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方美玲(北京教育学院社科系副主任)
朱 培(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中教高级)
郝志红(中央工艺美院附中,中教高级)
内容纲目:
一、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探究
二、在活动课和课外活动中转变学习方式
三、设计系统的长时段的历史学习活动
四、指导学生习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核心。它们在课堂教学、活动课、课外活动等不同的历史课型学习中所占的比重、所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老师如何做才能使学生在不同的课型中更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探究
方:在目前状态下,常规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形式,因此探讨如何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探究显得非常重要。
(一)教师设计好问题引领学生探究
郝老师,你的《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课是如何成功地进行这方面的尝试的?
【案例3】《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郝:我介绍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方:朱老师,你觉得郝老师的这个案例有怎样的特点?
朱:我觉得这个案例有两个突出特点:其一,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法。首先设计问题串探究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表现,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美国经济大危机,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去理解和判断罗斯福“新”政之“新”。其次,聚焦基本概念,探寻罗斯福为何实行新政的原因——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从而形成认识调整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方法。其二,以学生为本,培养历史素养。学生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探究过程中,体验了探究历史问题、分析和评价历史事物、探究历史价值这一历史研究的方法: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搜集资料、构建证据和独立思考,分析和评价历史事物;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唯物史观的养成润物细无声,渐进达成历史课程目标。
方: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好问题引领学生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从而学会授之以渔。这里的“好”问题有两个特征:一是反映问题的本质特征,二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引领学生探究历史问题是常规历史课的主要方式,有没有由学生进行探究来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呢?
(二)学生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
【案例4】《美利坚命运的内战》片段
朱:我曾经让学生来尝试自己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这里有一个课例,是九年级上册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讲述南北战争的背景,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概括美国南北矛盾的主要表现,初步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美国内战的分析,使学生实现对于种族平等和国家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一历史观点有一认识;通过对林肯在内战期间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林肯作为政治家的智慧。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南北战争是一场决定美国命运的战争。鉴于初中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有相当难度,在上本课之前,教师先布置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美国内战的相关材料,并且为联邦政府设计宣传海报,向南方人表明北方必胜的信心,动员南方人放下武器。对海报提出了三项明确的要求:要有醒目的标题、抢眼的图形设计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学生在收集材料和制作海报的过程,自然会对美国内战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各种图片、图表、地图、音频、视频、文字等等资料,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美国内战的来龙去脉,从而加深学生对本课主题的理解。同时,课上让学生展示他们作品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
比如这幅图用黑白两种颜色的纸拼接而成的一张海报,象征南方和北方势不两立。大鹰代表即将强大的美国,Equality这个醒目的标题表示强大的美国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freestateswillwin是表明北方的必胜信心,并号召南方放下武器。
另外一幅图是用水粉和彩色铅笔合成的。羊皮纸是的内容是宣传《宅第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画面上的林肯在号召解放黑奴;美国国旗象征着美国的理想——freedom.
第三副图的主题是“putdownyourweapon”。画面上的木板告示上写着林肯的一句话:“今天发生在黑人奴隶身上的事情明天会发生在你身上”,并告诫南方人:参加北军才是唯一明智的选择。
还有一幅图上的黑人正在努力摆脱枷锁的束缚,旁边的标语是:freedom,emancipation,太阳象征着黑人心中的自由、解放的希望。
学生通过这些图的绘制,既锻炼了英文、中文的表达能力,施展了他们绘画的才华,同时又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课堂的内容。
方:通过学生的创作理解教学重难点,为林肯政府设计宣传《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海报,通过醒目的标题、抢眼的图形设计以及相应的文字向南方人表明北方必胜的信心,动员南方人放下武器,使学生的创作有效地转化为课程资源。郝老师,你觉得学生参与重难点问题的突破,对学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郝:我想这样的教学尝试对学生的影响应该还是很深远的,大致有以下三点影响:
