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高三历史考点点拨与精析检测试题(有答案)

高三历史考点点拨与精析检测试题(有答案)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8-18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指导

学习园地

摘要:多做题、多练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考点点拨与精析检测试题,供大家参考。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11安徽文综T17) 奥利维尔克里斯汀说:“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这时,对福音的向往、路德教的影响、激进派的诱惑等都交错在一起。”与之相关的正确史实是( )

A.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

B.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

C.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

D.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法国宗教改革的细节问题,解题关键是要求对胡格诺战争及其之后法国宗改革的结果掌握。

【精讲精析】选A。A项胡格诺战争后可以信仰新教或旧教,体现宗教宽容,故正确;B项最初法国国王坚持信仰天主教,反对宗教改革并不是摇摆不定;故不正确;C项法国王权强大,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罗马教皇教廷的控制;故不正确;D项项胡格诺战争后天主教仍是法国国教,但允许信仰新教。故不正确。

2、(2011安徽文综T36)(26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8分)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8分)

(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10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及古希腊的梭伦的改革。政治制度的影响主要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产生什么作用及相关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与发展因素有:经济形态的不同;阶级力量(或阶层力量)的消长;统治政策调整;当时国内外环境;人们思想水平等。

【规范解答】(1)变化要体现唐以前的的选官制度及唐朝的选官制度即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主要从扩大统治基础、打击旧的势力、对国家稳定等角度作答;

(2)第一小问动摇权威的根基主要是打击贵族血缘、世袭的基础,原因主要从阶级和经济的发展作答,如梭伦的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与国家政权。希腊的民主作用对当时来说主要政治、经济两方面作答;

(3)主要不同主要对维护统治者作用、对旧的势力打击、统治的阶级基础方面作答;两种制度对观念的影响:科举制度对人们观念重视仕途思想产生了影响而古代希腊民主制度对人文主义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3)前者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拨制度的进步;后者扩大了奴隶主任用官员的范围。前者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后者消弱了贵族世袭特权。前者依据才学选拨官员;后者根据财产授予权利。前者未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后者促使旧氏族贵族专制走向奴隶制民主政治。

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西方人逐步形成追求财富的观念。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个性的发展。

3、(2011山东文综T33)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图14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6分)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4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再现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背景,在对材料解读的基础上,分析1861年改革带来的不同影响。

【精讲精析】第(1)题再现教材所学回答;第(2)题,产生不同描述的原因是立场不同,可选择其中一方面回答,理由应从废除农奴制的影响分析。

【参考答案】

(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给分)

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4、(2011江苏单科T24A)(10分)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3分)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5分)

(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2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依据材料中有效信息,并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史实,根据设问进行概括提炼作答。

【精讲精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分析和概括提炼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一“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概括作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材料三中“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等信息概括回答;第(3)问从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干预方式转变等方面他认识。

【参考答案】(1)方式:官营。

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5、(2011福建文综T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天皇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6.天皇裁可法律……

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11.天皇统率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

材料二

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

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

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国家其他部门官员……

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普鲁士宪法》(185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力差异。(8分)

(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7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大日本帝国宪法》和《普鲁士宪法》对比并结合英国政体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日、德、英三国政体的理解,注重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精讲精析】第(1)题,第一小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如:行政权、军权等。第二小问,差异在于君主的实际权力不同,“天皇权力至高无上;英国王权受限制。”

第(2)题,主要考察日本近代宪政的局限性,可从政治、经济、军事、对外等角度分析论证。答题时注意逻辑严谨,点到为止即可。

【参考答案】

(1)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在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统率陆海军。

天皇权力至高无上;英国王权受限制。

(2)日本虽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军国主义道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

6、(2011北京文综T37)(38分)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4分)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姐妹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是两个重要文献。

(2)指出这两个文献包含的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4分),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4分)

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

《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其书若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万两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

(3)简述日本“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及具体措施。(6分)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4分)

在近代中国,爱国是历史的主旋律,有着丰富的内涵,可通过多个主题体现出来。

(4)阅读下表中的资料,围绕爱国,提炼一个涵盖若干条资料的主题,并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挑选出来。(8分)结合所学,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加以简要阐释。(4分)

要求:提炼的主题必须涵盖两条以上资料,立意明确;符合该主题的资料要选择完整,无遗漏;逻辑清晰合理。

序号 资料

1 江南制造总局

2 “文学革命”

