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论文 >二战中美国“先欧后亚”战略的探析

二战中美国“先欧后亚”战略的探析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26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亚洲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就是美国和日本争夺的焦点之一。美国历届政府都把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作为其外交战略的重中之重。1922年华盛顿会议以后,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地区暂时处于均势状态。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日本法西斯势力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迅速膨胀,罗斯福政府面对此情形,却奉行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即将战略重点放在欧洲,亚洲次之。甚至当日本法西斯背信弃义,不宣而战蓄意挑起珍珠港事件,使美国蒙受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损失、美国人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度伤害的情况下,罗斯福仍然力排众议,坚定地实施“先欧后亚”战略。其中原因究竟何在,本文拟对此作出粗略探讨。

关键词:美国;二战;先欧后亚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2

一、“先欧后亚”政策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并没有马上加入反法西斯同盟的一方而参战。尽管各个反法西斯国家都殷切期望美国能够迅速参战,但是由于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美国人民反战情绪高涨,而且美国国会被保守派议员控制。所以尽管罗斯福总统很早就认识到不及时参战将给美国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他仍然不能说服美国国民和国会迅速参战。1939年9月1日,德国按照原定计划,发动侵略波兰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4月德国侵入北欧,迅速攻占挪威、瑞典等国家。1940年5月德国入侵西欧,两个月后法国战败投降,而此时的英国也是岌岌可危。欧洲战场不断恶化的形势,使罗斯福断定“世界大战的爆发只是时间和地点问题了”。 [1]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对德国采取非常强硬的态度。从1940年4月以后,罗斯福政府在外交言论中不再提德国,而只是讲“集权主义者、热衷于全球征服的纳粹国家” ,并断言“纳粹德国所宣传的人类正常秩序是战争而不是和平”,美国政府终于开始制定其欧洲战略。1940 年9 月, 在罗斯福的主持下,美国政府召开了高级别的决策会议,确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1941 年9 月8 日, 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与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将军遵照罗斯福总统的要求, 共同签署了《对世界战事的综合基本战略估计》。该文件指出, 美国首要的战略目标应当是在军事上彻底打败法西斯德国, 并规定美国应当以积极参战作为对抗纳粹德国的手段, 同时把“日本约束住”。 1941 年底召开的阿卡迪亚会议在“先欧后亚”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德国第一”的战略目标。“先欧后亚”政策可以说是美国外交政策不断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传统观点认为,二战期间,美国由中立到参战是有预谋有计划的。美国首先是坐山观虎斗,听任世界上主要的大国之间发生的战争,甚至有“祸水东引”之说,而美国则从中渔利,大发战争财。但是从“先欧后亚”政策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的立场由最初的中立观望转为后来的积极参战并不是在战前作出的长远规划,而是随着世界战场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其内政外交的结果。但是这却直接导致了美国在参战之初并没有充足的兵力去对抗法西斯联盟。如果美国同时对大西洋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全力进攻,其结果不一定能使反法西斯同盟取得决定性胜利。而反法西斯同盟的地域划分却为“先欧后亚”政策的形成以及实施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中国人民对日本法西斯矢志不渝的抵抗也为美国赢得了非常宝贵的时间,中国人民坚定作战,绝不投降,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从未与日本法西斯单独媾和。这都是中国人民对“先欧后亚”政策的支持,也是是美国最终制定“先欧后亚”政策的客观条件。

如果把中国人民坚定抵抗日本法西斯并长期拖住日本陆军主力当成是“先欧后亚”政策形成的客观因素之一,那么美国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战略考虑则可以作为“先欧后亚”政策形成的主观因素。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深知自己的军事实力非常薄弱,当时甚至有评论说美国的整体军事实力还不如南斯拉夫。这当然有些夸张,但是美国并没有做好参战的准备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所以在参战之初,如若美国同时深入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大战场,与德国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同时展开大规模会战,那么美国与其他的反法西斯同盟国共同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很小,并且有可能会迅速溃败。而“先欧后亚”政策却能够集中美英苏的兵力共同和德国战斗,以美国当时的兵力基本上可以实施该战略。更重要的是,美国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通过“先欧后亚”政策的实施而赢得时间,不断地充实兵力资源,逐步发挥其雄厚的战争潜力。同时中国战区的中日战争又可以消耗日本有限的兵力,不会给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造成太大的压力。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利益达成了一致,这也是“先欧后亚”政策形成的根本原因。

二、“先欧后亚”政策的实施

中国战场的战争消耗主要是依靠中国自身的力量解决的。实际上自从1931年9?18事变爆发以后,中国一直都在艰苦地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到二战爆发之时,中国已经消耗掉日本相当的战争力量。而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先欧后亚”政策形成后,参加反法西斯同盟的各个国家共同努力,一起推进了该政策的实施。美、英、苏三国密切合作,迅速集中兵力对大西洋战场发动进攻,与此同时,在亚洲太平洋战场,美英两国也按照“先欧后亚”政策的计划给予中国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

