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2016年四川一轮复习高考历史专题古代的经济政策训练(带答案解析)

2016年四川一轮复习高考历史专题古代的经济政策训练(带答案解析)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6-21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指导

学习园地

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推进社会的发展,以下是查字典历史网整理的高考历史专题古代的经济政策训练,请大家及时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4济南高一检测)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同时代农业生产的典型特征。铁犁、牛耕都是春秋战国兴起推广,排除B、D两项;A项不涉及农耕生产;C项为井田制的表现,正确。

答案:C

2.(2014昆明高一模拟)《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实质上表明当时()

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

B.诸侯权力增强

C.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

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

解析:初税亩承认土地的私有,题干材料中描述的是在初税亩实行后,又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了一些规定,因此这实质上表明土地私有权在当时获得认可。

答案:D

3.(2014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重农抑商 B.土地兼并严重

C.闭关锁国 D.井田制瓦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可知反映的是土地兼并,故选B项。

答案:B

4.(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财产平均分配 B.禁止土地买卖

C.实行土地国有化 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材料信息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所有权不固定,故选D项。

答案:D

5.从战国到清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是()

A.集体耕地向私有制转化

B.国有耕地向私有制转化

C.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模式转化

D.由集体劳动向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转化

解析:本题考查这一时期土地所有制的演化趋势。A项是战国以前土地所有制演变的过程,C项是耕作方式的表现,D项是小农经济的组织形式,B项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决裂阡陌,教民耕战。[西汉]刘向《战国策》

材料三 自由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材料四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实质性变化?这种变化对社会制度的演变有何影响?

(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结果如何?为什么?

(3)材料四反映了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井田制。变化:由奴隶制的井田制过渡到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影响:使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

(2)材料三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土地兼并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例如: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结果:这些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原因: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买卖频繁,所以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3)封建土地私有制高度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2.(2014连云港高一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 (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

答案:(1)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

(2)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材料一:完全禁止;材料二:限制。

(3)人民富足;社会安定。消极: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中国发展步伐。

(4)维护封建统治。

高考历史专题古代的经济政策训练及答案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查字典历史网。

【2016年四川一轮复习高考历史专题古代的经济政策训练(带答案解析)】相关文章:

201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策略与重点

2010年学业水平单选题应试策略和技巧

高中历史主观题解答分类指导

2011年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指南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谈

高中历史学习-表格法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作用

历史学习: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

解析高考历史选择题丢分的几种原因

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题方法指导

高考历史新课程的特点与应对策略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