3 武昌起义

4 “自强”“求富”

5 三民主义

6 师夷长技以制夷

7 京张铁路

8 南京大屠杀

9 北伐战争

10 虎门销烟

11 中国同盟会

12 南昌起义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结合中国古代到近现代政治和经的变化回答问题。

【精讲精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由材料中“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到“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可以总结出“天下变局”是指统治者由世袭贵族到出身布衣,国家体制方面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第(2)题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所体现的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原则,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础。第(3)题回答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方面的措施,随着民族危机加深和明治维新的成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日本。第(4)题属于开放型试题,注意要从资料中总结主题。

【参考答案】

(1)统治阶级在西周由市习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2)基本原则: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作用:否定君权神授和批判君主专制;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础。

(3)经济政策:殖产兴业。

措施:引进西方技术,建立国营模范企业,扶持私人企业发展,推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忧患意识增长;仿效日本,维新变法。

(4)选择主题示例:

①主题:救国道路的思想探索

序号:4、5、6

②主题: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斗争

序号:3、5、11

③主题:政治领域的爱国主义表现

序号:3、5、9、10、11、12

补充的新资料:(应与所选主题对应)

简要阐释:(言之有理即可)

7、(2011海南单科T29)(8分)

材料一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奕诉等:《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

材料二

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指拔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及其作用。(4分)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的能力。

【精讲精析】第(1)题,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背景知识,从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 等关键句的信息入手,设立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与外国事物特别是军务、外交事宜较多有关。第(2)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的信息,结合课本清朝近代权力结构变动的相关知识,不难发现总理衙门的职能在不断扩大,由临时到常设,由非专业到专业,由最初的军务转变为多种职能。结合洋务运动的背景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京;外事纷繁,军机处不能及时办理。

(2)变化:初设时只是临时性机构,专门处理外交事务;后来职权几乎包括所有洋务。

作用:导致政府机构和权力结构的变动;推动洋务运动。

8、(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T45)(15分)

材料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思路点拨】本题是一道考查角度独特的试题,不拘泥教材中的改革,而是从盟旗制度入手,通过盟旗制度来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选修内容出题的基本模式。

【精讲精析】第(1)题,关键要从材料提取信息。根据材料信息中的“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等概括,可知旗、盟是政府管理制度、部落是自发的社会组织等。第(2)题,分析作用根据材料信息可以从政治面貌的变化、加强政府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2011福建文综T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常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7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维新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切入,注重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也体现高考源于课本高于课本,重在考察学生运用辨别能力。

【精讲精析】第(1)题,第一小问,从关键词“风气未开”、“操之自上,则两得之”、“开国会,尚非其时”等进行总结。第二小问,背景与当时的社会存在和个人思想是密切相关,如 19世纪末的民族危机及西学的传播等等。

第(2)题,相同点可从二者的阶级立场出发,同为资产阶级维新派,都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不同点,但从材料二的信息“上权太重,民权尽失”、“废君统”来看,谭嗣同更为激进。并主张学习法国的启蒙思想而康有为则主张渐进的改革,两者的思想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宣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过会时机不成熟。

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

2、(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46)(15分)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8分)

【思路点拨】本题以孙中山的思想纲领为切入点,考查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和近代民权的实施情况。

考查学生的解读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精讲精析】第(1)题,根据所学和材料不难找出其相同点,如“民国之主人翁”等概括。不同之处如“五权分立”、“直接民权”等进行对比分析。第(2)题,要分析出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和目的、国民政府训政的实质。

【参考答案】(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3、(2011海南单科T30)(8分)

材料

且瑞士为行使直接民权底国家,法国则为间接民权国家。全世界中行使直接底民权,以瑞士为第一,民权发达已臻极则,国内底政治及民族底结合与美国大致相同,真是我们一极好底先例……我们抱三民主义的革命党,又与各国的革命党不同……查美国既离英国独立,完全是为民权主义,不是民族主义。法国大革命却又是抱民权主义合民生主义的。他们两国的民权革命业已成功,但法国的民生主义却是失败,所以他们两国目前完全是要讲民生主义了。美、法底民族、民权两个主义可称成功,而社会问题没有解决,亦就在此伏着个革命底导火线。回头再看我们中国底现状,又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党人革命数十年,只可说达到半个民族主义。他人底民族、民权均达目的,我们则尚须在民族主义上做功夫,这个即是与美、法不同之点。又如俄国底劳农政府,或日苏维埃政府,乃注重民生主义,而无民族主义的意味;至民权一层,乃其附属品而已。此亦与吾人不同。

