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同步练习(带答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同步练习(带答案)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8-17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指导

学习园地

多做题才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查缺补漏,以下是选修1第三单元同步练习,请大家练习。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宗教改革前,西欧出现的宗教异端思 想充分反映了()

A.不同教派之间的斗争

B.各国家各地区之间的纷争

C.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圣经》的不同理解

D.市民阶层争取政治经济权利和改革教会的愿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中世纪基督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而所谓异端思想即反对教会束缚和要求宗教改革的主张,D项正确。

答案 D

2.下列关于宗教改革原因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天主教会的特权地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宗教裁判所打击异端的行为阻碍了社会进步

C.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

D.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解析 欧洲的宗教改革是天主教的统治严重束缚了社会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摆脱束缚,发展资本主义而发动的一场社会革命,A项正确;B、C两项不够全面;D项是宗教改革的开始。

答案 A

3.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这反映了()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 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解析 题干中的材料反映了教皇的权力要大于皇帝的权力,神权高于王权,世俗统治者要服从教皇的权力。

答案 B

4.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九十五条论纲第86条》材料反映的作者的态度是()

A.认同教皇聚敛财富

B.天主教徒应该忠实于自己的信仰

C.鼓吹欧洲教会热衷于建造教堂

D.反对教会的腐朽贪婪和经济掠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不用教皇自己的钱建教堂,而搜刮信徒的钱,由此说明作者是反对教会剥削的。

答案 D

5.面对教皇和皇帝组织的围剿,马丁路德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这表明了他()

A.与教皇决裂的决心

B.坚持改革和斗争的决心

C.建立新的基督教派的决心

D.反对教会和世俗封建势力的决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迁移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材料表明了路德坚持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而不是反对教会。

答案 B

6.下图是宗教异端被教会施以火刑的情景。这给教会带来的影响是()

A.引发了反教会的起义

B.对神权统治提出挑战,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C.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要求建立自己的政权

D.推动了文艺复兴的产生

解析 大量宗教异端的出现,表明神权统治面临严峻的挑战,为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宗教改革势在必行,这时资产阶级并未要求建立自己的政权,而文艺复兴先于宗教改革而兴起。

答案 B

7.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之所以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主要是因为()

A.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

B.反对天主教会宣扬的因信称义

C.主张因信称义,否定教皇权威

D.主张改革宗教礼仪

7.纽伦堡宗教会议(1522年)指称,教会拥有日尔曼财产的一半。一位天主教历史学家认为教会财产在日尔曼占1/3,在法国占1/5。法国官方在1520年统计教会占有法国总财产的3/4。据此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B.天主教会享有经济特权

C.天主教控制下的各国的财富流向教皇的金库

D.天主教会为发展资本主义积累了大量资本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反映出教会从各国掠夺了大量财富,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在经济上的特权更有利于财富的增长,但天主教会将掠夺的财富用于奢侈糜烂的生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D

8.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以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挑战教会权威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的主张,即信仰即可得救,反对教会因行称义的主张,意在摆脱教会的控制和束缚,挑战教皇的权威。

答案 A

9.下列历史现象在路德宗教改革之后在北欧允许出现的是()

①把赎罪券撕毁 ②参加天主教会繁琐的宗教礼仪 ③把《圣经》译为德文 ④参 加神父的婚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的认识,路德简化了天主教复杂的圣礼,故②不对,排除含②的选项。

答案 D

10.在《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一书中写道: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德意志各阶层同罗马教皇矛盾极其尖锐

B.宗教改革在德意志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C.路德的宗教改革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D.路德改革的宗教在德国取得彻底的胜利

解析 从材料中所反映的信息可知,路德宗教改革是在德意志各阶层与教皇矛盾尖锐的背景下进行的,德意志人民支持路德改革,路德宗教改革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宗教改革迫使罗马教皇做出了让步,确定了教随国定 的原则,但并不能说是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答案 D

11.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得救,后者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贵族世袭思想

B.封建社 会的等级思想

C.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D.封建制度日趋巩固

解析 题干中的材料反映了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是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答案 C

