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高二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测试题(2015—2016)学年度

高二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测试题(2015—2016)学年度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5-12-18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指导

学习园地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小编准备了高二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测试题,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北京模拟)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主义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受当时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的影响所致,故选B。

答案:B

2.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的指引下,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上个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时树立的指导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旗帜是

()

A.变法救亡B.三民主义

C.民主和科学 D.马克思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中上个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时树立的指导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旗帜即20世纪第一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答案:B

3.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的这段论述突出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民权主义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与材料中的论述是吻合的,故选B。

答案:B

4.(2012广州模拟)孙中山认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三大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表述可判断出孙中山所说的一劳永逸之计应是进行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而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

答案:C

5.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理论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说明三民主义理论是以民为本的。

答案:C

6.(2012雅礼模拟)《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中这样描写:他反复地呼吁对他所领导的政府的同情、财政资助和国际上的承认他明白地翘首海外,寻找中国问题的解决。这段话的核心观点是孙中山()

A.十分重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B.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性质,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其三民主义脱离中国实际,对中国革命没有指导意义

D.在中国革命中有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表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处于迷茫状态,B项正确。C项表述有误,A、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来。

答案:B

7.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地方实力派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材料中的时间1924年可知,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改组国民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其余三项均发生在1924年之前。

答案:D

8.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新体现在()

①反对帝国主义 ②耕者有其田 ③平均地权 ④废除满洲贵族的统治

A.①②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A

9.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C.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解析:题中所指为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相比,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同时革命所依赖的力量也由最初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到全体民众。故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

10.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解析:从材料信息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可以看出,这段话体现了孙中山先生节制资本的民生思想,旨在追求社会公平,故选D。

答案:D

11.1937年董必武在《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经济社会条件距离实现共产主义很远,没有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妄想在这样落后的经济条件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初步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党当前的目标首先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这与孙中山先生所遗留的三民主义在现阶段真正实施起来,没有什么不兼容的地方。对这一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阐明了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具有明显的兼容性

B.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中国人民的主要目标

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C.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将来会共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

D.中共现阶段的革命目标与三民主义基本一致,没有原则冲突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共产党和国民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材料中也没有提及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将来会共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故C项不正确。

其它A、B、D三项材料都有明确的表述。故符合题意的答案是C。

答案: C

12.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段话的核心主张是()

A.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C.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解析: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内容遗嘱积四十年之经验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可知此时孙中山已认识到联合中共及发动民众的重要性。因此其核心主张应是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2长沙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孙中山出身贫农,十岁始入私塾,但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后来他曾说: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并多次亲笔书写《礼运大同》的全文以激励全党1896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移居英国,在伦敦蒙难期间,开始萌发了社会主义思想。后来他对张国焘说:社会主义的派别很多,马克思主义不过是其中的一派,我在欧洲的时候,与社会主义各派的领袖人物都有过接触,各派的理论也都研究过。我参酌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汲取它们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形,才创立三民主义。

秦正为《孙中山与社会主义中国化》

材料2: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民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和思想渊源。(12分)

(2)根据材料2,概括孙中山最初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并指出其与西方思想的不同之处。(8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主观与客观角度分析三民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根据材料信息归纳三民主义诞生的思想渊源。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组织答案即可。注意从材料第二段归纳三民主义时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然后从两个段落的比较中归纳下一问。

答案:(1)社会条件:民族危机的加深;满清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西学东渐,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志士的探索与实践。

思想渊源:中国儒家的大同思想;西方的民族、民主启蒙思想;社会主义思想。

(2)思想:民族主义:推翻满清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民权主义:推翻专制,实行立宪;民生主义:发展经济。

不同:西方的三个思想历经千年随着历史发展先后提出和实践;孙中山则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纲罗,无所措其手足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凡有起义与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满天下之雠,下为中国解下首之苦。

杨秀清《奉天讨胡四方谕》

材料2: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共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

材料3: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权利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国民党一大宣言》

请回答:

(1)材料1、2中的反清理由有何共同之处?据此分析两者反清思想的局限性。(8分)

(2)与材料1相比,材料2中的反清思想有何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条件。(6分)

(3)材料3中的中国与材料1、2中的中国在含义上有何区别?据此分析材料3中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怎样的飞跃?(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分析比较的能力。第(1)问共同之处通过对比两则材料即可得出;局限性要结合两者反清的理由进行分析。第(2)问进步之处要比较两则材料的主要差别;社会条件要结合同盟会成立的背景进行分析归纳。第(3)问区别要从三则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然后结合区别分析材料3中思想认识质的飞跃的表现。

答案:(1)共同之处:满清对汉人实行民族压迫。局限性: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倾向(如答排满复仇情绪的大汉族主义倾向,亦可得分)。

(2)进步之处:把反清与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结合起来。社会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3)材料1、2中的中国主要是指汉族政权,材料3中的中国指中华民族。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把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作为奋斗目标。

高二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测试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测试题(2015—2016)学年度】相关文章:

2011高考历史复习规划和技巧

历史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高中历史归类式学法

高中历史概念辨析汇编(二)

高考历史复习三大法则 保持一颗平常心

高中历史应有意识的建立“线索”进行学习和复习

高中历史主观题解答分类指导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略

高中历史期末考试答题必备技巧

高中历史单项选择题审题策略和解题技巧

网友关注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四单元第17课干戈不息...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本蓝色的地中海文明课后习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本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课后习...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一单元第4课“大危机”...
北师大版历史新编基础训练八年级下册期中综合测试答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二单元第6课邪恶的轴心...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四单元第16课告别“雅...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一单元第4课昂扬进取的...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本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课后习...
北师大版历史新编基础训练八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测试答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三单元第12课苏东的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一单元第3课气度恢弘的...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本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课后习...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一单元第1课俄国向何处...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一单元第2课苏联的崛起...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三单元第10课“冷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课后习...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本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课...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一单元第3课凡尔赛—华...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二单元第10课辽、西夏...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