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中同学,每天学习的知识都在不断更新,知识就需要不断地归纳总结,查字典历史网为大家总结了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必备知识点,一定要仔细阅读哦!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20世纪初)——电气时代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19世纪中后期,科学与生产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最主要的区别)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交通工具出现汽车、飞机3、新兴化学工业4、传统的钢铁工业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对欧美(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2)新兴工业的出现、工业结构的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主要成分)(3)出现垄断组织
对世界: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垄断组织的出现: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强。(根本原因)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便形成垄断(直接原因)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4、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①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②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③19世纪中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现象:“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瓦解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二、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外:列强的入侵)
含义:19世纪60~90s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自强):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自富):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破产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
影响①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②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最深远影响)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④瓦解了本国的自然经济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初步发展(甲午战争——辛亥革命)
原因:1、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短暂春天(黄金时代)(1912~1920)
原因 ①辛亥革命扫除障碍(根本原因)②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④一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短暂的原因: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三、曲折发展
1927~1936 发展较快、1937~1945民族工业萎缩、1945~1949民族工业绝境
阻碍中国资义发展因素:本国封建主义的剥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一五计划(1953—1957)
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
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
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影响: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1956)
(1)内容 主要矛盾:见P51 其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成功的探索(但是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
2、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八大二次会议)
(反映了人民加速经济发展的愿望,具有“左”倾冒进思想倾向)
(1)大跃进 特点:高速度(超英赶美)、高指标
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工业:全国上下大炼钢铁
过失: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
(2)人民公社 特点:“一大二公”
过失: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原理
后果:导致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1959—1960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训: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成功的探索: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农村中的“纠左”“八字方针”
失误的探索:1958年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革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内容见P54
意义:党和国家命运的转折、改革开放和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农村 试点: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配套改革:1983年撤销 人民公社,代之以乡镇政府
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
2、城市 开始:1984年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
所有制改革: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管理体制改革:变单一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作用:调动了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提出: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也要搞好市场经济
目标确立: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作用: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十四大
第13课 对开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市场经济)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影响:改革开放的龙头,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深圳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2、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 沿海开放区 :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1990年决定开发开放浦东
4、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开发浦东原因:进一步推动上海经济的发展;以浦东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
浦东崛起原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国家有利的政策
浦东崛起作用: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对外开放格局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衣: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改良的旗袍、裙子
食:西餐进入中国
住:西方建筑风格的房子在通商口岸出现
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制度、社交礼仪
但在广大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政府的“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长假制度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轮船招商局的开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开端。
3.清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4.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互联网发送文件。
查字典历史网为大家提供的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必备知识点,大家仔细品味了么,希望在学习上能够帮助到大家。
【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必备知识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