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第20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20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5-23 发表 | 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

——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

王充与《论衡》。佛教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2)佛教和道教的教义,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斗志的需要,所以当时能够得到广泛传播。佛教和道教的流传,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学生自觉保护历史文物。

(3)要联系实际,面对封建迷信思想在青少年中有所滋长的现状,教育学生尊重科学,做一个无神论者。

3.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周围事物中有关佛教、道教对我国文化影响的实例,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有深远影响的一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据报导(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了到处寻求仙药)以后西汉的统治者也一样,请看课本121页,西汉贵族们墓壁上画的图就是“飞升不死”的神怪画像。这说明统治阶级中的求仙迷信思想十分盛行,有迷信就有反迷信的思想家产生,这就形成了在思想领中的斗争。现在学习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板书)。

2.讲授新课

1.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板书)

汉武帝16岁即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找到了一名得力谋士,是谁?(董仲舒)董仲舒是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孔子)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于是董仲舒思想便作为西汉的官方统治思想来统治人民。董仲舒宣扬些什么呢?(宣扬神化皇帝,宣扬天和人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说天与人之间是息息相关,就是把天说成有意志的最高主宰者,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民,所以如得到天的支持或警戒,就会出现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或降下灾害。这种思想适合地主阶级的利益,宣扬的是封建迷信思想。同时,这时期涌现了不少唯物主义思想家,代表人物是王充。

王充,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6岁开始读书识字,8岁进私塾读书,15岁那年,被保送到都城洛阳太学(我国古代的大学)读书。王充苦读不懈,太学里的藏书都给他读完了,就到洛阳街上的书铺里去读。因为家境贫困,买不起书,就常常带了干粮到书铺里站着读。他的理解力、记忆力很强,往往读了一遍就会背诵。王充读书有特点,他善于独立思考,决不盲目崇拜古人。

到了晚年,王充从洛阳回到上虞,一面开馆讲学,一面著书立说。一天,皇帝的使者突然驾着高车大马,请他进京去做大官。这对追求荣华富贵,也许是一个千载难逢、飞黄腾达的好机会,然而王充一心想的是把自己的思想写成著作,让更多的人知道。于是他婉言谢绝了。他花了30年的心血,写成一部包括85篇,长达20多万字的著作,这就是闪耀着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论衡》。这个书名很难懂,“衡”是古代对天平的称号。意思是说对古往今来的学说,要加以秤量和品评,而后区分是非真假。《论衡》的主要锋芒指向董仲舒的迷信思想。主要内容:

(1)批判“天降灾祸”(板书),请大家看书,说说王充是怎么批判的?(天没有什么意志,日食、月食、乱风、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存在)。王充认为天是物质的、自然的,没有情感,没有意志,没有目的。既然天没有意志,那么天和人之间息息相关就不存在。

(2)否认人死变鬼(板书),请读一下王充的原话:“人死血脉竭(尽),竭而精气(精神)灭,灭而形体朽(腐烂),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怎么会变成鬼)?”在这里王充有力地批判了“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说明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

王充死后92年,著名文学家蔡邕看到了《论衡》,如获至宝。人们发现他谈吐不同凡响,学问大有长进,才知道他得了部奇书。从此,《论衡》流传于世。

现在看一下课本上的王充画像。1800年前,当时的科学并不发达,王充提出了无鬼神的思想,十分可贵。想想现在还有少数人,包括少数青少年相信鬼神,求神拜佛,烧香磕头,实在太可笑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课本上的思考题:“为什么说王充是东汉杰出的思想家?”(先启发学生讲,后由教师小结)第一,王充的战斗精神。面对秦汉以来,统治者大力提倡封建迷信思想,特别推崇董仲舒的思想,王充大胆提出反对意见。第二,王充的批判精神。《论衡》一书对封建迷信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第三,王充继承了我国古代唯物思想的传统。继承了谁的思想?(荀子)王充把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所以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下面介绍汉代的两大宗教,先讲佛教。

2.佛教的东来(板书)

