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教学目标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教学目标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29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

现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实质性的时期,新的课程标准已经颁布,新的教材也在一些省份大范围地展开实验。其他方面的改革如教学方法、理念等也在迅速发展。但是,我们的课程改革也好,现代中小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也罢,以及其他涉及中小学历史教学的所有改革,在事实上都或多或少地处于尴尬的境地。其中原因很多,笔者现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简要地分析一下。

我们在进行改革之前的最重要的任务是确定中小学在各个阶段教学的具体的目标和整体的目标。这一目标决定着改革的方向,决定着改革所使用的原则和方法。当然,我们现在中小学的历史教学改革都有目标要求,而且较以前的目标要求更为合理、更为实用,应该说是相当好的目标设计了,所以笔者以下的想法只是建议而非批评。

笔者以为,人类对任何事物的研究都难以达到完美的境界,在任何时候都有再探讨的必要。所以这里我就大胆地对中小学历史教学目标的确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中小学历史教学改革目标的设计,第一步就涉及到对中小学教学地位的定位问题,然后是各个学科的教学定位问题。我以为,我们在这个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完善。比如,仅就历史学在中小学的教学目标问题,笔者以为就存在着不少尚待改善之处,因为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已经为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而苦恼了很久了。

关于现在存在于中小学历史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混乱的情况,我试举几个方面的简单的例证,供大家参考,并以此来共同找到解决的办法。

教学目标混乱状况一:教学目标总体性差。现在的教学目标只是具体地强调了要达到的目标,而没有整体的目标规范。笔者这样说,可能那些制定课程标准的专家感到有些委屈,的确,课程标准上清清楚楚地写着:“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其实,这些都是一些相对具体的目标要求(只是在具体操作时它又显得笼统了),它显得还是有些琐碎,而非总体性的目标要求。笔者以为,中小学阶段就是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其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应在总体上体现出:我们培养的中小学生就是未来的公民!所有学科的任务都是为培养健康的公民服务的,当然,每个学科由于自身的特征又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但总体的目标只有一个。在这样的总体目标下,我们就可以非常明确地确定中学历史教学的非常具体的目标要求了,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历史内容相对于公民的素质要求而确定每一个章节的知识、能力和培养目标,这些具体的目标就变得可以操作了,广大中小学历史教师才能非常明了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教学目标混乱状况二:教学目标缺乏实用性和现实性。我们现在提出的教学目标并非不好,实在是很好的目标,只是难以达到而已。究其原因,主要是其目标中缺乏实用性和现实性。我们的历史教学目标,经常由于学科本位的限制,对历史普及的目的也就是中小学历史教学的目标设定,不敢明确讲要具有实用性。仿佛有了实用性就失去了科学性,这中间存在着理解的偏差。不要说有实用性不一定就失去科学性,仅就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目的来讲,我们就必须关注现实社会,因为我们的培养的是公民,不是历史学家;我们进行的是公民的素质教育,不是专业教学。实用性和现实性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没有现实性,实用性一定得不到实现;没有实用性,现实性也将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既然是公民教育,就必须注意现实性和实用性。所谓现实性,就是我们的历史教学不能只看到逝去的历史,不能总在逝去的历史中打转转,而要将历史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所谓实用性,就是用历史的教训和经验,解释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一些直接的借鉴。历史学与现实的联系是非常令史家头痛的问题,我们的史家都承认史学必须联系现实,但又否定史学为现实服务的功能和性质。史学不仅能够为现实服务,而且必须为现实服务。这就是历史教学在中小学阶段必须具备的特征。关于这一点,我们没有必要遮遮掩掩,为什么不可以明确地说出来呢?

教学目标混乱状况三: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趣味性。在中小学阶段强调趣味性,这是必要的,但请大家注意,趣味性本身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的目的仍然没有改变。很多教师的课堂形式多样,手段花样繁多,弄得学生头脑中一团糨糊──热闹是热闹了,但一堂课下来,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真正的提高在哪里?──知识混乱、思维混乱,而且恐怕是比没有改革之前更加混乱。当然我们不可以指责形式本身,但如果仅仅是重视形式的多样就有问题了。这里,笔者并非指责教学方式改革,方式的改革是可以,也很必要,但改革的目的是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如果效果反而不如以前,改革干什么呢?现在,教学方式的改革因为目的不明确而产生的诸多的弊端已经显露出来,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关于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很多中小学教师已经发现,所以我们现在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大家一起努力来找到纠正这些不良倾向的办法。

【教学目标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4)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历史作业布置方式

董晓礼:中学历史图示法投影教学心得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

初一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历史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戊戌变法 -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

在探究中汲取历史的智慧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