能巧妙地运用社会热点问题来考查学生运用学习所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或由历史知识着手,引出现实问题,考察学生的借鉴能力;或由现实热点入手,引出历史问题,考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些热点既包括周年热点:如2005年适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因此这方面的热点题目比比皆是;同时还关注社会焦点:如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法国否决《欧盟宪法条约》等。

注重学科渗透,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综合运用能力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学习能力之一。因而中考历史命题中非常重视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综合能力既可以表现为通过对比或类比的方法考查学生的专题知识的运用,也考查学生对于跨学科知识的应用情况。如安徽2004年中考题:根据材料,从自然条件、资源及战略位置等方面分析台湾被誉为祖国宝岛的原因。这就是一道典型的史地综合题。还可以考查对中外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湖南省2006年《历史学业考试标准》例题:①运用所学史实,说明台湾一直是中国的领土?②你认为阻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因素有哪些?③将来最终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有哪几种选择?此题从热点引入,综合了中国古代史(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及设立台湾府)、中国近代史(台湾行省的设立,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世界近现代史(《开罗宣言》)等多个知识点,全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整理和历史论证能力。

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变化:新课程中考命题,渗透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理念,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全面考查学生多种学习能力:除了最基本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以外,还包括比较能力、实践能力、论从史出能力,获取、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叙述与表达历史的能力、质疑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力,中考试题的设计较从前而言更有坡度。如:课改前在考查《清明上河图》时,往往在呈现图片后直接设问此图名为

,作者是 。对学生能力要求十分简单。而在课改后,题目的设计呈现较大的能力坡度:湖南省2006年《历史学业考试标准》例题中是这样设计的:观察《清明上河图》,回答下列问题:①《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②该图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都市生活?③你从上图中发现了哪些历史信息?①②问考查的是识记层次的能力。③问侧重于对图的理解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问题,能力要求涉及到了多个层次。

三、调整并构建新的历史复习策略

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新课程中的基础历史知识,主要包括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首先要注意不出现知识的疏漏。这就要求教师在备复习课时一定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现行版本教材,仔细把握《课标》要求的深浅,在对知识的复习中,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级拓展。其次,复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在复习讲解和试卷讲评时,一定在让学生知道哪个是对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什么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明晰知识概念,增强学生答题的应变性和适应性。再次,一定要注意对知识的系统复习。新课程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并不否定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系统性。把书本知识割裂成小块交给学生死记硬背的办法无益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把握。因此历史教师在设计复习课教学内容时,要在深入研究教材和《课标》的基础上,完整地把握初中历史全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课标》单元主题为基础和节点,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最后,还要特别注意中外历史的交融: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外历史相互影响。进行总复习时,已经完成了初中所有知识的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整体思考意识。如在复习两次工业革命时,就一定要提到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在复习中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解题方法的培养: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一般而言,总复习的课时大体为20~30课时。这对于六本教材的知识总量而言非常仓促。但决不能因此只关注知识的梳理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分为三种不同的水平:(1)记忆的认知水平:即知识层次的能力,包括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归纳、比较等多种能力。(2)理解的认知水平:即技能层次的能力,包括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正确识读图表、阅读包括古汉语在内各类材料的能力,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的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根据材料做出结论的能力及准确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等。(3)思考的认知水平:即运用层次的能力,包括依据有关史料,通过个人思考,产生个人的认知和判断,得出相关结论;并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对其它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正确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的能力。

关注重点、热点、交叉点问题:所谓重点即学科主干知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永远是历史会考的主旋律。如中国古代史上的秦汉、隋唐、明清,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建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三个历史阶段的典型特征,对今天影响极大。所谓热点即与时政密切相关的社会重大问题。考查热点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历史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来分析判断解读现实社会的是与非。如2005年的中考热点就必须包括: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问题、中日关系问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郑和下西洋等。所谓交叉点即为多个重点、热点问题的连接点与交汇点:如台湾问题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中美关系、中日问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国两制等多个热点问题的交叉。 在复习中关注重点、热点、交叉点,一是要在日常复习中注意把知识讲准,让学生理解透彻;二是要引导学生在复习阶段关注时政,老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联系热点、重点、交叉点知识;三要注意进行专题复习。尤其以后者最为重要。传统复习中一课一课的排序复习,虽然有助于理清知识线索,但割裂了历史知识的整体联系,是造成学生迁移能力差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在复习中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按主题按线索进行整体、系统复习。

精选好的习题,构建适合学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长时间、高强度、集中化的复习往往使学生筋疲力尽,产生记忆模糊的现象。教师针对这种由于死记硬背而造成的记忆和理解上的缺陷,可以采用精选习题进行短时间多次数练习的办法深化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学习。选择题短小,有利于在区别、辨析的基础上,多角度准确把握历史问题;尽管填空题在中考试卷中分值越来越少,但它能直接强化学生对历史问题准确理解的功能在复习题中可广泛采用。另外选题的内容必须和复习内容紧密相关,并带有一定的发散性和代表性。既要能检测知识,又要能培养思维习惯。

大多数复习课往往是两种极端,要么是一言堂,老师从头讲到尾,要么是一做堂,学生做题从头做到尾(或背书背到尾)。两种做法的效率低下,是造成学生疲劳,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比较好的复习课教学模式应当是讲练结合的模式:讲难点、讲重点、讲热点、讲考点;练习基础知识的识记,联系历史概念的理解,联系历史规律的迁移。用讲带动练来发现弱点,为讲指明方向。无论是讲还是练,都有一个限度,都要给予学生自我思考、消化的时间。

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层次性:传统的复习策略认为要更多关注学习困难学生,这样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最好体现,其实并非如此。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学困生身上,就意味着减少对能力较强学生的辅导精力投入,忽视了对学优生的关注。学优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自觉性好,但并不意味着学优生在历史学习的知识能力水平上强到足以让教师放手不过问的地步。更何况学优生在理解、运用能力上需要专门的训练和指导的要求更强烈。

新课程主张的面向全体学生,其实是在承认差异性,注重教育层次性基础上的面向全体。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对能力较低的学生,要以强化其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为主。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与检测方法,保持其兴趣的持久,全面反馈其学习进展情况,帮助其顺利通过中考。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要以强化批判思维的能力为主,通过对知识的深挖和拓展,培养其迁移能力与知识结构的人文色彩。具备了迁移能力,他们在思维上才有发散性,才会有与学困生不一样的创造能力和思维深度,为学生在高一级学校主动地探索地学习历史开辟道路。这种既关注潜能生,又关注优生的整体学生观,才最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中考的预定目标。同时,对优生的关注还能带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复习质量。教师切实转变观念也是从根本上调整中考复习策略的重要基础之一。

总结:初中历史复习策略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巩固复习学过的知识,供大家参考!

【新课改初中历史复习策略】相关文章:

新高一必读:高一历史学习方法调查报告

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谈

中国历史三字经学习法

专家指导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新课程高考历史单选题应试策略和技巧

初二历史学习指导

新高一须知: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及建议

汤因比与《历史研究》

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

速记高中历史时间-四相学习法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