西汉时候,西域有些小国家已经信仰佛教,汉通西域后,佛教逐渐传入中原地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之一,世界有哪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东来,“东来”是什么意思?(指佛教由西向东传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古印度不是一个国名,而是一个地理名称。佛教的创始人叫释迦牟尼,他出生在古印度东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他大约生在2500多年前,差不多与我国的孔子同时。释迦牟尼明明是人,后来又怎么会变成佛,成了神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世界史上讲,今天不讲了。我国寺庙的大雄宝殿上供奉三尊金身佛像,就是释迦牟尼和他的前世、未来化身,不过不是古印度人的本相了,佛的面庞已经汉族化。由此说明,佛教是外来的,其发展已具有中国文化的特点。

(1)佛教的传入及其流传

佛教是怎样东来的?请同学们看地图(指示路线示意图)谁来说佛教东来的路线?(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路线:古印度——中亚(即西域)——中国)自从张骞通西域后,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是西域大月氏的使者伊存到长安,向一个叫景卢的读书人口授佛经。是什么时候?(西汉哀帝时)哀帝在位是公元前6年到公元前1年,计算一下距今有多少年了?(约2000年不到了。佛教传入我国以后,逐渐被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影响逐步扩大。东汉明帝的时候,佛教传播开来,表现在哪里?(求佛法、造寺庙、译佛经)。现在介绍洛阳的白马寺。

东汉光武帝死后,太子即位,称汉明帝。皇帝一个梦引出了到西域求佛法,派去蔡愔和秦景等18人“西天取经”,比以后的“唐僧取经”要早500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他们请来了两名高僧,官府在洛阳特地营造了一座寺庙,这就是有名的白马寺,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白马寺,位于洛东郊离城12公里的地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请看课本上的插图。白马寺门口有一著名的石雕,雕的是一匹健壮的驮经白马。石雕雕工精致,至今保存完好。为什么用白马?佛教以白色象征“洁净”,在印度大多用白象。在白马寺内,还有两尊西域最早来华的高僧像在白马寺内,他俩的墓就在白马寺大门内两侧。

这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封建统治者为什么对佛教这样的欢迎和支持?这就要了解一个佛教的教义。请看课本123页第三段。概括起来有3点:1.转生来世;2.来世幸福;3.从活着的苦到死去的乐是要有条件的,即虔诚地信佛。什么叫“虔诚”?就是对佛教要恭恭敬敬又诚心诚意。这样宣扬的结果,自然就会减弱受压迫人民对统治者反抗斗争的情绪,起到麻痹人民精神的作用。但是,对这些宣传,有人不信,有人相信。那时,王充早就批判了人死变鬼的迷信思想。所以我们要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确看待人的生死。

(2)佛教的影响

有人说佛教就是求神拜佛,这把佛教看得过于简单,也有些片面。课本上有个讨论题,可以帮助我们对佛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你接触的事物中,找一找佛教对我国影响的实例。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先学生讲,后教师作小结)

教师小结: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后,经历了2000多年,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如上所说,是消极的,因为它要求人们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而去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来世”的幸福,从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所以容易被剥削阶级所利用。马克思有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揭露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宗教来麻痹劳动人民,妄图使人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去相信“神”,把希望寄托于“幻想的幸福”,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佛教对中国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面。举例来说,我们日常口语中有好多来自于源于佛教的,例如世界、觉司、境界、天花乱坠、一尘不染等。佛教艺术在我国的成就,一种是壁画,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一种是雕刻,以云冈和龙门石窟为代表,这些内容在下面要学到。又如到风景区去玩,我们经常看到有寺庙、有宝塔,这就是佛教建筑物。这些建筑已经成为各地风景轮廓线的标志。再如大家熟悉的小说“西游记”,是用与佛教有关的民间神话和传说故事写成的。总之,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广泛的,这是积极的一面。有一点应提请同学们遵守,宗教建筑和文物,是祖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自觉保护,不得损坏。

佛教是外来的。那么,中国有没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呢?有,这就是道教。课本上是怎么说的?(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植根于中国,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3.道教的兴起(板书)

