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练习(含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练习(含答案)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08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指导

学习园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以下是查字典历史网整理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练习,希望考生可以有所提升。

一、选择题

1.(2014四川成都模拟)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

2.(2014来宾模拟)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

3.(2014江苏盐城调研)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采取固定的实物税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4.(2014安徽黄山模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

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

C.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

D.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

5.(2014广东惠州调研)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凯恩斯主义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6.(2014开封模拟)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

年份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1926年 工业产量比重 生产资料

生产 40.7% 43.7% 48.1% 43.4% 43.9% 消费资料生产 59.3% 56.3% 51.9% 56.6% 56.1% 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

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

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

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7.(2014江西南昌模拟)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相当于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失调

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两个五年计划中片面发展工业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的生产环境

8.(2014江西八校联考)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 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

B.苏联20世纪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D.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9.(2014吉林长春模拟)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

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

10.(2014周口模拟)赫鲁晓夫执政后实行经济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下列反映了其改革内容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提高集体农庄的物质利益

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1.(2014梧州模拟)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

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12.(2014浙江台州模拟)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二、非选择题

13.(2014洛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

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

材料2: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

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

(1)结合材料1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

(2)材料1、2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

4.(2014来宾模拟)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项目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数

(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 参加集体农庄

的户数(单位:

百万户) 0.02 1.0 6.0 15.7 18.5 集体化的比重:

占农户总数

的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

积的百分比 不详 14.9 33.6 87.4 99.1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2:(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3: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5%。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Ⅱ(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4: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1)材料1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2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3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4)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

1.解析:选A。把握时间1921年以及材料中的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可知此时苏俄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方式,选择A项。

2.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这段话体现了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视,提出要改善农民生活状况,苏俄新经济政策含有这方面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对农民的剥夺;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均可排除。

3.解析:选C。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也就是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实力,逐步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故选C。

4.解析:选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在政治领域的作用。故选D。

5.解析:选D。 从材料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可知此模式能够克服缺乏资本的问题,也就是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故选D项。

6.解析:选D。观察表格中时间可知反映的是1913-1926年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生产比重变化,从表格中可看出,消费资料生产所占比例大,说明苏联重视国计民生的发展,故选D;A、B、C结论不符合史实,表格中也体现不出来。

7.解析:选B。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美苏相比,苏联的农业产量低于美国;私人土地和集体土地相比,私人土地产量相对较高,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解析:选D。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大量工人失业,而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以及抓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机遇,快速实现了工业化,题干现象正是这一阶段特征的表现。A项先决条件说法错误;B项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说法错误;20世纪30年代是斯大林领导时期,新经济政策已被废止,C项排除;题干反映了苏联大量进口机器设备与大量美国工程师在苏联工作的现象,说明的是苏联工业化建设中积极利用西方技术,D项正确。

9.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看,取消义务交售制并没有说明这是允许农民对产品有支配自主权,而是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加大了对农民的剥削。提高集体农庄的物质利益冲击了这一传统做法,故选C。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规定。B是斯大林模式的做法。D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11.解析:选C。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材料描述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12.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理解。据题干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实质反映了改革中措施的激进。

13.解析:第(1)问根据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苏联工业化成就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小问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来分析。

答案:(1)原因:①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使西方进步人士看到了人类解放的希望。②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赢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的好感。③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感到钦佩。④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

(2)不健康现象:①出现新的贫困群体农民。②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③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④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

严重问题:①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②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民主。③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14.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表格数据的变化从速度、规模上归纳农业集体化的特征;目的根据所学知识从解决粮食困难、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2提出的奋斗目标可以看出错误所在:急躁冒进;例证根据所学从改革措施中体现的这一问题列举即可。第(3)问趋势从材料3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下降、甚至停滞;原因从其指导思想方针、对外政策、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第(4)问首要目的据材料4反映的问题可知是进行经济改革。错误做法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第(5)问启示从对改革艰巨性的认识、民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政策制定与经济发展规律的关系等方面归纳。

答案:(1)特征: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2)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举例: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等。

(3)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任答三点即可)

(4)首要目的: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停滞和衰退局面。错误做法: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5)启示: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练习及答案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更多精彩内容请考生持续关注查字典历史网。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练习(含答案)】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复习冲刺的三大妙招

201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策略与重点

高中历史学习如何提高学习效率问题浅谈

高中历史复习:用“公式”分析历史现象

关于氏族社会的一些问题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浅谈

高中历史的“五化”学习方法

高三历史复习指导:脚踏实地 有的放矢

高中历史简单易行的学习方法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