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学习园地 >学习指导 >山西省文水县成栋高中高三历史期中试题

山西省文水县成栋高中高三历史期中试题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6-08-18 发表 | 教学分类:学习指导

学习园地

【摘要】多做试题,在做题当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期中试题,希望大家喜欢。

一、选择题(每题2分 共64分)

1.春秋后期到战国后期,各国人口在250年间增加4倍,主要原因是 ( )

A.商品经济发达 B.铁器牛耕推广

C.战争逐渐减少 D.封建制度确立

2.下列成语典故源出与春秋史事无关的是 ( )

A.问鼎中原 B.围魏救赵 C.卧薪尝胆 D.退避三舍

3.山东某地有一楹联“仲尼若不删订六经,何处觅中华民族文化?杏坛(注:学校)早已昭告天下,此间有东亚炎黄子孙。”该联褒扬的是 ( )

A.黄帝 B.孔子 C.孟子 D.司马迁

4.如图是秦半两钱,字体为 ( )

A.钟鼎文 B.楷书 C.隶书 D.小篆

5.“凡居此官者,大率皆以督察藩国为事”,“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材料所说的制度是 ( )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刺史制度

6.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

C.唐朝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

7.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培植封建小农经济的措施是 ( )

A.“相地而衰征” B.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 D.奖励耕织

8.余秋雨先生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请你判断一下,余先生笔下的“它”指的是 ( )

A. 郑国渠 B. 都江堰 C. 灵渠 D. 大运河

9.下列属于契丹民族实行的特色制度是 ( )

A.八旗制度 B.猛安谋克制

C.内阁制度 D.蕃汉分治

10.某蜡像馆工作人员欲按年代先后给下列历史人物的蜡像排序,正确的是 ( )

①屈原 ②徐光启 ③司马光 ④司马迁

A.④①③② B.①④②③ 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

11.“取千三百余年之事迹,十七史之记述,萃为一书,然后学者开卷之余,古今咸在。”符合这种评价的史学名著应该是 ( )

A.《资治通鉴》 B.《史记》 C.《四库全书》 D.《春秋》

12.“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桃根知酒渴,晚送一瓯茶”,这几句诗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饮茶风气盛行,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以此推测该诗人最有可能是以下哪一位( )

A.屈原 B.陶渊明 C.曹操 D.白居易

13.唐中宗诏:“朕之少女,岂不钟念。但为人父母,志息黎元,若允乃诚祈,更敦和好……降(下嫁)彼吐蕃赞普,即从今日出发,朕亲自送于郊外。”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内容相符的是 ( )

A.唐朝通过“和亲”,加强对吐蕃的管辖

B.迫于压力,唐朝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

C.文成公主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D.唐朝重视加强与吐蕃的关系

14.下列史实反映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 ( )

A.佛教传入中国 B.法显游历天竺

C.义净西行研究佛学 D.鉴真渡海传播佛法

15.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16.理学是儒学的发展,其发展体现在 ( )

A.完善了封建统治理论基础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

C.确立了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D.孔孟之后儒学发展的顶峰

17.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有 ( )

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

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③改变了宋太祖时制定的更戍法,实行将兵法

④向农民贷款并收取较低的利息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下列现象发生于明代的是 ( )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19.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明清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

A.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 B.建州女真进入辽沈地区

C.苏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君主专制加强

20.清朝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 )

①大大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

②加重了小土地所有者的负担,农民大量破产

③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取消人头税,按田亩征收银两,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 ①③④ D.①④

21.清朝雍正帝的政绩有 ( )

①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②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③设置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 ④设置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地区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2.“这次战争结果之一是通商口岸的开辟,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由整个沿海深入内地。”文中“这次战争”是指 (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3.“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 )

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及其体制

C.《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

24.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 )

A.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

B.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

25.“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这一首诗中,龚自珍所说的“人才”主要是指 ( )

A.治国安邦的良将 B.敢怒敢言的忠臣

C.“经世致用”的楷模 D.向西方学习的读书人

26.辛丑之后,慈禧也试图改变一下阅读方向,对《海国图志》、《瀛环志略》“展诵不辍”,但终究提不起兴趣。所以她对大学士徐甫阝说,咱们翻译的“东西洋书籍之最佳者为何种?”徐一概否定,说没一本好的,因为洋人的枪炮“固足制胜,若政教风俗,则远不及我国”。慈禧说:“吾亦云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海国图志》《瀛环志略》是近代先进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代表作品

B.辛丑之后慈禧对《海国图志》《瀛环志略》“展诵不辍”表明其赞同作者观点

C.材料表明大学士徐甫阝是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

D.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

27.1876年美国为纪念建国100周年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当时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作为中国工商业代表参加此次盛会,这也是中国人首次参加世博会。在博览会上,他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九”,而中国“竟无一物于此”,李圭在参加了此次世博会后,大声疾呼“机器正当讲求”,其思想主张属于 ( )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地主阶级抵抗派 D.资产阶级维新派