——孙中山:《三民主义大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及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鉴。(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的关系。(4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从材料的叙述出发,提取信息概括答案。

【精讲精析】第(1)题综合材料信息,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应该从三民主义的民族、民权和民生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进行比较异同。对西方民主的借鉴可以结合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内容的相关史实来分析。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的结论总结作答即可。注意逻辑关系严谨,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1)看法:认为美国接近直接民权,法国实行的是间接民权,实现民权均不彻底。

借鉴:采用主权在民、权力制衡等原则;提倡直接民权和五权宪法。

(2)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生主义密不可分;不推翻国内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民权问题就无从谈起;不节制资本、解决贫富悬殊问题,民权问题也不能真正解决。

4、(2011山东文综T34)下列是两则反映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建设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材料二 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厚, 仁人施政法刑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说明理由。(6分)

(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在当时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4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第(1)题中的两个时期,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精讲精析】第(1)题,抓住材料一中“无阶级┅┅之区别”,以此判断应该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二中“耕者有田”和“陕北”这两个信息判断应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第(2)题,再现教材所学回答。

【参考答案】(1)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各个阶级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前者: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

后者:赢得了民心,为解放战争建立了稳固的后方。

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

1、(2011天津文综T10)右图所示现象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德国汽车出现了质量问题

B.燃料不够,用马拉作动力

C.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D.提倡低碳生活,保护环境 1973年德国公路上的马拉汽车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结合图片考查问题。

【精讲精析】选B。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做武器,同以色列及其后台进行斗争,导致世界性石油短缺,所以才出现了马拉汽车的滑稽场景。故选B。A、C与材料不相符合。D低碳生活,保护环境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才有的观念。

2、(2011天津文综T11)在近现代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在战争过程中,法国遭受最严重失败是( )

A.反法同盟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法德关系的演变。

【精讲精析】选D。注意关键词“最严重失败”,二战期间的1940年,希特勒占领法国,法国亡国,这是法德历次战争中法国最严重的失败。A、B虽遭到失败,但没有亡国。C法国是战胜国之一,与材料不相符合。

3、(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47)(15分)

图12

(1)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8分)

【思路点拨】本题以二战为切为点,通过二战考查读图、运用知识能力。

【精讲精析】第(1)题,要对地理位置和二战的基础知识掌握熟练才能作答,实质是对二战中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分占波兰的考查。第(2)题,一是要分析边界变动的原因,二是要看到其局限,如强权政治色彩。

【参考答案】(1)界线①:德国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苏联自保;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

界线②:苏德分别侵入波兰,波兰亡国;苏德分占波兰。

(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德国战败;战胜国大国决定欧洲边界变更;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4、(2011山东文综T35)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 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办法?分别说明理由。(6分)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英国绥靖政策的认识,解答本题应结合教材所学分析判断。

【精讲精析】第(1)题回答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注意要史论结合。第(2)题,考查学生对史学研究中史料价值的认识。

【参考答案】

(1)不是“好心肠”:英国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安全。

不是“安全的”办法:“中立”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国在二战中遭到了德国的侵略。(2)回忆录具有主观性;要注意用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5、(2011浙江文综T39)(26分)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事年表

1939年8月23日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45年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

1939年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88年6月-7月 苏共19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见的多元化”

1941年6月22日 苏德战争爆发

1942年1月1日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2年7月-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89年-1990年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14个发生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

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

1945年4月30日 苏军攻克柏林 1991年12月 苏联正式解体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8分) (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8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苏联为中心线索,着重考查了苏联对二战的影响、美苏冷战对世界的影响以及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苏联从强盛到解体这段史实的解读,思考社会主义制度改革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给当下的中国改革以借鉴。

【规范解答】第⑴题主要考查了从大事年表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将大事年表中涉及的主要事件按二战的发展阶段进行归类,可从二战的开始、扩大、转折、反攻到胜利这几个阶段对苏联的作用进行全面解读。第⑵题要求将材料中学术界的观点和教材表述进行有机整合,对“美苏冷战”从国际局势、科技发展等角度进行辩证分析。第⑶题要求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角度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理论问题的分析能力。

【参考答案】

39.(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苏联参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变化具有深远影响;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

(2)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3)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多元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

