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2016学年高二历史学科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步习题

2016学年高二历史学科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步习题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21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指导

学习园地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查字典历史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历史学科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步习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1.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中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A.思想观念B.政治制度

C.军事技术 D.文化教育

解析:选A。由时间一战期间,刊物内容反映作者求变,可断定这份刊物是《新青年》,它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故作者所主张的求变主要针对思想观念。

2.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他认为, 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这一主张最重要的影响是()

A.活跃了思想,使学术兴盛

B.对旧势力妥协,致使北大旧势力猖獗

C.不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

D.保护了进步学术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

解析:选D。蔡元培在北大提倡学术思想自由在当时思想界复古逆流盛行的情况下发展,起到使新思想得以在北大传播的作用。

3.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这首诗名为《相隔一层纸》,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半农,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4卷1号。这首诗反映出()

①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

②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真率与质朴

③反映了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

④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 信息的解读和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掌握,属于组合式选择题。从1917年新青年这些字眼中可断定,①②③④表述均正确。

4.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了()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解析:选C。本题以新情境、新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关键信息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在东洋、官在北洋。选项A只 是学在西洋的反映;选项B只与妻在东洋有关;选项D只与官在北洋有关,都不是材抖信息的全面反映,均排除。从该学者的经历可判断是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政策相关的,故选项C正确。

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2: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敬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1)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2的出处和时间提示判断两段言论出自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的新文化运动,材料本身提供的是作者的新认识,回答两位作者提出这种新认识的原因需要回顾平时所学知识。第(2)问注意从材料中提炼、概括知识。第(3)问注意两者关系要概括指明,同时说明时要有根有据材料中作者观点。

答案:(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 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历史学科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步习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2、后期新发展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首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实质:前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进步性:

①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民主和科学的洗礼;

③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有利条件;

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3、局限性:

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片面性。

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首倡:

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2、发展:

(1)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①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其中有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的介绍马克思主义。

②随后各地还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如北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

(2)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新版教材没有)

A:原因: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分化。

B:过程:

1919年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从根本上改革社会制度。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回击挑战,指出必须根本解决。

C:实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较量(要不要马克思主义)

D:影响: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

(3)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

意义:这些宣传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①办补习学校等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②出版面向工人的《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

3、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时期,毛泽东回到湖南后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实践建立中国共产党

(1)酝酿:1920年8月以后,各地共产党组织先后成立。1920年8月,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同年,在北京成立共产党组织,李大钊为书记;

(2)建党:中共一大:1921.7.23 组织上建党宣告中共诞生。

中共二大:1922.7 思想建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2016学年高二历史学科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步习题】相关文章:

09高考历史备什么

高中历史学习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高一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三步曲和四个必须的习惯

高中历史学习:用联系的方法学历史

2011高考历史学科答题方法总结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如何培养高中生历史理解能力

高中历史复习的五种方法

高考状元对高一新生历史学习的几点建议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