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高二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本(2015—2016)

高二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本(2015—2016)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1-30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指导

学习园地

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小编准备了高二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本,希望你喜欢。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48分)

1.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

A.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 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C.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 D.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

2.据史书记载: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3.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4.下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高中版)部分目录。征集到部分修改意见,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①带有明显阶级斗争烙印,应该删除部分子目

②资本主义萌芽是史学争议话题,根本不存在,应慎选

③增加社会生活和习俗,以利于全面了解明清社会风貌

④增加同时代外部世界演变的史实,形成历史的整体和全局认识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5.公元前242年起在罗马大法官中专门设立外事裁判官,审理涉外案件的原则,既不能套用罗马公民法,也不能完全依照异邦人本民族的法例,而是互相参照通融权衡,取得一些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便称自己凭据的是万民通用之法,因此形成万民法的概念。由此可见,罗马万民法的特点是

A.形式化 B.强制性 C.主观性 D.实用性

6.某位中国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做出了如下评述: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这位学者主要强调雅典民主政治

A.容易造成集体暴政 B.是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C.是一种颇为原始的间接民主 D.捍卫了真理,伸张了正义

7.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此语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

A.社会变迁 B.阶级分析 C.道德标准 D.文明传承

8.在古代雅典,每个官员在任职前,经过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审查后,受审人就走向那块宰牲祭供的石头,登上这块石头宣誓说,他们将公正地和依法地从政,而绝不以他们的职务接受礼物,如果他们接受任何东西,他们就要立一金像。宣誓之后,他们就到卫城去,在那里再次进行这样的宣誓,然后才就职。这表明雅典政治

A.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强调官员公正廉洁

C.彰显权力制衡精神 D.体现法律至上原则

9.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该思潮属于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0.《春秋繁露》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

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点击进入》》》2016高中生寒假专题

11.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其主旨意在突出微观研究领域的特殊性。这一论断与下列哪一思想主张相似

A.道法自然 B.法天而治 C.心外无理 D.理生万物

12.宋人陆九渊说: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年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由此可推知苏格拉底和孔子、朱熹、王阳明思想的相通之处在于探讨

A.人类的普遍道德标准问题

B.抽象意义上的哲学理论问题

C.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问题

D.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

13.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乎!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经营乎其内。这段文字有可能出自

A.《诗经》 B.离骚 C.宋词 D.汉赋

15.《科学的旅程》一书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下列史实符合该论述的是

①从亚里斯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 ②从神创论到生物进化论

③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 ④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A.①②③B.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6.纪念某一思想家逝世100周年时,有人说:(他)独自一人,面对宫廷、贵族和资本的联合力量,面对那股毫无意识的强力群盲;面对那些无恶不作的官吏,他们专门媚上欺下,匍匐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面对那些教士,他们是伪善与宗教狂热的邪恶混合体。他战胜了陈旧的秩序和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主、中古时代的法官和罗马的教士。该思想家

A.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B.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C.率先倡导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主张建立人类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

17.学者查理G诺特在论述某事时说道:各地发生的变化使人们对最近历史的遗产感到厌恶,有意识的接受理想化的希腊和罗马时代作为改革文学、教育的样板以及所有文化人的理想。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最近历史的遗产主要指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B.此意识的实质是指理性精神

C.此事件的本质是借鉴古希腊民主和古罗马法制 D.此事件为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运动

18.15世纪有西欧学者提出:这个世界和它的所有美好事物看来是由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人有知识和能力去统治它、管理它,我(上帝)既没有使你进入天国,降入凡尘,也没有让你死亡或永生。归根到底,你是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和塑造者。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判了中世纪的神学蒙昧 B.动摇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借助神威阐扬人本观 D.冲击了教会的思想禁锢

19.一历史故事中的主人公猗思梦达(郡主)恋上了自家仆人,其父发现后暴跳如雷。猗思梦达却宁死不屈,愤然驳斥: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这段话主要体现了

A.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 B.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主张

C.宗教改革王权至上的思想 D.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精神

20.某中学历史教师利用历史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

A.王权演变 B.教权演变

C.资产阶级力量变化 D.市民权力变化

21.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B.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

C.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D.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22.一书中写道:(1517-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和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材料意在说明

A.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 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

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 D.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

23.有种由技术驱动的唱片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以前那种纯粹的民族音乐。相反,正是音乐的种种特殊品质一种不受国家边界束缚的文化形式、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流动、社会身份与个体身份最为强烈的情感经验来源是唱片工业起步时不必按照国家的边界进行组织和管理。(选自詹姆斯库兰《大众媒介与社会》)对这段文字的含义表述最合适的是

A.音乐具有超越国界的特质 B.唱片工业是音乐全球化的本质

C.国家边界在文化交流中不再存在 D.全球化中的音乐保持了民族特色

24.18~19世纪,欧洲、美国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等,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为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美]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

A.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 B.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C.对自然风光的无限向往 D.对科学发展的期盼

25.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自然包括、甚至可以说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先行的转变,即通常所谓启蒙,在种种启蒙的观念转变中,最重要的当属国家观念的转变。中国真正使国家观念变化开始于

A.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运动 D.辛亥革命

26.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

A.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B.维新派认识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D.国人清醒认识到世界潮流