28.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 )

①主张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 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提供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④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9.地主阶级洋务派在近代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中的表现,说明他们 ( )

A.是中国近代化的障碍 B.已经成为西方列强的忠实走狗

C.不可能推进中国的近代化 D.采用“中体西用”应对世界挑战

30、1895年帝国主义势力在长江航线上最远可到达的通商口岸是 ( )

A.九江 B.汉口 C.宜昌 D.重庆

31.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生直接相关的因素是 ( )

①维新变法的失败 ②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

③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转变 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32.中国近代史上,北京曾几次遭到西方列强的蹂躏。下列时间与列强强占这座城市无关的是 ( )

A.1842年 B.1860年 C.1900年 D.1937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四题,33题14分,34题10分,35题12分,计36分)

33、(14分)某中学一研究小组就“同文馆”的历史进行探讨。他们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了时人日记、回忆录和后人著述等三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材料二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三 “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25人。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载《中国礼制风俗漫谈》

(1)材料二与材料三哪一则是原始材料?请说明判断的理由。(4分)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哪种人的态度?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当时同文馆的处境如何?(6分)

(3)综合上述材料,为研究小组写一则关于同文馆的简约式评述性短文。(4分)

34.(1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这一时期延续了400多年。……当时汉朝周边的一些国家开始进口汉朝的商品和技术—主要是丝绸、纸张、陶瓷以及陆军和海军技术—这一下就持续了上千年。

公元7世纪,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7世纪唐朝的建立不仅宣布了中国的第二次崛起,而且巩固了中国在南方的力量,并通过陆路向四周扩展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还传播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在这一时期,中国不仅高度开放而且迎来了一个贸易和工业不断增长的时代。来自遥远国度的商人和旅行者带来的新东西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而且对中国文化作出了贡献,由此造就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全盛时期。

1368年,明朝建立了。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虽然这次与前两次相比有些逊色,中国强大的力量仍给这一地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中国的政治文化却从那时开始变得十分保守。除了官方允许的对外贸易和笃信伊斯兰教的宦官郑和在15世纪到印度洋进行过海上探险外,中国并没有太大兴趣去宣扬其财富和技术。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国家江河日下。

——王赓武《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

材料二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以礼待人,尊重当地风俗;公平贸易,不恃强凌弱;传播文明,并将海外的先进文化与科技带回国内,因而为中国嬴得了信誉和朋友。

材料三 (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胡锦涛

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影响力传播到隔海相望的日本”,试用所学知识说明其主要表现。(3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三次崛起体现出的共同特征。(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国的第四次崛起?(3分)

35.(12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他(顾炎武)读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之后,对其中的许多观点深表赞同,对该书也推崇备至。……他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反对“独治”,主张“众治”。他进而提出了“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命题。

材料三 为了配合变法维新运动,这部书(《明夷待访录》)被大量秘密印发、传播。梁启超说这部书“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又说:“此书乾隆年间入禁书类,光绪间我们一班朋友曾私印许多送人,作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作者什么主张?它对封建社会有何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顾炎武对君主专制的主要态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态度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

(3)材料三中梁启超为什么要秘密私印和发送《明夷待访录》?(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 共64分)

1-5 BBBDD 6-10 DDBDC 11-15 ADDCB 16-20 BCCCC

21-25 BBBCC 26-30 CBADD 31-32 CA

二、非选择题

33、(14分)

⑴材料二为原始材料。因为它来自回忆录真实性强。(4分)

⑵顽固守旧势力。招生困难、学生不多;受社会的歧视。(6分)

⑶按照起讫时间、招生规模、教学内容、评价性结论等相关因素给分。(4分)

34、(10分)

⑴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各级学校教授儒学,唐文化在日本影响深远。(3分)

⑵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主动开展和平交往,对世界影响巨大。(4分)(若学生回答其它内容,符合题意,合理给分)

⑶坚持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教兴国,提高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3分)

35、(12分)

⑴君权神授、天人感应。(2分)它使儒家思想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2分)

⑵态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2分)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夷待访录》的影响。(4分,任两点即可给分)

⑶原因:《明夷待记录》激烈批判君主专制,动员人们支持变法。(2分)

【总结】高三历史期中试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大家要多练习,多整理,才能多进步。希望大家在查字典历史网学习愉快。

浏览了本文的同学也浏览了: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试题练习

高三历史期中试题模拟测试

【山西省文水县成栋高中高三历史期中试题】相关文章:

怎样学好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知识的记数记忆法

怎样在历史月考中总结问题

名师指点:高中历史答题技巧总结

高中历史 谈高一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考试经

题型解析 高中历史原因分析题解法

浅谈高中历史新课学习方法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解析高考历史选择题丢分的几种原因

最新历史学习园地
热门历史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