按照反法西斯同盟“先欧后亚”政策的计划,在大西洋战场,英、美、苏三国主要负责英伦保卫战和大西洋维护航运反潜作战,同时支持苏联作战和太平洋防御作战;北非—地中海战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和太平洋反攻作战。[2]在中国人民顽强抗日的大力支持下,美、英、苏三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大量人力和物力,在大西洋战场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到1年的时间里,美国就在盟军的配合下基本稳定住了大西洋防线,同时果断地展开西线战略的攻击行动,完成了对法西斯德国的战略包围,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德国的迅速溃败成为“先欧后亚”政策推进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发挥的积极影响的最好证明,而在“先欧”政策实施并取得胜利之后,“后亚”政策的实施更加具有可行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欧后亚”政策的实施不仅体现在美国对大西洋战场的重视,同时也体现在美国对亚洲国家尤其是对中国的援助上。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向中国提供了约16亿美元的援助,这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稳定中国战区的作战形势,帮助中国积蓄后备力量,并为将来“后亚”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美国政府的计划,“先欧后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美国还必须帮助英国扭转中东至印度区域的危机局面,目的是切断日本“南进”的枢纽,割裂法西斯同盟势力。因此相对于给英国的援助而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中国区域内的援助实际上比较有限,但仍对中国战区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中国对于日本持久而顽强的抵抗成为“后亚”政策能够贯穿到底的核心力量。二战期间,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中国政府始终没有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淫威。早在美英苏实施“先欧”政策的阶段,中沉重付出也使得英美苏最终得以度过大西洋战场的最困难阶段。所以“先欧后亚”政策从表面上看是“先德” “后日”,即先打败欧洲的法西斯德国,然后进攻亚洲的法西斯日本。但事实上对于中国而言并没有先后之分,中国对日本的作战一直是“先欧后亚”政策实施的支持和保障。而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援助却没有完全兑现最初的承诺,虽然1945年第一季度以后,美国加大了对中国战区的援助,但是其援助比例与大西洋战场明显存在差距。

三、“先欧后亚”政策的影响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向盟国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先欧后亚”政策的实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先欧后亚”政策在历史上最为积极的影响。然而“先欧后亚”政策从制定到实施,都是在美国的主导下进行的。所以该政策从根本上也是基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激烈博弈的结果,贯穿政策始终的利益作用也是影响该政策制定以及实施的关键所在。只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展开,人类面临空前浩劫的时刻,“先欧后亚”政策的消极影响就显得相对是微不足道的。反法西斯同盟最终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取得最后胜利也使得“先欧后亚”政策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任何消极影响基本上都是可以接受的。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先欧后亚”政策在历史上受到了反法西斯同盟中多数国家的肯定,这一政策十分有效地缩短了二战持续的时间,缩短了二战战场上人们受苦受难的历程,是一项正确的战略方针。“先欧后亚”政策对反法西斯同盟取得最后的胜利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没有轴心国德国的战败,反法西斯同盟也很难集中兵力全力进攻太平洋战场并最终迫使日本法西斯投降。从整体上讲,“先欧后亚”政策的战略意义是积极的。如若没有“先欧后亚”政策,美国在战场上就有可能会陷入不利的境地,一旦美国陷入两线作战,不能集中兵力去进攻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敌人德国,那将会给反法西斯同盟国带来沉重的压力,反法西斯战争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进展。虽然美国在二战中给予中国的援助相对于英国和苏联而言相对较少,可是“先欧后亚”政策对中国提供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也都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所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因此,“先欧后亚”策的胜利实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局势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存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消极方面来看,“先欧后亚”政策给反法西斯同盟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造成了沉重的损失和代价。1942年初,美国亚洲舰队舰艇不断出击,承担起建立 “马来屏障”的任务。但是此次行动意义不大,在击沉日本8艘舰船的同时,美国方面也损失了3艘潜艇,最终没有实现最初的战略目的。而且这一行动并没有能够有效地延迟日本的进攻,随着美国亚洲舰队在爪哇海战中的失利,苏腊巴亚港也岌岌可危,随时可能被日本海军攻占。亚洲舰队只好移师澳大利亚的佛理曼特尔。可见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由于美国没想到那么快就加入二战,战争准备不足,军事力量薄弱,因此在对日本的斗争中,美国处于明显的劣势,并遭受了很的损失。

“先欧后亚”政策从制定到实施并最终取得胜利,基本体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必然需求,但是由于美国是该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先欧后亚”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而中国对“先欧后亚”政策的实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罗斯福在1942年曾对他的儿子说,如果没有中国,那么日军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和德国在远东会师。[3] “先欧后亚”政策是美国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权衡,在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激烈争论并互相妥协后做出的战略决策。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美国选择参战成为“先欧后亚”政策制定并实施的先决条件。“先欧后亚”政策必将永恒地体现在人们的记忆中。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第3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 彭训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第76页.

[3] 伊里奥?罗斯福.罗斯福见闻密录[M].上海:上海新群出版社,1949.

【二战中美国“先欧后亚”战略的探析】相关文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二册《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的教学与思考

福建高中“课改”解读

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案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反思

由串门“历史博客”[1]而想到的“写文章”

课标培训材料:英国宪法的来源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教学建议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