27.古代以奴隶为财产的市民国家,中世纪以农奴为财产的封建诸侯国家,近代以劳动者为财产的资本家国家,都是所有者的国家。这种国家的政治、法律,都是掠夺的工具。持上述观点的应当是

A.陈独秀 B.胡适 C.孙中山 D.康有为

28.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民本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29.毛泽东在某次会议后说:像我这样一个人,从前并不会打仗,甚至连想也没想到过要打仗,可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强迫我拿起武器。由此可以判断出毛泽东所说的某次会议的影响是

A.中共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 B.中共进入了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新时期

C.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D.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30.1927年,毛泽东指出: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这段话意在说明

A.党中央认识到革命必须重视农民的作用 B.农民是检验中国革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

C.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路趋向清晰 D. 革命队伍中存在着反对农民运动的倾向

31. 某同学围绕中国科技成就这一内容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A. 1 B. 2 C. 3 D. 4

32.著名美术专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做一番思考,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

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B.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

C.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D.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三道题,满分52分)

33.(12分)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中外学者各不相同,甚至有的观点针锋相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写到: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却说: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材料二 黑格尔(1822年)认为: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为首的是父亲,他也控制着个人的思想。这个暴君通过许多等级领导着一个组织成系统的政府。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伏尔泰却赞赏中国的政府组织结构: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 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尽管有时君主可以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熟悉的少数人,但他无法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不认识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大多数百姓。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伏尔泰《风俗论》)

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

(说明:可以赞成或反对,也可提出新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4.(17分)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四 古代史家所探究的关于古代文明的诸多问题,都和现实世界有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他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提出问题的一些方式往往也是对当代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回应与思考。

黄洋《古代文明研究的现代意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6分)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6分)

(3)概述材料四的基本观点。依据所学知识,说明研究古代法律的现实意义。(5分)

35.(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茨地区的金匠谷登堡研发了涉及印刷机的一些单独或合并铸成的小块和铅制的模具。1457年,第一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印相甚佳。此后,许多印刷工坊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印刷:拉丁文法入门书、用方言编写的日历、赎罪券收据等。同时期,首批印刷匠的徒子徒孙,逐渐遍及欧洲,并在各地传授技艺。印刷商、书商,卖书营生,但求以更赚钱的方式经营事业。而在智识陷入危机、道德兴起论战之时,很多学者、作家替出版商校对古代经典,或改行印书、贩书,此种行为,在16世纪初影响力最强。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材料二 1769年,法国人卢索创建的印艺社,拥有一间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大量印书供应欧洲各地达25年之久。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百科全书期刊,并推广百科全书派的论著。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清代,商业雕版印刷广泛传播。福建的四堡地区在17世纪后期兴起家族经营的书坊。四堡书业主要出版教育文本、指南手册(如礼仪指南、医药用书、风水手册等)和通俗小说等全国通行书籍。其中教育文本最畅销,它囊括了各种有助于考试的辅助资料,如朱熹注本《四书》;还有宣称对经商的读者大有用处的《信札/字辨》书。18世纪,四堡书业的销售覆盖了南方九省,他们带着识字读物和经典书籍向南部内陆和边陲日益增长的人口传播文化。

摘编自[美]包筠雅《中国书籍社会史:四堡书业与清代书籍文化》

(1)15世纪40年代以后,印刷书在欧洲迅速发展,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18世纪的时候,欧洲和中国的图书出版情况有哪些差异?(8分)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7分)

高二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试题答案

DCCBD ADBBB CACDD DACBA ADDBC BACBD BC

33.示例一:赞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专制落后的观点。

论证 角度一: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角度二:中央集权加强,限制了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

角度三:专制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角度四:君主专制下,统治者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小结:(略)

示例二:赞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也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的看法。

论证 角度一: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角度二: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角度三: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角度四: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小结:(略)

(评分建议: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其他合理的思路与角度均可给分。概括观点2分,表明自己态度1分,论证每个角度包括史实2分,要求三个角度以上,小结1分)

34.(1)相似点: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6分)

(2)保护对象: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2分)立法理念: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念。(2分)经济主张: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2分)

(3)基本观点:研究历史是为现实服务。(2分)

现实意义:借鉴古代法律的成果,完善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的稳定。(3分)

35.(1)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印刷技术的进步与广泛传播;欧洲民众宗教、生活的需求;印刷商、书商营生图利的需求;文艺复兴运动的需要与推动。(6分)

(2)①差异:法国印艺社:依靠手工工场,主要印刷出版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影响范围广,在法国及整个欧洲地区,传播了启蒙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4分)中国四堡书业:依靠家庭作坊,主要印刷传统文化与生活实用书籍;影响限于国内局部地区,促进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文化普及(或推动了内陆和边缘地区的文化认同),有助于维护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4分)

②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和启蒙运动的发展;采用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2分)中国处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理学占主导地位,科举制盛行;印刷技术和生产方式相对落后。(3分)

③上述差异说明了18世纪法国和中国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反映了18世纪中西文明进程的差距。(2分)

高二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本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本(2015—2016)】相关文章:

高考历史分析“公式” 答题模式

高中历史问答题答题要诀

高中历史歌诀记忆法

高中生三个学习境界 你现在哪一个境界

从高考分析 高中历史应该如何学习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详解

高中历史学习:历史考试的五种心理

高中历史概念辨析汇编(一)

高中历史时间记忆六大方法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换位思考法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