1.学生在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形成个人见解的过程中学习历史研究方法,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创作宣传画的过程中得到激发,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学生在完成宣传海报后,已经对美国内战有一大致印象,上课时会更专注于听课,引证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更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路因此更加开阔,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方:显然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前提是加强学生参与课堂的力度,这种参与,不是纯粹肢体的参与,而是围绕教学重难点的深层次的思维参与,是引领学生形成概念,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的过程。
刚才是从课堂片断去引领学生探究,有没有整节课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探究单元的?
(三)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探究单元
比如评价单元教学怎么开展?评价历史人物是重要的能力目标之一。朱老师你觉得从什么时候开始着手相应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能力的形成更好呢?
朱:我觉得在初中教学中应尽可能早地引领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可以在合适的时间设计评价历史人物单元。如,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史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分析评价唐太宗,既可以系统地梳理隋唐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所以有必要设计评价唐太宗(也可以是别的历史人物)单元:
【案例5】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唐太宗治国思想及其措施的分析,加深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认识。
能力目标:通过归纳教材上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及提供的新史料,学习历史的、客观的、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归纳唐太宗的功绩,认识唐太宗在唐朝走向盛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初步体验如何实事求是地、发展地看问题。
本课的设计思路:梳理学生已经学过的唐朝历史知识,如唐朝的政治、唐朝的经济以及科举制等等制度以及社会生活,补充相关的历史材料,创设历史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
该课的重难点:引领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并掌握评价方法。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确定评价对象。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了解到,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实力强大的朝代,尤其是唐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关系融洽,对外开放与交流活跃,文化走向繁荣。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顺应了时代潮流。理解唐太宗,是理解唐朝的一把钥匙。所以以课标为基准,初步确立评价唐太宗这一主题。
学生是否需要评价唐太宗呢?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我做了一个前测,发现学生在学完唐朝的历史后,对唐太宗依然有很多疑问,比如:
1.“唐太宗经历了隋朝的灭亡,他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他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2.“唐太宗是怎样使国家从乱世走向盛世的?”他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3.“唐太宗治国措施有什么成效?”他的政策对后代的影响?
4.如何评价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
为何还存在这么多问题?我又重新分析了教材,发现书上也提到唐太宗统治后期有变化,又没有提变化是什么?所以很有必要以评价唐太宗为平台,对唐朝的历史作一系统的梳理。
方:第一步依据课标学情,选择在历史上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作为评价对象。那怎么进行评价?
朱:从已学过的四位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导入。指出唐太宗是唐朝从乱世到治世非常关键的人物。设问:唐太宗如何将唐朝由混乱引向繁荣?接下来按照梳理出来的学生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纵向定位:结合已学知识,提供必要的学生能够理解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变化的趋势,包括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定位;横向比较,帮助孩子们发现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如,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更具体的问题更具体的史料:唐太宗从隋朝的灭亡中吸取了怎样的教训呢?提供:“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目的引领学生分析吸取隋亡教训后,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思想、治国策略、治国方法。一环紧扣一环,学生带着问题,分析史料,了解到一个比较丰满的唐太宗。
方:第二步,科学地呈现这个历史人物。在这基础上,如何突出它的方法,怎么评价的方法?
朱:在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唐太宗之后,归纳:从哪些方面认识了唐太宗?这些认识是否全面了?还有哪些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
老师再出示解决这些问题的史料,如元朝戈直的观点,它的评价既有主体上对唐太宗历史功绩的认可,同时又从古代的伦理、道德对唐太宗的行为提出质疑;现代史学界观点:对唐太宗后期变化的认识:“贞观之治”相对于隋的战乱对比鲜明,每个乱世后面的治世都较容易,治是相对于乱来说的治,所以贞观之治所反映出来的盛世程度也是相对的;还有一原因,唐太宗晚年曾干预过史官的工作,史官的起居注他不仅看,而且还公然的要求史官掩藏其不好的言行,这说明现在研究贞观之治所凭借的史籍的客观性值得质疑。这些不同的视角史料的提供,有助于学生自己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第一,历史地看问题: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他,不能超越他的历史环境,不能用现代人的观点去看古代人;第二,客观地看待历史:取材尽量真实,剔除有可能有假或夸大的或有意人为加工痕迹的史料,去伪存真;第三,全面地认识历史。既看到历史人物的优点也指出其缺点;在宏观的历史长河中定位历史人物的发展轨迹,从更宏观的视角评价和判断历史人物。
