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历史知识点 >初三历史教案设计:《秦王扫六合》

初三历史教案设计:《秦王扫六合》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7-06-13 发表 | 教学分类:历史知识点

学习园地

各位老师好!

我是陈晓锐,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第10课 秦王扫六合》一课的分析与处理,我从以下两方面说明。

一、析课标,整合教材定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统一是本课核心,建立统一国家和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作为一般史实了解,但还要以此为素材,能对统一国家建立意义作出探讨,是较高的能力要求,尤其是对七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初中的学习阶段,还没有积累足够的历史知识,在认知水平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认为这个课标的要求是不易完成的。但是并不代表说该课标的要求脱离了实际,应该怎样来看这个问题?我认为,其一,从问题的重要性来讲。统一是中国文明史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也是历史学习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所以课标的设置是必要的。其二,学习历史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与一个人的成长相伴随始终的活动,初中历史课程只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阶段,甚至只是一个开始,对于初中阶段遇到的某个问题,或许会需要一生的时间不断地思考和加深理解。就像反刍,首先必须吞下去,然后再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才能充分吸取营养。学习任何知识都是如此,学习历史也不例外。我们不要企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把一切问题都解决好,都让学生理解无遗,这是不可能的。其三,过程胜于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方法的训练比结果的获得更重要。特别是在学习分析诸如“统一国家建立”这类重大事件、现象的历史意义时,更应该交给学生一种方法。常规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只重视了“瞻前”而忽视了“顾后”。初中学生在理解这样的问题上可能不会太完美,但他们参与了探究,锻炼了思维,提出了问题,这些对于他以后的学习是一个难得的训练机会,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从教材的地位来分析,《秦王扫六合》一课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起始篇,秦朝开创了我国大一统局面,秦始皇是敢为人先的第一人,在如何巩固已有的成果中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他所面对的是全新的问题,这时的秦始皇已不是单纯的某个人,而是代表了中国先人中一代统一江山的开创者们,在如何建设一个全新中国的问题上,进行的探索。统一国家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不过,它不仅仅是秦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甚至是中国文明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学习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为了要了解中国文明的这一重要方面或曰重要特征。秦、汉、隋、唐、元、明、清,都是统一国家,都是一个政权联合各个部分,并对各个部分进行有效的治理,而且联合的部分越来越多,地域越来越大,对各部分的治理越来越有效,也就是说,统一国家越来越发展。这部分把统一国家建立作为学习主题,是以整个中国古代时期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为背景和学习目标的,是把统一国家作为整个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或内容来学习的。一定要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理解统一国家的建立,才更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本课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而本课教材设计了三个子目,形散,不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整齐划一的主线,故我对教材进行整合,对秦采取的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以实现探究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那么在“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的基础上,如何落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呢?诸如前面所述,分析此类问题,我个人认为必须在方法上让学生学会“瞻前”、“顾后”。具体到此课,“瞻前”即认识统一秦朝的建立在当时对中国的改变表现在哪些方面?视野可追溯到上古三代时特别是西周的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的史实;“顾后”即认识统一秦朝建立后对中国社会的改变表现在哪些方面?就立足于秦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影响上,认识到统一是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上。理解“统一”的涵义,分而言之,“统”者,联合也,是过程,但注意这个过程不仅为疆域上的“统”,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一”是结果,这个“一”的程度及维护这个“一”的有效性,是渐进的过程。是“顾后”的内容,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才能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的。落实到具体史实,就是在中国的地理范围内,由一个政权把这个国家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并对各个部分实施有效的治理,这就是统一国家。而这部分的教学会采取“灌输式方法”。

由于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探究课的着眼点我将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这和九年级的学生所进行的探究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共同点都将是通过方法和过程的体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考虑到时间的因素,会将讨论的环节放在经济文化的的探究中。

所以,基于上述分析,知识层面,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分别是:

教学重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教学难点: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为实现上述目标的教学,在过程与方法层面上的重难点分别是

重点过程:秦始皇在经济文化上采取的措施的分析,探究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难点过程: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所起到的作用的理解

综合上述的分析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

知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概况 秦始皇采取的巩固措施

能力:掌握分析历史意义的基本方法——“瞻前”、“顾后”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探讨思想方面焚书坑儒、军事方面北修长城,开发南疆的意义上,体验“以史佐论”的方法;

在学习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西周分封制的过程中,运用材料分析法,比较法体验“论从史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秦朝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的影响,加强对中国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基于上述分析,各位老师,本课的处理,我试图做到的

有补:补充史料,拓展学生视野

有淡:淡化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第二、归纳措施分析影响,教学过程重探究

首先,基于我是从阳泉市来到大同市,面对的是右玉某所中学的从未接触过的学生,为了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创设兴趣学习的氛围,缓解紧张的气氛,我将通过阳泉方言设计自我介绍词,通过师生合作认识到语言的不通会阻碍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从而认识到统一国家的建立有助于缓解这一矛盾。那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是哪个呢?这个统一国家的建立有何意义呢?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随着以上导入语:(统一国家的建立有助于缓解这一矛盾。那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是哪个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0课 秦王扫六合》。)在这里我将引导学生分析课题“秦王扫六合”的涵义:

1、“秦王”指谁?“扫”为何意?“秦王”是如何实现“扫”的?什么时候完成?(或者转换问题的语言:如何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六合”何意?(“六合”并非六国,而是指上、下、东、南、西、北,泛指天下)

2、“秦王扫六合”完成后,成为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那么它的疆域究竟有多大呢?如何在这么大的疆域上维护自己的成果呢?

