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课标培训:如何正确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标培训:如何正确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学校历史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不过长期以来,对于历史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却存在着诸多的争议和分歧,当然我们承认这种分歧也促进了历史教育的深入发展。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历史教育的功能主要局限在传授和记忆知识,而且这种知识基本来自于历史教科书。近20年来历史教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尤其是对历史教育的作用上的认识,基本上已没有学人坚持认为传授和记忆历史教科书知识为历史教育的主要功能。学界一致的观点是,学校历史教育应该是,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学习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这样,历史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际上,“理论总是先行于实践”,我们的学校历史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那么,《高中标准》对于学校高中历史教育功能是怎么认识的?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一、知识与能力

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从分析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出发,来审视历史教育目标的改革,有助于我们对《高中标准》“课程目标”的深刻理解。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所钟启泉教授指出:

“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首先,内涵变的丰富了,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因素,情感不但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在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节选自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活动卡1.3.1

1、你是如何认识“发展”这一概念的?

2、你觉得《高中标准》对学生“发展”的阐释,与以往教学大纲对发展的界定,有区别吗?

3、北师大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曾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人格培养没有很好地联系起来,而是以传授历史知识,特别是以政治教育为主。你是否认可这种观点,为什么?

把你的想法和研修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

2002年第9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西安)在卷首发表了这样的一段话:

“《中史参》提醒人们注意,当今考试和教学中盛行的‘能力主义’倾向,正悄然从人们的精神内部破坏着素质教育因子,倘若继续拒斥对莘莘学子情感、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关注,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决非耸人听闻,本刊对此十分关切其实人们都明白,只有心灵的改善,才导致真正的智慧。我们多么希望,我们的历史教育,我们的整个教育,能够把‘能力’定位在改善学习者心灵、养成公正价值观的基础上,早日实现由‘分数关怀’想‘人文关怀’的飞跃”。

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经说过:

“数字本身说明不了儿童的具体学业成绩”,“儿童不需要分数,因为分数会阻碍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阻碍他们在学校快乐和愉快地生活”。

活动卡1.3.2

1、你觉得历史教育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与历史教育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之间有什么联系?

2、你觉得历史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如何改革,才能实现对“分数”的超越?

选择你思考比较成熟的问题,向大家谈谈你的学习心得。

学习要点

发展应该不仅仅指学生的认知发展,更包括学生的情意发展。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学校历史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双基”发展,即认知发展,而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没有明确的要求,没有予以重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课程改革使得历史教育任务由“双基”变为“三基”。所谓的“三基”,即课程目标基本上是由三大部分组成,主要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包括思想、观点和信念,如价值观、审美观等)。

从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特点和趋势来看,也都非常注重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力求达到认知与情感、知识与智力、主动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

参考资料

1.3.1:《课程标准解读》对于历史课程目标的阐述

在历史课程的目标上,要更重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在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品质方面,要注重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国际意识和本民族、本地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全球教育展望时,曾著文说:教育目标应该呈现新的三级层次,即态度和技能、实用技术、知识。历史课的基本任务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还要通过动态的历史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在向前发展的;要让学生了解现存生活方式的形成过程及它的弊端,并积极思考如何克服这些弊端,懂得自由、民主和公正的基本制度来自每个公民对它的认可和遵守,这样合理的制度才能生存,从而激励学生为这个世界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努力创造和平、自由、民主与平等的世界。这些内容现已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所共同强调的历史课程的主要目的。

——节选自朱汉国等主编《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出版社、年、版)

1.3.2: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正视历史教育现实,将本应该是充满神秘之美和生活趣味的历史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能力训练是最大的问题。工业革命以来唯理性教学模式和唯科学教学模式渗入历史教学领域。这种模式崇尚抽象、概括、提炼,崇尚逻辑思维能力,却忽略情感、意念和审美情趣的介入——这使本来人性化、审美的历史教学向标准化、机械化、统一化转向,从而导致历史课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趣味的缺乏,使最具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历史教育变成了一种纯技术性、近乎八股文式的机械训练。用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中所指出的“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不像应该有的精神解放”来形容是非常恰当了。

复旦大学文学院陈思和先生也指出:“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全部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无论是传授知识、能力培养,还是思想教育,都必须考虑到历史学科这一人文性的特点。必须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任务的实现中去。今天历史教育人文性的丧失无疑与当前历史教学界过分提倡的一种“能力本位论”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过分强调历史能力训练,或者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置于历史教育目标之首。

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人文学科教学,尤其是历史教学更应如此。然而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还在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何者重要何者次要而争论不休,这正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看起来,一本一本的历史教科书内容讲完了,然而历史中所蕴涵的丰富、博大及深远的人文精神资源远远没有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对历史中所蕴涵的巨大精神魅力亦毫无知觉。我们所进行的学习,正如有学者撰文批判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涉及记忆和思维,只是一种纯粹的认知学习。

节选自佚名:《历史教育的价值:回归人文精神》,《北京教育》2002年第2期

研修建议

活动1.3:如何正确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

活动目标:正确理解历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涵义。

活动时间:60分钟为限

活动材料:活动卡1.2.1、活动卡1.2.2以及参考资料

步骤及建议:

1、鼓励参与者,结合不同学校及学校所在地的具体情况,阐述对发展一词的理解。培训者应考虑参与者来源学校的多样性,即建议参与者有选择性地分别让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和发展薄弱学校的历史老师代表陈述观点。

2、建议培训者在如上讨论基础上,引导参与者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就如何理解学校历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展开讨论。由于研修时间的限制,发言老师的选择方法,应同上。要指出的是,这是本活动的核心,参与者在时间上应给予充分的考虑。

3、不能发言的参与者,建议将自己的心得和理解详细地写在卡片上,送交培训者。

3、培训者应该在参与者发言与讨论的基础上及时做出小结,归纳参与者就该问题的一致看法和存在的分歧。培训者也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平等参加讨论,阐释自己的观点。参与者之间如果存在分歧,建议培训者不宜就该问题“强求”得出一致结论。应建议参与者继续深入思考。

4、培训者应组织和引导好参与者之间就活动的中心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善于引导参与者就讨论中出现的分歧展开激烈争鸣,从而加深对“发展”的理解,但讨论不能跑题。

【课标培训:如何正确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关文章:

课标课改培训: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

课标培训材料:康有为宪法思想述评

课标对普通高中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是什么?

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一)

选修课与必修课学分是如何设置的?

新课标中学习主题的设置,贯彻了哪些原则?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的反思

论文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新课程》

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新要求

新课标是如何来规定课程目标的?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