方:第三步,凸显评价人物的方法。学生整节课的学习,是感受、体验、理解的过程,从而初步掌握了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同时较好地实现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三位一体,通过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也理解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理解了唐朝那些事儿,理解了史书对唐朝的记载,理解了人们意识中的唐朝。
郝:所以设计评价单元,可以很好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去探究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得以充分发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理解和运用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进而形成独立的的观点。
朱:这也是学生间加强合作、加强理解、加强沟通的过程。学生之间有意见的冲突,有争论,他们发现提出问题后,借助老师提供的史料平台去加深认识,在学生间的争辩、冲突中,他们的潜在想法明确表达出来,更进一步促使师生、生生思维的碰撞,偏颇的观点得以矫正。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生生、师生互动的交流合作平台。在探究过程中,历史的学习由认知、理性的智力范畴,渗透扩展到情感、态度、人格等非智力领域,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单单是知识增长、能力发展;更是情感激发、人格健全的育人过程,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为学生正确看待他人评价他人提供良好的人生借鉴。
方:以上我们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改进学生学习的方式三种方式,一是教师设计好问题引领学生探究;二是学生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三是将整节课设计为探究单元,尤其是课程目标中所规定的方法目标均有必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实现。课堂教学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除外还有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在这两种课型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这是我们接着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二、在活动课和课外活动中转变
方:历史活动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活动课因其具有集体、小组和个别等多种活动方式,具有表演、讨论、辩论、展示等多样形式而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如何合理设计才能引领学生不仅仅是肢体的参与,更是深层次的思维的活动,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
【案例6】从《清明上河图》看宋朝的社会经济生活
郝:这是一节历史活动课,是一次开放性探究的体验活动: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感受历史:媒体演示,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理解历史: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探寻本质。
把握历史: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去解决新情境下的新问题:分析张择端能够创作出如此伟大作品的原因;
评价:观察生活,利用你手中的笔,画一张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例如,胡家园小区的早晨、簋街的夜景、王府井的街景市貌等等。
朱:郝老师的这节课最大化地达成了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清明上河图》中的部分图片和文字史料来了解北宋城市的发展情况和市民的生活状况;通过本课学习,提升学生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清明上河图》局部场景,并配以文本史料为佐证,以此探究北宋的城市的发展情况和市民的生活状况。
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北宋城市经济发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分析概括理解了张择端能够创作出伟大作品的原因;认识到艺术作品也是获取历史信息、感知历史的重要途径。
方:开放式探究能够最大化地给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但这给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怎样准备才能使自己能够进行开放式探究?
郝:教师要驾驭开放式探究需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
学会学习:大量阅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专业书籍,包括比较前沿的理论书籍,特别是一些高校的专业书籍,这样才能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才能在教学时高站位,才能看得远,易驾驭,上课不累,学生也不疲惫,双方都非常愉悦。
学会思考:在设计每节课时,不盲目地仿照教参或参照他人教案,而是将自己的思想融于其中。
学会交流:既享受和学生的交流也包括与同行的交流。课前设计如何在课堂中产生和学生的共鸣,使彼此间的交流最有效、最有意义;在教学中共享课堂:使得师生在课前有期待,课中有满足,课后有留恋。
方:历史活动课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课外活动老师又该如何驾驭呢?
朱:课外活动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补充形式。它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的活动,主要包括扩展知识性的活动(如阅读、专题报告会、知识竞赛、讨论和辩论等)、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调查访谈等)、培养技能性的活动(如制作、编辑、展览等)、体验性(娱乐性)活动(如角色扮演、观看影视剧、故事会和演讲会、晚会等)。
郝:如此复杂的课外活动可以通过校本教研的方式,通过教师的合力结合课题来实现教学发展、学生发展与学校文化的紧密联系。
【案例7】“利用遗址遗迹进行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案例。
朱:这是2007北京教育学院历史“春风化雨”校本研究报告(是北京十二中分校的老师和丰台七中历史组的老师合作的)。这个活动的设计思路:遵循开放性的原则,决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首都博物馆。在参观、感悟和体验基础上,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加深对北京史的了解,加深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这个活动的亮点有这么几个:首先,基于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又通过调研诊断及时调整进程,最后通过问卷检测显示学习效果。
在整个活动中设计了精心的三次调研:
调研一活动前的调研内容及结果简表

