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高一政治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2016

高一政治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2016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8-19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历史学是人类文明的轨迹。以下是查字典历史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政治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历史网一直陪伴您。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过渡时期总路线:

⑴时间:1953年提出

⑵内容: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2.一五计划:

⑴时间:1953年到1957年

⑵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

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3.三大改造:①从1953年到1956年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了改造.②意义:三大改

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4.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①时间:1956年召开②内容:敌我矛盾已经解决,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形势. 国

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及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大跃进运动: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大跃进运动在全国

范围内迅速展开。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③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

极大破坏。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②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

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提高生产力,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④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问题.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①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国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②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弃.③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三、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掀起的这场改革,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有企业改革: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1980年起先后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1988年海南全省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4年5月,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4月开辟上海浦东为经济开放区。

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2.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一政治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高一政治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2016】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学习:世界历史知识结构与线索概览

巧用数字记忆高中历史知识点

中国现代史复习-知识梳理

高中历史学习:罗宾森的SQ3R记忆法

新高一须知: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及建议

名师指导:高三几种常见的不良学习习惯

高中历史学习如何建立有效的知识点线索

高中历史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解答选择题

高三文综学习:预习+听课+复习

新高一学习历史须知:基础知识永远是王道

最新历史
热门历史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