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育的重任——生命情感的培养

历史教育的重任——生命情感的培养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曾遇到这样的事情:我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时,描述到:“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并焚尸灭迹的有十几万多人,被零散屠杀,尸体经慈善团体掩埋的有十五万多人,总共有三十多万人丧生”……一学生说:“怎么这么少!在讲十年文革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十年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一场内乱”的理解时,我讲了五名学校的领导及教师被学生折磨至死时,学生露出了“我怎么不是那时的学生的眼神”。……这事情令人不安,有些人可能会讲:这也许是学生随便乱讲的。但,这不是隐藏了某种危机吗?那就是学生对生命情感的缺失!目前,学生对生命(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动植物的生命)的敏感性越来越迟钝乃至漠视的现象司空见惯。上面所述的事例已能说明其对生命的情感已淡漠到何种程度!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的悲哀!康德曾说:很多人知道什么是真理,即使他知道为什么是真理,他也不一定会按这一真理去做。因为他缺乏内化的强大情感动力。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因此,历史教学应弘扬积极的生命情感,这比单纯教会学生某些历史知识、技能、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对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本人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在这里说出来,一是引起大家重视,二是为了迄教。

一、转变教育观念,处理好生命情感培养与升学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极低,现在历史学科有幸成为中考的项目之后,地位才有所改变。但是,为了完成升学任务,更多的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只学到一大堆知识,而缺乏对生命情感的培养。难道我们能把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一群高智商却“没有心肝”的人身上吗?不要把历史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升学教育,历史教学的本质绝不应当成为提高学校升学率的工具。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学生也不是一架学习的机器。历史教学不应当是知识本位,而应当是人格本位、情感本位。

二、尊重学生

当学生凭其身体,、心灵自由地积极地感受外在世界时,才会产生美好真实的生命情感。如果学生身心受到严重束缚,就不容易体验到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可贵。在历史课堂内外,要改变过去教师始终高高在上而学生俯首帖耳对教师必恭必敬的教学模式,要改变过去师生关系普遍存在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要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事,共进。如在教学中不能因为学生说出对问题有他们“独到”的见解时就责怪学生故意捣蛋,应因势利导,让学生的观点能健康、正面、积极。因此,教师要有民主意识,尊重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身心感受。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生命情感的培养。

三、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历史

学生获得生命情感的关键途径,是他作为一个真实的生命体在活生生的世界中积极地体验并感悟。体验和感悟是指学生对教材内化后的内心反省。

1.从人性的角度展示真实的鲜活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才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起积极的生命情感。真实的历史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老师要把最能体现人性光辉的鲜活素材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历史。而不要用空泛的道德条目去说教,去灌输。说实在的,大道理谁都懂,但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贯彻。什么才是人性光辉的素材呢?比如,在讲到抗日英雄赵一曼时,可以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展示她给不满一岁儿子留下的遗书;讲黄花岗起义中的烈士时,可让学生面对《与妻书》,面对一张张曾经洋溢着生命活力的照片。

2.从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历史

“一个人只有在其童年和少年时期同大自然和人们打交道的那种条件下使她的心灵不平静,、忧虑、柔弱、敏感、易刺激、温柔、富于同情感,他才会成为有教养的人。”当学生通过课堂上艰涩模拟和生活假设,让他们亲自扮演死者、伤者、孤儿等,从情感上体验与死亡相关的情景,或在调查中得知自己所熟悉的一个家族是怎样在抗战中被日本鬼子杀死而毁灭,或自己的祖辈流离失所逃难四方的苦难,他们就不会对抗战中3500万死亡同胞的数字无动于衷,对各种死亡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无所感受,在调查中得知自己的祖辈的衣、食、住、行与今天的衣、食、住、行的天壤之别时,他们就不会对今天的物质生活有太多的抱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触摸历史的伤疤

为了让孩子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我们要培养他们有乐观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除了可以从幸福生活体验到,更多的应可以从生活的苦难中感受到,苦难的体验来自与自身、他人、来自与民族的、人类的、历史的苦难体验与认同。它可以把人对生命的追思引向深处,焕发出对生命的珍爱,对他者生命的同情,拓宽人的生命情感。如在抗日战争史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历史辩论赛,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才干的同时,得到情感体验。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学校可以举办南京大屠杀图片展览,组织学生参观日本侵华的历史遗址,如达濠的“万人墓”、海门的“万人冢”,让学生亲眼看,亲手触摸我们民族的伤疤,认识战争的残酷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在这一方面,中国近现代史大有用武之地。

四、重视文学艺术史的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碰到文学艺术章节或者根本不讲,或者只强调他们的社会背景,因而忽视了其中的人文内涵。其实,文学艺术展示了人类普遍的爱。一个感情麻木的人是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的。我们应珍视那些从艺术上促进人类向更强健、更富柔情、更有胆识的人性前进的艺术作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阅读好的艺术作品,培育学生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培养对生命世界的珍爱。如果一个正在建构自己精神世界的人,不曾有自己百读不厌的优秀书籍,不曾为人类的智慧惊叹不已,不曾从书籍那里广泛地吸取人类智慧和精神力量,不曾从书籍中得到一种雄浑博大的崇高气质的感染,那么,他就没有受到地地道道的、货真价实的教育,难以想象会得到智力的和精神的充分和谐的发展,会有充实、丰富、纯洁的内心世界。如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可以把其中最动人心弦的篇章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感受,通过深入评析,揭示其中蕴涵的理性追求和人文精神。还可以开办读书交流会,推动学生去接触更多的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事实上,历史教育中的生命情感可以说是“老调重弹”,陶行知先生曾说:“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任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任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因素。这是历史教育中一个质的飞跃。但因为办学条件的限制,操作起来极其艰难。作为每一个历史教师,都应克服种种难关,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

参考文献:《中学历史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历史教育的重任——生命情感的培养】相关文章:

课标培训: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盖棺不论定

高一历史教师新课标培训系列材料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一: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比较

第二章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美国历史学科教学的专业发展基准

课标课改培训:课堂研究引论

俄罗斯社会民族与公民教育的现状

谈历史课程标准较之历史教学大纲的发展

浅谈初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中的评价方法

解读历史真相的窗口——读《正说清朝十二帝》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