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复习: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重点知识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复习: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重点知识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9-10-16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始终存在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现在请跟着我,一起熟悉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重点知识。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复习: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重点知识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知识点】

一、从秦朝到元朝以皇权为核心的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特点: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皇帝位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任命各级官员处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权力体系。秦代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

2.形成雏形:

①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

②汉代:汉武帝时选用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特别是少府官员尚书)作为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直接对皇帝负责。东汉时期形成了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立中书省和门下省。

3.确立: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①机构设置及职权: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概念解析:

三省:中国古代皇帝之下的三个最高政务中枢机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合称。尚书省由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尚书台发展而来,南朝梁时正式称“省”。但其成为正式政务中枢机构后,又为皇帝所不信任,曹魏时即以皇帝新的秘书机构秘书监改称中书省,以分割尚书省的权力。随着中书省权势日盛,皇帝又恐其侵犯到自己的专制大权,晋时即将皇帝身边的侍从机构侍中寺改为门下省,参与机密,出宣诏命。魏晋南北朝时,三省之制业已形成。隋正式确立三省同为相府,三省长官共为宰相的格局。唐进一步完善,形成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的权力运行方式,确立了三省相互制约的政府体制。但由于最高权力始终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最后决定权无不取决于皇帝,因此,事无巨细,遍经三省,往往流于形式,影响效率。故至中唐,由中书门下政事堂行使宰相权力,中书、门下二省渐趋合一。宋初虽置三省,但形同虚设,行政中枢为别置于禁中的中书省。宋神宗元丰改制,又复唐三省之制,至南宋,三省长官互兼,以尚书省为相府,实际上取代了中书、门下二省。辽和金初亦仿唐制置三省,金朝不久即行尚书省一省制,元和明初实行中书省一省制,洪武十三年(1380年)中书省亦被废。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六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六个行政管理机关的合称。秦汉时期,中央行政管理以丞相指挥九卿执行,自尚书台上升为综理政务的中枢机关以后,其下分曹治事,至晋时,尚书台已备六曹,为六部之前身。隋确立三省六部制,以吏、礼、兵、民、刑、工六部为尚书省之下的政务执行机关。唐沿置,惟为避太宗李世民之名讳改民部为户部。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附比《周礼》六官,排六部之序为吏、户、礼、兵、刑、工,至清不改。迨及元代无尚书省之设,六部隶于中书省。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中书省后,六部分别直接向皇帝负责。但自内阁权重后,六部行政,实受内阁变相指挥。六部首长均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唐、宋、元时期各部之下均设四司,故有六部二十四司之称。司之长官称郎中,副长官称员外郎。明清时所设司数大增,并皆冠以清吏司名。此外,明代因太祖以南京为京师,成祖北迁后,南京仍保留一套中央政府的官制,故亦有六部之设,但仅在南京留都所属地区行使职权。六部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体制的一次重大变化,标志着中国传统的行政体制已趋详备,故得延续达千余年,至清末在西方政治文化的冲击下才予以改变。

②作用:

A.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B.使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4.宋元时期的发展

①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并称“二府”。而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掌管国家财政。

②元朝: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清专制皇权的强化

1.明朝中央权力体系的演变

①丞相制度的废除

A.原因:

a.吸取元朝教训: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不时卷入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

b.确保家天下的需要:明朝初期,沿袭元制,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位高权重。虽然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严加控制,但仍出现了李善长、胡惟庸的专权。

B.废除: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C.评价:使自秦代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②内阁的设立

A.设立

a.殿阁大学士的设立: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为分担皇帝压力,设立殿阁大学士,其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b.正式设立:明成祖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③运作规则:随着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2.清朝中央权力体系的演变

①清初中央机构的设置及职能

A.行政权力: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康熙年间中枢机构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对皇帝的集权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B.决策机构: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②军机处的设立

A.设立: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在皇宫保和殿西北角的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日夜轮流在乾清宫旁简陋的平房值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B.职权的变化: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机处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主要职权合一,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C.评价:军机处能迅速地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中国古代政治权力分配的演变趋势

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晰地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抑的历史特点。

【同步练习题】

1.(2007山东,9)服饰是—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中得到的却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栝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解析:从图片看三种男子帽式都含有统一之一,结合明初的政治状况,朱元璋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皇权,它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也带有这一意图。

答案:B

2. (2006 江苏单科,27,)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11分)

解析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隐含的一对矛盾,这对矛盾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秦始皇确立丞相制度,丞相在当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以后,每当皇帝软弱,相权就直接威胁着君权,所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组织史实时要注意能揭示总体趋势、语言简练。君权的空前加强,必然导致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封建制度趋向衰落,这就是影响。

答案要点 (共11分)

①史实:

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专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②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③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同学们是不是有着聪明的头脑呢?接下来,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重点知识来供同学们练习从而巩固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大家一定要认真做哦,更多请点击【高一历史必修】栏目!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复习: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重点知识】相关文章:

2016学年度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单元测试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主观题试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下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点梳理

高一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测评2016

历史高一必修2第一单元测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一年级历史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材料题精选

高一历史必修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知识点总结

高中一年级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最新历史
热门历史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