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高三历史,查字典历史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同步练习,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考点巩固提升 限时训练提升能力
编者选题表
考点 题号 现代中国的科技 1、2、3、4 现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5、6、7、8 现代中国的教育 9、10、11、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
1.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当时的舆论宣传带有浓厚的左倾色彩
C.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D.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解析:D 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2.2011年9月19日,在湖南省农科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袁隆平宣布百亩片试验田亩产首次突破900千克,这是杂交水稻产量的第三次突破性飞跃。下列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说法不正确的是()
A.袁隆平首次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B.左倾错误得到纠正是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品种成功的前提
C.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D.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他的这项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解析:B 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成功是在1973年,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极左路线时期,而左倾错误结束的标志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B项不正确。
3.2012年3月在全国上映的电影《钱学森》再现了钱学森冲破重重困难最终回国报效祖国的传奇经历。下列有关钱学森曾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仿制的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新时期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解析:B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据此可知A、C、D三项均不正确,正确答案为B。
4.(2013烟台模拟)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化大革命使④时期内没取得任何成就
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解析:A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以及对历史线索与阶段特征的把握。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符合史实,A项正确;两弹一星成果大都是在1964年之后取得的,B项错误;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制都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C、D两项错误。
5.(2013西安模拟)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贯彻
B.昆曲名剧的涌现
C.大众舆论吹捧宣传
D.教育大革命的推动
解析:A 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题干中情形即是这一方针贯彻实施的结果。
6.(2013潍坊模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出现了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A.传统戏曲失去群众基础
B.样板戏适应百姓需求
C.左倾错误持续发展
D.落实双百方针的要求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双百方针的理解。样板戏本身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但以八个样板戏取代其他所有的戏曲,显然违背了双百方针,这是左倾错误的恶果。
7.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平原游击队》中塑造的日本侵略者十分狡诈、冥顽不化,1970年翻拍的这部电影中的日本侵略者形象则是猥琐、惊惧,抵抗也仅是象征性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电影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历史的再现
B.电影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政治生活密切相关
C.日本侵略者形象的变化源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D.中国电影工作者认清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
解析:B 日本侵略者的电影形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1970年发生的变化与当时的政治生活密切相关。
8.(2013济南模拟)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事业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是()
A.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B.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载人航天工程
C.上山下乡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
解析:B 注意关键词教科文,四个选项中全部属于这三个事业的名词只有B项,A项中的和平赎买、C项中的和平共处、D项中的三个世界均不属于教科文事业。
9.通过观察下图可知,1978~2008年小学、初中入学率跃升的关键因素是()
A.教育大革命的进行
B.《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C.《扫盲教育法》的实施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解析:B 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小学和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1978~2008年小学、初中入学率的迅速提高与《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密切相关。
10.(2013邵阳一模)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几次大的留学热潮。下列表格中的①、②、③处依次应该是()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清 ① 第二次 民国初期 ②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 ③ A.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B.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C.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D.富国强兵、建设国家、实业救国
解析:C 近代中国出现过的五次较大规模的留学热潮的初衷都不尽相同,从富国强兵、实业救国、科技救国、建设祖国到创业立业,是因国情而异,如清政府晚期,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为富国强兵;民国初期,政府的鼓励,民族危机下,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国民政府时期,科技救国;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建设国家;改革开放,创业立业。
11.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该对联较为合适的横批是()
A.科学发展 B.科教兴国
