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指导: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指导: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6-20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指导

学习园地

根据广大考生的需求,查字典历史网高考频道整理了2015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欢迎大家关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服饰:

(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

(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7.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8.通信:邮政、电话、电报

2015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已经呈现在各位考生面前,更多精彩尽在高考频道!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指导: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换位思考法

2010年高考学习历史的三大法则

高考学习指导:程度型选择题解答

高考学习指导:比较型选择题解答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高考复习指导:历史学科答案设计很重要

高中历史学习:人物评价三法

2010年高考历史最后冲刺注意策略

高考学习指导:概念型选择题解答

2009年高考历史复习方法指要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