12.财富是蒙上帝的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选民要以奋斗的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并且具有节制、忍耐、简朴、诚实、讲信用和谦逊等高尚的品德,加尔文的这一主张()

A.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是对天主教会财富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C.体现了新教派的思想精髓

D.成 为新教徒普遍的生活、道德 标准

解析 加尔文教的主张适合新兴资产阶级进行资本积累和拼搏进取的要求。

答案 A

13.《九十五条论纲》和先定论都()

A.适合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B.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C.认为教会应当监督国家

D.明确提出反对教皇

解析 《九十五条论纲》没有明确反对教皇,适合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的是先定论,它们都否定了教皇的权威,都不认为教会应当监督国家。

答案 B

14.对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叙述或评价正确的是()

①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 ②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 ③勒令男女修士还俗 ④削弱英国教会实力,大大增强了王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认识。在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中宣布保留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排除含②的选项。

答 案 D

15.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是指()

A.上帝 B.罗马教皇

C.马丁路德 D.贵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西欧宗教改革破除了对罗马教皇的迷信。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指的是宗教改革破除了罗马教皇的精神垄断,但强调的信仰自由,内心对上帝的笃信也在束缚着人的行动,即用内在的精神控制取代了罗马教皇的控制。第一个权威指的是罗马教皇。

答案 B

16.罗马天主教会为抵御新教的攻势,采取的应对措施有()

①革除内部弊端,停止出售赎罪券 ②惩治贪污腐 化 ③召开宗教会议,宣布所有的新教都是异端 ④加强了宗教裁判所的活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针对新教的进攻天主教会的应对措施,四个题肢都符合要求。

答案 A

17.教皇克莱芒八世说它极为可憎,它给予每一个人以信仰自由,而这是世间最有害的事情。它指()

A.《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B.《九十五条论纲》

C.《南特敕令》

D.《三十 九条信纲》

17.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写道,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 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贪欲心。这是马丁路德针对哪一现象而说的()

A.成立宗教裁判所 B.成立耶稣会

C.出售赎罪券 D.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 从材料中的钱币投入钱柜中可知是经济掠夺,结合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可知马丁路德是在反对出售赎罪券。

答案 C

18.彼得一世改革具有明显的欧化特色,能证明这一论点的论据有()

①军事改革 ②文化教育习俗等改革

A.②正确①不正确 B.①②都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②都不正确

解析 彼得一世改革本身就是欧化改革,在军事上按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实行征兵制,重视发展海军,在文化教育习俗等方面引进西方的文化教育体系。

答案 B

19.彼得一世统治时期,税种非常多,有婚礼税、服装税、过桥税、胡须税、离岸税、靠岸税、人头税等。彼得一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满足军队经费的需要

C.维 护统治的需要 D.发展经济的需要

解析 统治者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

答案 C

20.彼得一世曾得意地说:这场战争是花了三倍时间读完的一所充满血腥而又危险万分的学校。一般学校的学生通常是七年结业,而我们的学校却花了三倍的时间才读完。彼得一世所说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A.俄国与英国的战争 B.俄国与瑞典的战争

C.俄国与芬兰的战争 D.俄国与挪威的战 争

解析 从三倍的时间可知战争用了二十一年,这符合俄瑞之间的北方战争的状况。

答案 B

21.如图反映了彼得一世在哪个方面的改革()

A.军事方面

B.经济方面

C.文化教育方面

D.社会生活方面

解析 本题为图片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剪胡子的场景可知彼得一世进行的是社会生活方面的改革。

答案 D

22.彼得一世改革时期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实行哪一经济政策()

A.自由贸易主义

B.闭关锁国政策

C.重商主义

D.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 彼得一世为了积累财富,发展本国经济,实行关税保护政策,推行重商主义。

答案 C

23.彼得一世改革在客观上体现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发展趋势,主要是因为()

A.推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加紧了海外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解析 重商主义符合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说实行重商主义,反映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 B

24.普希金赋诗赞美彼得说:用一只专制的手,他勇敢地播下启蒙的种子。种子是指 ()

A.彼得一世推动改革的手段十分专横

B.彼得一世改革保留了农奴制度

C.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

D.彼得一世改革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彼得一世改革的认识。启蒙的种子指的是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展。