C.和谐发展 D.改革开放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上联重在强调科技与教育,下联强调科技、教育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故B项合适。
12.(2013潍坊模拟)1977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费正清《美国与中国》)这是指()
A.实施《义务教育法》
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C.推进九年义务制教育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B 本题考查对文化大革命后教育的改革。关键信息是:1977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由此即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2014惠州调研)通过发明创造,人类不断地实现跨越,跨越了海洋,跨越了天空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材料二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自制载人动力飞机试飞成功,轰动了全世界。冯如誓言: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经过在美国10多年的实践和学习,冯如成为一名出色的机械师和发明家,1912年8月25日,广州燕塘人头攒动,天气晴朗,冯如驾驶中国人本土创造的第一架飞机凌空而上,在天空中操纵自如,地面掌声不绝于耳。
《中国航空报》2012年8月28日
《苟无成 毋宁死: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殉国一百周年》
材料三 1981年初,经过十年的研制开发,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终于建造成功。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用于在太空和地面之间往返运送宇航员和设备的航天飞机。1988年11月15日,苏联于莫斯科时间6时在拜科努尔发射场使用能源号大型通用运载火箭把航天飞机暴风雪号送入太空。这是苏联经过多年研制、试验后首次发射的大型实用型航天飞机。
百度百科航天飞机
材料四 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2012年9月25日正式入列海军。辽宁号的启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现役航母的国家,也是最后一个拥有航母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众所周知,辽宁号是从前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改装而来的。
(1)材料一中指南针发明于什么时候?简要说明它的发明与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之间的历史关联。
(2)材料二中冯如发明制造飞机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材料三中美苏两国争相研制航天飞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给世界局势带来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中中国拥有航空母舰的事实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辽宁号入列中国海军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解析:第(1)问,要明确北宋时发明的指南针使用人工磁体,并应用于航海;结合指南针西传的史实和西传后的影响说明历史关联。第(2)问,由时间1903年和冯如誓言概括历史背景。第(3)问,由时间信息和航天飞机概括背景;联系所学两极格局形成和瓦解的史实归纳影响。第(4)问,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特征,概括两个阶段出现不同的原因。
答案:(1)北宋。说明:指南针发明后西传到欧洲,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伴随着西欧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世界由分散、隔绝、孤立日益走向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背景:中国内忧外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莱特兄弟的示范引领;冯如航空救国的意愿;内燃机的发明。
(3)背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美苏两极对峙);美国推出星球大战计划;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影响:一方面加剧军备竞赛,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另一方面拖垮了苏联,导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4)原因1:新中国工业科技落后;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遭西方国家孤立、封锁;中苏关系走向恶化;近海防御战略思想的局限。
原因2: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增强;科教兴国战略实施;863计划实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中国海军(国防)现代化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需要;苏联解体,国际局势缓和。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官学系统》示意图
王晓华《中外教育史》
尽管当时读书人可以通过荐举、征召或选举的方法进入仕途,但参加太学的考试却是进入仕途的唯一稳妥途径,因此,终生乐此不疲者比比皆是。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1866年,恭亲王奕为京师同文馆拟定了六条章程:一、专取正途人员;二、各员一律留馆住宿;三、按月出题考试一次;四、每届三年举行大考,高等者酌最差遣试用,下等者照常学习,下届再考;五、每月加给薪水银十两;六、三年试居高等者,照准各按升级格外优班保次。
陈东原《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 1985年,我国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要求:有系统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师同文馆的办学特点,从六条章程中任选一条,分析拟定该条章程的原因。
(3)综合分析三则材料,比较我国不同时期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今教育发展演变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从教学体系以及教学内容上概括。第(2)问,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培养形式和培养目标来分析;原因要结合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的目的并结合章程内容回答。第(3)问,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教育改革是由国家主导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才,教育改革与时代背景有关。
答案:(1)建立完整的官学体系;教育为政治服务;儒学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流。
(2)特点:官办教育;以培养翻译人才为主;实行封闭式管理;定期考核,并以考试成绩作为升迁标准;待遇丰厚等。(答出三点即可)
原因:第一条:维护统治;第二、三、四条:学习西方近代管理制度;第五条:学校开办之初,生源不足;第六条:鼓励上进,选拔人才。(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3)政府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推动者;教育改革为国家建设服务;教育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教育改革与时代背景有关(如受经济或政治变革影响等)。(答出三点即可)
经过精心的整理,有关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同步练习的内容已经呈现给大家,祝大家学习愉快!
【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同步练习(考点专练)】相关文章:
★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