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练习题人教课标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练习题人教课标版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6-13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指导

学习园地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小编准备了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练习题人教课标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类别成就

农业兴修水利( )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 )治理黄河。

生产工具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 ),发明播种工具( )。

耕作技术牛耕普遍使用( )的耕作方法。

农作物南、北方分别以种植( 、 )为主,黄河中下游广泛种植桑麻。

手工业丝织使用( )机,染色技术高,丝织品精美。

冶铁东汉的( )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炒钢技术,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商业政策重农抑商。

长安、洛阳人口多(50万、100万);街道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成荫,较完整的排水系统;( )为专门的商业区,商品繁多。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外关系)

张骞通西域西域含义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 )以西,也就是今天( )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原因汉武帝准备联络( )人夹击匈奴。

过程公元前138年,( )首次出使西域,没有达到目的;公元前119年,他再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许多国家。各国回访长安。

影响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 ),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开始隶属中央

丝绸之路时期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及以后开通。

线路陆路:各国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 )( )走廊今( )地区( )( )洲的大秦一线运过去,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海路:广东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影响是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班超经营西域背景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

经过班超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政府任命为西域都护。

影响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166年,( )使者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与我国的( )直接交往。

二、基础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汉朝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

①汉高祖 ② 汉武帝 ③ 汉景帝 ④汉文帝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①④③②

2、西汉第一位皇帝和最有作为的皇帝是

A 、汉高祖、汉武帝 B、 汉高祖、汉文帝

C、 汉文帝、汉景帝 D 、汉文帝、汉武帝

3.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出身低微的卫青后来官至大将军,霍去病被封侯,主父偃被破格重用。这最能说明汉武帝 ()

A.独断专行 B.重用人才 C.勤政爱民 D.同情下层人民

4、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制定是刘邦对以下历史经验的总结

A.吸收秦亡教训B.实行马上治天下

C.采取高度集权措施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5、汉重视以德化民在

A.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武帝时期 D.光武帝时期

6.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A.排斥诸子百家的学说 B.排斥儒家以外的各家学说

C.排斥法家和道家学说 D.排除法家以外的各家学说

7、历史上有秦皇汉武称。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削弱诸侯国势力时的确高明。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是

A.分封刘家子弟,巩固统治 B.平定叛乱,保持稳定

C.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彻底铲除诸侯,消除割据

8、今天的北大和清华是我国的最高学府,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

A.大学 B.儒学 C.郡国学 D.太学

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者是

A 、 主父偃 B 、董仲舒 C、 萧何 D 、张良

10.下列关于两汉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和汉明帝都曾大规模治理黄河

B.西汉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村几乎家家种植桑树

C.两汉时北方普遍种植小麦,南方多种植水稻

D.西汉的都城长安人口有五十万左右

11.西汉的城市建设很有特点,在其都城长安出现了专门的商业区,称为 ()

A.街 B.市 C.坊 D.场

12、现在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在设计徽标时,都参考了内方外圆的造型,该造型与下列哪种古钱币外形相似

A、刀形币 B、蚁鼻钱 C、铲形钱 D、圆形方孔钱

13.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其中与冶炼有关的发明是 ()

A.耧车

B.二牛抬杠

C.水排

D.提花机

1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中的单于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A.蒙古 B.吐蕃 C.匈奴 D.契丹

15.汉武帝时期改变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为进攻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汉国力的强盛 B.匈奴的分裂

C.卫青、霍去病的英勇抗击 D.张骞出使西域的成功

16、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

A.长平之战 B.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C.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D.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

17.一位古代诗人在《题昭君出塞图》中写道: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汗三军。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关系?()

A.汉与蒙古 B.汉与突厥 C.汉与匈奴 D.汉与吐蕃

18.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是在()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元朝

19.请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出以下的历史事件()

①甘英出使大秦 ②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③ 班超出使西域 ④大秦派使臣来到汉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20.西汉以前,新疆地区人不会开凿水井,后来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既用于灌溉又能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早可能出现在()

A.班超经营西域之后 B.昭君出使西域之后

C.张骞通西域之后D.西域都护设置之后

21.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通往哪里的路?()

A.西亚和欧洲 B.日本 C.东南亚 D.朝鲜

22、导演在拍《张骞》时,其中有一场戏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在告别场景中不应摆放的道具是

A.葡萄B.铁剑C.麻布D.刺绣

23.小王到小林家做客,桌上摆满了葡萄、核桃、石榴、苹果,小林说:这全是张骞通西域的功劳啊!小王说;有一样不是哦!你认为哪一样不是从西域传来的?()

A.葡萄 B.核桃 C.石榴 D.苹果

24.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做法最大的不同方面是 ()

A.开发边疆地区 B.对待匈奴的态度C.政治制度 D.对待儒学

25.在中国,人们常用沉鱼落雁,闭花羞月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并把这句话同中国传说中的四大美人联系在一起。你知道形容王昭君的是哪个词吗?()

A.沉鱼B.落雁 C.闭月D.羞花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6、

材料一: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西域指什么地方?(2分)

在哪年此处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分)

(2)料二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路线图,请你指出它的(5分)

出发点:A

经过地:B 两关:C ,D 。

到达:

(3)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何影响?(2分)

27、

材料1 公元1世纪,古罗马的执政者凯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中,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材料2 工人日报2004年月日报道:在西安举行的由交通部、国际道路联盟(国际路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丝绸之路大会的主题是复兴丝绸之路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材料3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它东起中国古都长安(西安),在中国境内有4 000多公里;西到印度、伊朗等国及地中海东岸,并可直达古代罗马,总长达7 000多公里。

材料4 丝绸之路曾是中外交通史上著名的古道。《大唐西域记》曾详细记载了焉耆、龟兹、莎车、于田等地的农业盛况。古楼兰王国以楼兰绿洲为立国根本,历经好几个世纪,曾经繁盛一时。然而在今天,古代的大片良田已沦为流沙,古城废墟历历在目,曾经浩瀚的罗布泊已经干涸。罗布泊西南的楼兰古城,现已为一片荒凉的风蚀土丘、风蚀低地和沙丘环绕,古楼兰绿洲也全变成不毛之地;尼雅河下游三角洲上的精绝古国,如今在干涸的河流沿岸残存着枯死的胡杨林,而古城已被3~5米高的沙丘包围;丝绸之路上的碉堡和烽火台,现在已是深入沙漠之内3~10千米依稀可见的遗迹;丝绸之路沿线的古文明已消失在荒漠之中。

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时间在中国是什么朝代?欧洲人当时把中国称为什么?(2分)

(2)请你介绍一位开辟、维护古代丝绸之路的功臣(4分)。

(3)结合图文材料说明古代文明交往的主要形式(2分)。

(4)你认为丝绸之路沿线古文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给人类以怎样的启示?(4分)。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练习题人教课标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也能把历史学好,学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练习题人教课标版】相关文章:

北大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生必须要改正的五个坏习惯

新课程高考历史单选题应试策略和技巧

高三文综学习:预习+听课+复习

高中历史学习的三个境界及学习四法

专家指导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规范性答题为高考历史加分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中国历史三字经学习法

2009年高考历史复习方法指要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