6、(2011海南单科T31)

材料

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任何人都不能靠抚摸来把老虎驯服成小猫……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对我们来讲,这是同战争本身一样严重的紧急状况。我们必须以同样的决心、同样的紧迫感、同样的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来致力于我们的任务,就好像我们处在战争中会表现的那样。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民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支援,将来还将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援。

——摘自罗斯福《关于国家安全的“炉边谈话”》(1940年12月29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1939~1940年的史实,概括罗斯福提出“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的主要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所带来的影响。(3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从材料中的时间入手,再现相关史实回答。

【精讲精析】第(1)题,抓住关键时间“1940年12月29日”,回顾所学相关背景知识作答,注意史论结合;罗斯福第十二次“炉边谈话”。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场上,美国已经成为和平世界的重要力量。 第(2)题,从美国加入后对整个反法西斯的进程方面回答影响。注意从对世界、对美国;从政治、军事角度全面作答。

【参考答案】(1)绥靖政策失败;纳粹德国在欧洲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急需帮助和支援,“中立法”已不能满足英国的需要;德意日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法西斯对世界的危害进一步加大;美国的安全和利益受到威胁。

(2)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取得最后胜利;保护了民主国家和西方民主制度;增强了美国的军事实力,扩大了美国的政治影响。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48)(15分)

材料一 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

材料二 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思路点拨】本题通过人物的观点评价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精讲精析】第(1)题,态度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不难看出:革命前全盘肯定、革命后全盘否定。评价时注意对每种态度既要看到其积极之处,又要看到其局限。第(2)题,要从辛亥革命后社会的变化、民族危机、及思想解放运动等方面去分析。

【参考答案】(1)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

(2)辛亥革命胜利,但很不彻底;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文化运动兴起。

2、(2011天津文综T14)(16分)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左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二十六年,皇帝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口口,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2分)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2分)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4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2分)

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4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精讲精析】本题考查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秦始皇和康熙帝两个人物,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字体是小篆,空格中是皇帝二字。第(2)问秦始皇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做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第(3)问,事件指平定三番之乱,这使康熙养成了谨慎的执政风格,三番之乱的平定维护了国家统一;第(4)问,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两位帝王专权与勤政的执政风格。

【参考答案】

(1)小篆;皇帝。

(2)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平定三藩之乱。形成了谨慎的执政风格。维护了国家统一

(4)专权;勤政。

3、(2011江苏单科T24B)(10分)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3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2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依据材料中有效信息,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等内容,根据设问进行概括提炼作答。

【精讲精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分析和概括提炼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等信息概括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并结合社会建设初期探索的内容概括回答;第(3)问结合材料三信息结合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内容概括回答;第(4)问从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来谈认识。

【参考答案】(1)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

(2)实践: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3)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认识: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

4、(2011福建文综T4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海岸地区)和波兰……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拿破仑法典》在有些国家里被接受为母法,并通过其子法现今正在那里发生效力。

——汉译世界名著《拿破仑法典》

(1)材料一中“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主要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和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8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综述之。(7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拿破仑法典》切入,考查学生的解读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精讲精析】第(1)题,第一小问,“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可从法法律、民主、平等、自由等角度分析概括。第二小问,“民族主义和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实际考查拿破仑战争消极影响,如侵略性质。

第(2)题,主要考查《拿破仑法典》的影响,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论证。如政治下巩固成果,经济上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文化上,继承罗马法,成为民法蓝本等等。

【参考答案】

(1)依法行政;倡导人民主权和自由平等。

拿破仑后期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质,激发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民族意识。

(2)《拿破仑法典》继承发扬了罗马法;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废除了封建特权,为发展资本主义奠定了法律基础;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蓝本。

5、(2011海南单科T32)

材料

马丁路德金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929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

1954年,就任南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牧师。

1955年,为反对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的规定,领导蒙哥马利市黑人抵制乘坐公共汽车长达一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该市在交通工具上的种族隔离非法。

1957年,当选为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主席,成为南方反对种族歧视运动的领导人。

1960年,在多地领导以“入坐”等方式反对餐馆、图书馆、电影院实行种族隔离的抗议活动,被捕入狱。

1963年,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伯明翰进行抗议活动。

1963年,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万人参加的“为工作和自由向华盛顿进军”的大游行。不久,国会通过有利于黑人的民权法案,其中包括“保证一切人平等地进入公共设施”等内容。

