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历史知识点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7-07-21 发表 | 教学分类:历史知识点

学习园地

查字典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程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1951年,中国国内关于京剧的发展问题出现了争论,有的主张全部继承,有的主张全部取消,毛泽东为此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主张对待京戏艺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继承。

1953年中国历史研究委员会成立时,因郭沫若和范文澜在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上有不同观点,陈伯达向毛泽东请示工作方针,毛泽东说了“百家争鸣”四个字。1953年,毛泽东就历史研究工作的方针,提出要百家争鸣。

在此基础上,1956年4月28日,毛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5月2日,毛泽东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

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怀仁堂向科学界和文艺界的代表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们系统地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

6月13日,《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了陆定一这篇长达一万五千字的报告。报告一开始就说:“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这已经由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过了。”

1956年党的八大确认了“双百方针”,写进了政治报告和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从而使这个方针成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这个最高领导机关的决策。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

文革前,文艺领域出现好戏连台,异彩纷呈的局面。郭沫若的《蔡文姬》、吴晗的《海瑞罢官》,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老舍的《茶馆》 ;但是,“双百”方针并未能坚持贯彻下去。

文革期间,把一些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背离、抛弃了“双百方针”,使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受到极大危害。如电影《早春二月》、《林家铺子》等;在文艺思想上,一些学术问题被冠以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文艺思想进行批判;大批学者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惨遭迫害,从而严重影响了文艺的发展、繁荣和艺术的进步。

文革后,经过拨乱反正,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20世纪80年代初,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之外)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称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这些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由于这种文化长期处于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地位,也不免带有专制主义、禁欲主义、等级主义的色彩。至于不偏不倚、明哲保身、怨而不怒、逆来顺受等在中国人中常见的的心理特征和处世之道,更是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产物。由于过于强调入世现实,便相对地忽视、轻视甚至反对科学的抽象思辩,这对中国科学和思维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迟滞作用。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相关文章:

2009高考历史备考的五大记忆方法

高考历史复习建议:重精略多做题应反思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的记数记忆法

高考历史考查知识的切入点注意事项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巧记

高中历史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解答选择题

2011年高考历史简答题解题技巧指导

2011年高考历史成功的8大秘诀

2010年高考历史最后冲刺注意策略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详解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