调研问题设计

有效答案人数统计(65)

所占比例

1.你去过博物馆吗?

59人

90.77%

2.你去过首都博物馆参观吗?

22人

33.85%

3.首都博物馆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展厅是哪一个?

北京民俗展厅11人

16.92%

北京城建展厅4人

0.615%

4.首都博物馆正在展出的法国卢浮宫珍藏展的名称是什么?

答对的为61人(古典希腊艺术展)

93.38%

5.你知道北京城的最早城址建在哪里吗?

答对的为6人

9.23%

6.你知道北京城有多少年的历史吗?

答对的为57人

87.70%

7.您平时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渠道有那些?

答案为参观的11人

16.92%


调查结果显示
(1)学生普遍认同和喜欢通过实地参观来获取历史知识的学习方式,但认为得到这种学习方式的机会太少了,并且参观过首都博物馆的人数也不多。
(2)不少学生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北京城了解还很不够,个别学生甚至了解的非常少。
(3)绝大多数学生对首都博物馆正在展出的法国卢浮宫珍藏的古希腊艺术品有浓厚兴趣和好奇心,认为是百年不遇的一次机遇,迫切希望能亲眼目睹。
调研二:《话说古都北京》课前问卷:
1.北京是世界上建城最早的历史名城之一,关于它的最早城址,你能在历史书中找到依据吗?
2.你知道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的初封地在今天的哪里吗?
3.你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北京的名称吗?
4.秦始皇统一后,在北京地区设立了哪三个郡?推断一下今天的北京在当时属于哪一个郡?
5.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上找出今天的北京在那时的名称?
6.隋朝时北京的名称?唐朝时北京的名称又有变化吗?是什么?
7.五代时期,后晋的石敬瑭把今天的北京地区割让给了哪个少数民族政权?当时叫什么?
8.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中找出辽政权下北京的名字?在《金、南宋、西夏形势》图中找出今天的北京是在哪个政权统治下,地位有什么变化?
北京作为全国的都城开始于哪个朝代?叫什么?
10.明清的北京城叫什么?
以问卷二的结果作为设计《话说古都北京》的依据。
调研三课后调研内容与结果简表

调查内容

有效人数统计

所占比例

1.你喜欢《话说古都北京》这节历史活动课吗?