(1)道教的兴起及思想来源(板书)

道教先在民间流传。东汉末年,战乱、瘟疫和饥饿频繁。这就使最早的道教组织成为农民起义军的组织,是什么组织?(黄巾起义的太平道)。太平道以及后来的五斗米道,就是属于道教早期的教派。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才被官府所利用。

道教和佛教是不同的的宗教。佛教把举行宗教活动和供奉神像的建筑叫“庙”、“寺”、“庵”。道教一般称“观”、“宫”,例如“三清观”、“玄妙观”等。道教创立时的思想来源,主要是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秦汉时期的神仙艺术。

先说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道家学派是谁创立的?(老子)。到东汉时期,老子已死去700多年,道教以他为“教主”,并尊奉为“太上老君”。实际上道家和道教是有区别的,后来的道教也吸收了一些老子关于“道”的学说,这是道教的一个思想来源。

道教的另一个思想来源是秦汉时期盛行的神仙方术。什么叫神仙方术?进入封建社会,帝王、贵族的享受更为豪奢,梦想长生不死,把希望寄托在神的身上,于是出现寻仙求药的活动。搞这种迷信活动的人称方士,自称能通神仙。到西汉初年还出现寻求不死的药,吃了不死的药可以飞升上天,还搞什么炼丹,炼丹的方法就叫方术。方士正是神仙说的编造者和鼓吹者。下面先介绍早期的道教。

(2)早期道教——太平道、五斗米道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谁?(张角)张角就是太平道的道领。他懂得医道,一面治病,一面传道,用“符水咒说以疗病”,就是念着除灾降灾的词句(叫符咒),把符咒纸烧成灰放入水中,让病人饮服。他给穷人看病,从不要钱,穷人都拥护他。后来他打出了以黄(天)代苍(天的)旗号起义。

道教的另一支叫五斗米道。在黄巾起义的鼓动下,东汉顺帝时由张陵创立的。张陵,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凡信教入道的人每人要交5斗米,相当于一个人的5天口粮,所以叫五斗米道。课本上有幅四川青城山的画,青城山是道教名山,相传张陵曾在山上的天师洞讲道,所以成了道教胜地。青城山在四川灌县西南15公里,山上峰峦迭嶂,古木参天,景色清幽,有“青城天下幽”之誉。张陵传道出了名,后人称张陵为张道陵,道教徒尊称他为张天师。由于道教搞什么除鬼捉妖的,所以民间有张天师捉鬼的流传。

张陵的孙子张鲁,在汉中(今四川东北和陕西南部一带)建立了割据政权。他在管辖地区的交通要道口,都设“义舍”,有肉、米和衣服、被子等物供应,穷人经过那里,就可以进去吃、住,不取分文。这个政权持续了20年多年,后来被曹操所灭。

(3)道教的广泛传播及其影响(板书)

早期的道教教派在民间流传,成为农民起义军的组织。自从五斗米道被曹操所灭后,道教逐步被官府所利用。道教宣传的一些内容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和欲望。他们的欲望就是长生不死,永享荣华富贵。道教追求的目标是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仙”在道教看来是不死的人。如何成仙呢?就是要修身养性,炼制丹药。方士炼丹要选名山幽谷,旷野无人的地方,用炉鼎烧炼矿石药物,主要是铅、汞一类,这是有毒的。以后唐朝、明朝有几个皇帝就是吃了“金丹”中毒而死的。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例如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既有佛教,也有道教,有地位最高的神——如来佛(佛教)、玉皇大帝(道教)。音乐方面,《二泉映月》就是道教乐曲遗留下来的。另外,由于道教兴炼丹,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方士炼丹在无意中炼出来的,炼丹与我国的化学、药物学、医学都有关系。炼丹叫外丹,到南宋以后又兴内丹,内丹就是气功。气功的保存和发展,对人体健康有益。所以总的来说,道教的影响也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第20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相关文章:

第七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 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21课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教案之二

第十六课 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二)

第21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第23课 美国内战 教案之二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教法二

第八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四章 清朝晚期的文化

第2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