这部分的学习,教师稍作引导,通过充分利用教材信息,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并且在这个环节中教会学生快速浏览教材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过程的处理中,我将通过问题法来引导学生归纳出秦始皇实施的各项措施,进而体验出统一国家建立后的意义之所在。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 问题1:同学们看到的秦朝疆域,比战国时期七国的面积大的番了倍,如果你是秦始皇你将如何设置机构来实现有效的管理呢?还是用分封制吗?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西周实施分封制,最终导致周天子势力丧失的结果,得出必须让权利集中到中央的结论。故可归纳出在政治上的措施 【话题一】实施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措施探究其作用

学生总结得出: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通过与西周时期分封制的对比,得出结论:有利于皇权的加强。得出结论

【意义之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小国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强权政治的建立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加强统治。

秦朝政治体制的建立对后世各朝制度的确立起到了传承的作用,特别是郡县制度的设置,影响极为深远,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骜等都是布衣出身,相比分封制的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的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起源于此——统一国家建立对后世的影响。

问题2:在如此辽阔的疆域上,解决了有效统治的问题,但是各地语言,文字都不同啊。如果你是始皇帝,你又会采取什么措施呢?由此进入下一个话题的探究。

【话题二】:析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探统一国家建立的必要性。

图片一:从“马”字的不同写法,得出统一文字的必要性。

图二:各国的货币

文字统一了,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否则的话,作为一个中国人,仅中原地区的文字,我们就得学习N种啊!但是现在还有一个方言问题的存在,所以国家提倡说普通话是否必要呢?

问题3:偌大的疆域,苦了做买卖的人啊.。因为在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都不一样的哦:(出示图二:各国的货币)

战国时货币非常复杂,形状大小、轻重、计算单位都不相同。基本币制是四大类。流通燕、赵、齐等国的是各种“刀币”;流通魏、赵、韩等国的是形状像铲的各种“布币”;流通楚的是铜贝,也叫“蚁鼻钱”“鬼脸钱”;流通秦、周等地的是“圆钱”,也叫“环钱”。秦统一后,规定以秦国上币黄金和下币钱(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统一的货币,行用全国,废除了其他各种货币。秦统一货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币制改革。这种外圆内方的铜钱在我国有深远影响。

问题4:随之而来的在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从前秦买回来的货物的重量和从前齐买回来的不一样啊,还有人的身高体重仅从数字的表述上来看,差距好大哦?你们说又该怎么解决呢?(出示四:度量衡)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意义之二】:统一国家的建立促进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同时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各位老师,如果说上述环节是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的话,以下环节,我将试图让学生体验“以史佐论”的过程。

继续出示秦朝疆域图:由于秦始皇实行了严格的政治制度,严酷的法律,激起了人们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在思想方面史实了焚书坑儒。

【话题三】析焚书坑儒的背景、动机,认识到对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的影响。但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出示材料:秦始皇由于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纷纷指责秦始皇。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要求进行焚书。即除了《秦记》之外的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敢再违抗命令,议论政事的人一律处死。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数史书之外,其他的最后只留下了关于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全国进行焚书,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样是秦朝暴政的集中体现。

只烧掉书籍并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对他不利的言论遍布天下。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块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考虑的时间的因素,这部分的教学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相机处理,主要采取灌输式教学法进行。

【意义之三】(评价: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为了巩固统一,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禁止“以古非今”的活动,采取统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但是焚书坑儒的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这也是秦朝暴政的突出表现之一。)

在国家边疆,北有匈奴不断的南侵,南有南越的起义不断,继而秦始皇如果巩固已有的边疆安宁呢?

【话题四】从军事上北筑长城,开发南疆探意义

材料:稳定了中原地区以后,秦始皇还北伐南征,对匈奴和南越作战,巩固了北部和南部的边防。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统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取得了节节胜利,收复了河套地区,解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随后,秦始皇连接以前秦、赵、燕三国修筑的长城,建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长城虽然耗费了许多的人力物力,但对巩固北部边防却起了极大的作用。秦始皇还在收复地区设置九原郡,移民实边,北部边防更稳固了。

水路方面,秦始皇拆除了许多堵塞航线的堤防,疏浚了鸿沟,还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进而连接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交通便利了以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更方便了,而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的控制也自然大大加强了。 【意义之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各位老师,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从过程与方法层面已经完成了目标要求,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本课知识的理解,设计了一个讨论题

想一想:秦的统一措施中,有哪些对当时社会起到了促进作用,表现如何?哪些措施不应该肯定?造成了怎样严重的社会影响?如果是你将如何改正?

这个问题将会根据时间的因素,具体教学过程中在决定是否进行。

总之,通过以上四个话题的探究,对于顾后的内容,我都采取的是灌输法教学,而统一国家的建立,特别是对于全国之大一统,对于中国政制之创建、中国版图之确立、中国民族之从传承,是有重大之影响的,从这方面来说秦始皇可称为“千古一帝” ,但是她的专制独裁、横征暴敛、严刑峻法,不仅使秦朝在统一中国后只历十五年即告覆亡,而且也开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极权统治,使中国老百姓长期过着难以忍受的非人生活。对于秦始皇作为“暴君”的这一面,则不应随便为之辩解的。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说明,如有不妥之处,请多指正。

【初三历史教案设计:《秦王扫六合》】相关文章:

古代历史上的姊妹皇帝

备战高考历史:大题冲关之解题技巧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高中历史会考方法浅谈

名师分享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高考历史备考建议:方法为主兴趣至上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浅谈

宗室·良史·《南齐书》

高一历史期末有效复习方法的研究

高中历史知识的记数记忆法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