1965年,在赛尔马领导争取黑人公平选举权的和平游行。

1966年,领导反对芝加哥学校种族隔离的活动。

1968年,遇刺身亡。

——摘编自C.S.金《自由之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变化。(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马丁路德金在黑人民权运动中的作用。(5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从材料中信息归纳概括,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精讲精析】第(1)题,从材料中的 “抵制乘坐公共汽车”“ “入坐”等方式反对”“ 为工作和自由”“ 争取黑人公平选举权”“ 反对芝加哥学校种族隔离” 等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变化,注意斗争领域、规模、形式、地点等多方面归纳变化。 第(2)题,本问可以从黑人运动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和特点中归纳作用。

【参考答案】(1)规模扩大,由地方发展到全国,由争取社会权到扩大到争取政治权利。

(2)组织者和领导者;提出明确的目标;采取了非暴力直接行动的斗争方式,比较可行,能够为各阶层广泛接受;运动取得一定成果。

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1、(2011江苏单科T24C)(10分)“非洲决不是一个因其居民的天生缺陷或低劣而一直处在人类发展进步法则之外的某种野蛮落后博物馆”,非洲史学者巴西尔戴维森提醒人们:“非洲与任何其他大陆一样,拥有需要对之进行严肃研究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历史学家只研究那些留下了书面记录的社会,而没有书面记录的时代和地区则交给了考古学家。……非洲史学家们以跨学科的历史研究方法为其崇尚,也就是说,他们非常强调利用能告诉他们非洲过去发生过什么的任何形式的证据。

——埃里克吉尔伯特等《非洲史》

材料二 西方心理学包含着一种愿望,或者说一种需要.那就是把非洲当成欧洲的陪衬,当成一个既遥远又不了解的虚无缥缈的地方,以此来烘托出欧洲自己的智力优越性。

——阿契贝《1967—1987年论说文集:希望与障碍》

请回答:

(1)依据东非的考古发现,许多现代学者认为,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结合所学知识,在下表中填写支撑该观点的论据。(4分)

具体地点 距今年代 实物证据

① ② ③ ④

(2)起源于非洲的人类与散布于世界各地的人类种群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2分)

(3)上述材料要求我们重视怎样的史学方法?反对哪两种错误史观?在研究人类起源问题上,我们尤其要重视什么样的证据?(4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依据材料中有效信息,并结合《探索历史的奥秘》中“历史与历史的重现”、“人类起源之谜”两个专题的内容,根据设问进行概括提炼作答。

【精讲精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分析和概括提炼能力。第(1)问结合非洲人类起源的遗址回答;第(2)问从非洲的古人类与散布于世界各地的人类种群之间联系回答;第(3)问结合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回答。

【参考答案】(1)具体地点:①埃塞俄比亚 ②肯尼亚

距今年代:③400万年以上(或450万年以上)

实物证据:④早期人类化石(或最早人类近亲化石)

(2)关联: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古人类从非洲向全球扩散。(或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的某些地区,并由此向世界各地扩散。)

(3)方法:跨学科史学方法。

史观:种族优越论;欧洲中心论。

证据:考古学证据。

2.(2011海南单科T33)(8分)

材料 《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成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成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中晚唐诗人杜牧因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撰《阿房宫赋》加以讽喻。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因此赋流传,秦修建阿房宫而速亡,成为人们关于秦朝的一种历史记忆。

当代考古学者试图寻找阿房宫建筑群的遗迹,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却根本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他们中有人因此认为,阿房宫不过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阿房宫被考古学者认为“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的原因。(4分)

(2)以《阿房宫赋》为例,说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对探讨历史问题的作用。(4分)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核对史料鉴别的能力。

【精讲精析】第(1)题,从材料信息考古“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可见找不到阿房宫存在实物史料,证明了《史记》的记载的正确性,而《阿房宫赋》作为艺术作品史料具有主观性,所以阿房宫的真实性会遭到质疑。第(2)题,文学作品具有主观性和艺术虚构的充分,所以在使用的时候要慎重。多对比多种史料,综合作出判断。

【参考答案】(1)《史记》记载阿房宫并未建成;考古发掘证实了《史记》的记载;人们关于阿房宫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受《阿房宫赋》夸张虚构的影响。

(2)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对传播历史知识有重要作用,但不能简单地作为历史研究的直接证据;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问题。