喜欢的人数42人

100%

2.你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满意人数33人

78.57%

3.你觉得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

认为自己很棒的8人

19.05%

认为自己还不错但需要进一步提高的24人

57.14%

4.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多吗

认为收获很多的42人

100%


通过数据统计,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高度认可历史活动课。
这种学习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或社会,再回到课堂,使课内外学到的知识之间产生了互动;二是外出参观使他们亲眼目睹和体验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获得了大量的一手信息和资料,使他们对活动的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2.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整理能力都得到提高。
3.很大程度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4.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
5.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和幸福感。
第二个亮点,围绕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引发创意。有一组,“北京城沿革史”组的展示构思巧妙:首先,小组的每位成员分别介绍北京城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然后,小组全体站成一排,每人手举写着北京城某一历史时期的称谓的牌子,形成一幅长长的、醒目的横幅。不仅牢牢掌握了关于北京史的主要知识,而且将其融会贯通,用富有魅力的形式表达出来。
方:课外活动事实上是把有效的学习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在更广阔的社会和生活的空间范围内,去寻求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将它们作为相关教学内容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有益补充。”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带给学生生活的激情和梦想,使每一个人都体验到课堂生活的幸福和发展需求的满足”。
同时,还应看到要使历史学习活动高效,必须准确了解学生需求,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实施效果及时检测调整,问卷的结构和内容的设计及结果的分析非常关键。
三、设计系统的长时段的历史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朱:北京广渠门中学初中历史学业评价体系。
【案例8】北京广渠门中学初中历史学业评价体系
朱:通过创设一个科学的、有效的、可操作的历史学业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真正有效地去学习历史。
从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创设完善评价体系。
方:为何说它是系统?
朱:通过课内外的学习探究、课堂参与状态、作业练习、考核全方位设计,形成系统,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全面,记录过程科学。
评价内容详细,评价等级全面。
学生的感受
“老师,我最喜欢课堂历史小论坛,它给我展示的空间,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而且锻炼了我的能力,有成就感”。
“老师,我对历史学习有兴趣了,知道做哪些了”。
“老师,历史评价体系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让自己明白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更加配合老师的上课。”
“老师,我改正了学具不全,坐姿不端正,也能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认真听讲。
学生的建议
“历史小论坛要有详细的具体的要求,这样学生做起来才更有目标性。”
根据诊断、调研所所了解的问题,如:参与的主动性、内容的丰富性、展现形式等,对历史小论坛评价量规进行完善。之后,学生做历史小论坛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性增强
历史小论坛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提高能力的平台,有了历史小论坛评价量规后,学生的参与更加积极,主动性更强。一个学期结束,年级进行统计,做小论坛的人数达到94%。
思维更加活跃,目标更加明确
历史小论坛给学生提供了非常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如:关于圆明园的保护问题,有的同学就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而且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了,如根据学生的亲身游历结合历史知识,旅游回来做好PPT,在小论坛上与全班同学交流,同学们的思维得到相互碰撞,而且在生活学习中心有“论坛”,也就目标明确了。
还有学习能力提高,如搜集整理材料能力、制作PPT的能力提高
在历史小论坛过程中,学生制作的PPT从最初的材料堆积到提取有用的历史信息,达到图文声并茂,取舍得当,服务主题。学生在论坛的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从而使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方:学生是教学研究灵感的源泉,探究学习包括发现问题,设立假说,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假说等步骤,整个过程必须为学生留下思维和行动的足够空间,不能将过程和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探究学习重要的是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探求结论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
这样的学业评价体系实现了学业评价和学习方式评价的统一
“学习评价应坚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如历史知识、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等,还要考虑到学习的其他变化,如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倾向、对学习方式的效果领悟,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迁移情况,特别是学生对历史认识上的变化。”
综上所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多种多样,其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对应被动,所要表明的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即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学习;合作对应独立,所要表明的是学生之间面对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彼此之间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并非所有的学习都要合作,适合问题解决型的学习任务来说,学习中的合作将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这是最近发展区中的,教师引领和学生的合作;探究对应接受,所要表明的是知识获取过程中思维的积极性。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之间有交叉、有重合、有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了解历史史实、历史线索和文明成果,掌握历史知识,更能掌握历史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从而形成历史学习的高效策略和正确的学习倾向,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指导学生习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方:如何指导学生习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日益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功,通过上述讨论,我们能否概括出一些操作要点出来?
朱: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创新平台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在新近即将出版的《中小学在职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及指导》中概括出了如下的操作要点:
1.教学中能够设计更多的自主学习活动,留出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布置一些自选的学习任务,或分层次的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
3.要求学生做一些节假日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尝试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更多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诸如自学辅导、先学后讲、学生讲课等。
5.更多地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方式。
6.能够比较合理地设计合作学习活动,能够注意分配学生角色、提出恰当的合作学习任务、注意合作学习的效果与评价。
7.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的兴趣。
8.能够设计比较恰当的问题、情景,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方:这也是对咱们今天所探讨的课堂内外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提炼和总结。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关文章: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如何有效达成历史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案例评析一:《甲骨文与青铜器》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内容概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如何实施有效历史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课程标准关于“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案例评析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实施建议)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序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3)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