答案 C

25.彼得一世曾经颁布法令规定,沙皇陛下就是专制的君王,服从于他是上帝的旨意。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事他不该管。沙皇的周围,只能有顾问和圣旨的执行者。下列措施中与材料主旨一致的有()

①设立参 政院,直属沙皇 ②各省设总督,直接听命于沙皇 ③废除旧贵族凭出身和血统享受高官厚禄的特权 ④聘请外国人来俄国传授先进的科学技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彼得一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材料是解题关键。材料反映了彼得一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①②③都符合题意;④彼得一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不合题意。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他开始,基督教的信仰的根基开始回到圣经当中,不再是教会的公会议。他对人如何得救、宗教权威性何在等几个问题,给予了鼓舞人心的崭新答案。

摘编福音时报《纪念马丁路德诞辰526周年》

材料二 自此以后,上帝又从壁垒森严的神龛之中回到了人们的心灵,复又成为欧洲信心与进步的内在动力。从而将欧洲文明带上了一条近代化之路。

《文明启示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请回答:

(1)马丁路德对人如何得救宗教权威性何在给予了怎样的答案?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

解析 第(1)问可结合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的观点作答;回答第(2)问时,可从材料中看到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解放了思想,推动 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化的进程。

答案 (1)信仰得救;《圣经》

(2)打击了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思想;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推动欧洲近代化。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8年10月6日印度一名官员证实,5日印度西部一镇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发生冲突,导致至少4人死亡,80人受伤。

综合报道,该宗暴力冲突发生在孟买东北部170英里的Dhule镇,导火索是穆斯林教徒撕碎了一个印度教组织的旗帜。随后,双方展开激战,互扔石头,烧毁店铺、房屋和车辆。

材料二 基督教世界之所以发生以宗教为借口的一切纷乱和战争,并非因为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不同意见这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因为拒绝对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实行宽容而这是能够做到的。

约翰洛克

请回答:

(1)宗教冲突自欧洲宗教改革以来就屡见不鲜,到现在愈演愈烈,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宗教冲突的原因及危害。

(2)你认为信仰问题能否靠武力解决?如何才能消除宗教冲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地理解,并合理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的能力。本题并不完全依托教材,而是利用新材料、新情境来考查宗教改革的相关内容,较符合高考考查的要求。第(1)题要充分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用简炼语言加以概括说明。第(2)题结合教材中关于宗教宽容部分内容进行作答。

答案 (1)原因:宗教信仰不同是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一些国家和各种势力的挑拨分化;不同宗教、不同教派之间在历史上纠葛不断,缺乏应有的理解也加剧了彼此之间的冲突。

危害:造成了大量的物质损失、人员伤亡;给人们心灵带来不可磨灭的创伤;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

(2)不能。宗教宽容是解决宗教冲突的有效手段。

2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皇帝和俄国的彼得大帝都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帝还向洋教士请教证明几何题,两个皇帝都锐意革新。康熙帝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使中国出现了康乾盛世,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俄国的改革成果远远超过了中国。

请回答:

(1)康乾盛世是建立在什么经济基础之上的?清政府对萌芽状态中的资本主义采取了什么政策?其影响如何?

(2)与康熙帝相比,彼得一世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本国处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康熙与彼得各自对本国的影响,第(1)问要结合自然经济下的清政府政策、措施组织答案;第(2)问要结合彼得一世移植西方文明的措施、影响来概括。

答案 (1)建立在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禁海闭关的政策,对商业采用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等手段压制打击。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鼓励发展工商业;把农奴制引入手工工场,允许工厂主购买农奴充当劳动力,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选修1第三单元同步练习的全部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对提高大家成绩有帮助。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同步练习(带答案)】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探寻“公式法” 答题模式

新课程高考历史单选题应试策略和技巧

完整掌握历史基本概念 历史学习更轻松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2第三单元同步练习(带答案)

名师指导 高中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基础知识 提高表达能力

高中历史概念辨析汇编(二)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的三个境界及学习四法

高中历史学习总结:小规律,大方法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