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2011届高三历史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1届高三历史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8-18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指导

学习园地

【摘要】高三是高中的重要阶段,大家要把握好这个阶段。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2小题,每题1.5分共计48分)

1. 中国古代地名的由来多种多样,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朝廷将明州改称宁波,下列哪个选项最可能是宁波得名的原因?

A. 年号B. 方位C. 避讳D. 特产

2. 某中学开展古代中国政治为题的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下列论文题目,其中有明显错误的是

A.《浅谈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试论内外朝格局的形成与皇权的加强》

C.《三省六部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D.《简析清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3. 十七世纪某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指

A.分封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4.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5.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人,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这种经营方式是

A.租佃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井田制经营

6. 草市的发展是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以下关于草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草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B.草市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因此政府对草市不实行行政管理

C.草市大都出现在水运交通便利的地方

D.草市发展到宋代,除了商业功能外还具有其它服务功能

7.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8.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D.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9. 十九世纪末流行的一则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站,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你认为该民谣应出自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B.义和团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D.北伐战争期间

10.国字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右图中却写为囻,并认为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这个创意表达的思想观念是

A.人民主权B.三权分立

C.分权制衡D.责任内阁

11.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7月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上述材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调整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政策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根本性认识

C.放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D.首次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

12.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生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两次发生在近代,这两次近代历史巨变的共同点是

A.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B.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 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阶段性新起点D.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13.中国一位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历史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前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时期

14. 下表是《上海研究资料》记载的1889年和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的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该表反映了近代上 海

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

1889698454491100000

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

①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②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③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④传统的交通工具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5. 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 这表明了五四运动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体现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C.弘扬了科学与民主的精神D.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6.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7. 1967年,有位作家说:曾经有人说过,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我却要说,做文人难,做作家尤难。这位作家这样说的原因是

A.20世纪60年代缺乏创作素材

B.作家搞创作比较辛苦,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C.文革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D.改革开放以后,双百方针没有得到及时恢复

18.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③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写入宪法 ④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9. 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B.农民 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D.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20.《中国青年报》建国60周年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额完成;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八五(19911995):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 移,其中八五处的主题词应该是

A. 改革开放 走向兴起B. 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C. 小平南巡 改革潮涌D. 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21.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下列说法符合材料所阐述的观点的有

①中国将不再发展核武器 ②中国承诺不使用核武器 ③中国将继续必要的核试验

④发展核试验目的是为了最终消灭核工业

A.①③B. ②④C . ②D. ③

22.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经这样评价罗马法: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罗马法的理性,主要表现为

A.罗马法追求并且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B.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的思想

C.罗马法完全摒弃习惯法,是成熟的成文法D.罗马法主张维护平民的利益,反对奴隶制

23. 迪亚士认为,(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该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者要传播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B.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想

C.基督教的 教义 D.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

24.下列几幅关于世界市场形成的图片,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新航路开辟 ②火车机车 ③电话④早期奴隶贸易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③C. ④②①③D. ①④②③

25.欧美1819世纪大事(部分):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1840年前后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4 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1850年前后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A.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已具备

B.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发展阶段

C.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D.工业革命没有增加社会财富反而加剧社会矛盾

26. 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说: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的无穷机遇。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①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②造成了贫富差距扩大

③打击了千百万群众对理性王 国的憧憬④加剧了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

A.①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7.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来临时,美国一对母子有如下一段对话: 妈妈,为什么不生火?因为我们家没有煤了。为什么没有煤了呢?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钱买。爸爸为什么失业了呢?因为矿上出产的煤太多了。为解决没有煤与煤太多的矛盾,罗斯福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主要是

A.银行休业整顿B.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推行以工代赈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8. 读右图,苏俄(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和产量得到恢复发展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

B.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运动

29.(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

30.《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对中美关系的概述: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维新派主张以美国式政体改造中国政治 ②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③美国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要国际因素 ④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

31. 美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32. 2010年11月5日,上海申迪(集团)有限公司、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双方所属子公司签署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合作协议,中美双方将合作建设世界一流的迪士尼乐园(下图)。消息和下面图片共同反映了

A. 中美分歧基本上已经消除

B. 美国文化开始影响中国

C. 布雷顿森林体系亟待完善

D. 经济全球化正在加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计52分)

3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历史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

项数2225259257788

材料二 右图为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4分)

(2)据材料二指出3-15世纪和15世纪后两个时期,中西 科技成果的对比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历史阶段特征?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15世纪以后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8分)

34.(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

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2%

合作社经济1.5%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3%

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

个体经济71.8%7.1%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2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2分)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4分)

35.(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 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 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8分)

(2)材料二是否表明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发生了变化?结合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相关知识证明你的判断。(8分)

(3)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材料二所述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6分)

(4)你认为材料四中家庭改革后的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2分) 概括上述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6分)

龙岩市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

一级达标校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 题(每题1.5分,共计48分)

1-5 C D D B A 6-10 B A A B A 11-15 A C C B C

16-20 A C A D C 21-25 D B C D B 26-30 D B C D A 31-32 D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各题分值不同,共计52分)

33.(12分)(1)历史、天文历法、地学、农学等传统科技成果显著;实用性强,主要为农业服务;科技发展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2)特征:3-15世纪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15世纪以后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4分) 原因: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发展缺乏社会推动力;科举制阻碍了大多数读书人对科技进步的追求;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海禁政策则阻隔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传统重道轻器观念也对知识分子产生了负面影响。(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2)是(2分)。理由:政治运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对封建专制的冲击;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或商品经济的发展),动摇了传统大家庭制度经济基础;思想解放运动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家庭观念。(符合题意即可得6分)

(3)政治上,传统的封建家长制不利于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家庭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传统的封建家庭伦理观念阻碍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不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6分,政治、经济、思想各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新变化:婚 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2分)

基本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6分,答案若只表达为政治因素、经济、文化因素,只可给 2 分)

总结: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小编的整理有帮助到大家吗?如果大家还需要了解更多有关学习的内容,请继续关注查字典历史网。

【2011届高三历史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三大考试题型解题技巧

高中历史单项选择题审题策略和解题技巧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问答题答题要诀

期末备考: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如何才能得高分

高一历史期末有效复习方法的研究

2011高考历史学科答题方法总结

高中历史学习记忆方法初探

高一新生历史学习的主要问题与形成原因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