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2011江苏单科T24D)(10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大惨案遗址中,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和日本的广岛和平公园已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选在江东门这样一个不靠山、不傍水的地方,……(当年)侵华日军曾在这里囚禁了一万多名中国的被俘士兵和平民百姓。12月16日晚,日军把他们驱赶到方圆一华里范围内的小山坡用机枪扫射。……1985年挖开这个万人坑时,发现层层叠叠的尸骨共有5层,可见当时掩埋的被害者人数之多。

——朱成山《把血写的历史铭刻在这片土地上》

材料二 纪念碑、建筑群或遗址,在被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每个被提名的遗产应:……符合对设计、材料、工艺或布局以及文化景观的特性及构成的真实性检测(委员会强调只能接受基于对原址进行完全、细致记录而无臆想情况下的重建),……此外,为保存文化遗址的完整,特别是那些对众多游客开放的遗址,涉及的有关国家应提供适当的管理办法,其中包括财产的管理、保存和开放度。

——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何建在江东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京大屠杀期间共有多少中国同胞惨遭杀戮?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一年?(4分)

(2)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同属一种类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应依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哪一条规定进行申报?这类遗址的特殊作用是什么?(2分)

(3)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会长考尔先生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感叹道:“这里理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依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申报世界遗产符合其中哪些规定?并概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这类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4分)

【思路点拨】本题有鲜明的江苏特色,解答本题时应依据材料中有效信息,并结合南京大屠杀和《世界文化遗产》中“具有警世意义的世界遗产”这一专题的内容,根据设问进行概括提炼作答。

【精讲精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分析和概括提炼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一信息及南京大屠杀的基本知识概括回答;第(2)问结合奥斯维辛集中营申报的原则和历史作用来概括回答;第(3)问依据材料二中“……真实性检测……为保存文化遗址的完整”概括符合的规定,从反思历史、爱国主义教育等角度概括其意义。

【参考答案】(1)原因: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遇难同胞丛葬地之一。

人数:30万;年份:1937年。

(2)规定: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能够引起共鸣,并与具有一定意义的事件密切相关的历史遗产。)

特殊作用:具有警示意义。

(3)规定:真实性和完整性。

意义:反映了人类自身在过去造成的不可挽回的错误,告诫世人不应重犯历史错误。(或牢记历史,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等。)

2、(2011海南单科T34)34.(8分)

材料 武当山是道教圣地。天然胜景有七十二峰,主峰天柱峰“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其倾斜,形成“万山来朝”的奇观。武当山古建筑群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据统计,唐至清代武当山共建宫观500多处。明永乐时,“北建故宫,南建武当”,落成道教建筑群33处;,以后明历朝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逐渐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胜景。现存多处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犹如中国古代建筑成就博览,集中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各宫观中保存的造像、碑刻、摩崖题刻、法器及道教经典均为珍贵的文化遗存。

武当道教武术是中国武术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武当道教音乐,具有中庸、委婉和庄重、典雅的特点,与武术同享盛名。

——摘编自《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

(1)根据材料,说明武当山古建筑群的特点。(4分)

(2)列举另一处道教胜地,并探析道教胜地多藏于名山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题 ,特点应该从“道教圣地”“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作为皇室家庙”“ 国家重点文物”“ 文化遗存”“ 武术一大流派”“ 道教音乐”等关键信息来进行全面归纳。第(2)题, “四大道教名山”: 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可任举后面三个的一个。或者选自己熟知的身边的道教圣地来作答,原因从道家的思想主张入手,道家主张无为、老死不相往来。消极避世所以多选择名山深藏,过与世无争的生活。

参考答案:

34.(8分)答案要点:

(1)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千年积淀;皇家规制;全面承载道教文化。(4分)

(2)列举:如青城山、龙虎山、崂山(或海南省的玉蟾宫)等。

探析:高山绝项、远离尘世的环境,契合道教的“洞天福地”、“求道成仙”。

总结:高三历史考点点拨与精析检测试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希望小编的整理可以帮助到大家,祝大家学习进步。

小编推荐:

2014年高三历史二模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考点点拨与精析检测试题(有答案)】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概念辨析汇编(三)

高中历史概念辨析汇编(一)

高考历史考查知识的切入点注意事项

高中历史线索掌握十法

高中历史备考中需培养四大能力

中考历史资料之世界史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浅谈

高中历史概念辨析汇编(二)

新高一须知:高中历史材料型试题的答题步骤

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谈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