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历史网 >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 >第一章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第一章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来源: 查字典历史网 | 2013-01-15 发表 | 教学分类:新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水平与健康水平。21进入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与竞争较之经以住任何时代都更加频繁与激烈。新的时代,呼唤一代新人的涌现。这一代新人的的涌现,只能通过新一轮或多的课程改革来培养。

1999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再次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教育部根据这两个决定,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立改革目标,研制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这样,2001年7月,义务教育学段各门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制定出版;2003年4月,高中教育学段各门课程标准(实验)正式制定出版。相应的实验教材在全国国家实验区进行实验。

新一课程改革走进校园,走进了师生生活。

第一节 “人才强国”呼唤课程改革

一、“人才强国” 呼唤课程改革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众多的人口,若没有转变成人才,就不可能成为江泽民同志曾经期望的“人才资源强国”,吸会成为沉重的包袱。人才从哪里来?从基础教育培养开始。然而,现行的基础教育受传统课程观念的影响,很难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以历史课程为例。现行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教育观念滞后,以知识为中心。教学大纲或教科书所呈现的是详尽而具体的知识目标,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缺少针对性的行为目标和可操作的具体指向。关于教育过程与方法,未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成是生命进行的过程,只关注最终的结果--掌握的知识多少。(2)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历史学科体系,“难、繁、偏、旧”现象较之初中学段更为严重。内容头绪庞杂,知识点密度大、概念多、结论多、理论性强。这种类似于大学历史专业的课程内容,不符合高中作为基础学段的学业要求,也不符合高中生作为整体上的未成年人的心理要求。(3)历史课程的表述方式是“真理在握”、权威化、绝对化,缺乏人文关怀,缺乏平等交流,将活生生的、复杂多元的历史,固化为一种冷冰冰的、高高在上的模式。沉重很难与之相融,因此在心理、情感上很难接爱。历史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教育功能,也就很难实现,历史智慧和情感也就很难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和精神支撑。(4)课程的实施过程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体现,更谈不上以学生为主体。(5)课程评价只注重学业成绩。更直接地说,只注重高考成绩,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沉重的全面发展被忽视。“高分低能”现象、青少年犯罪现象、“大学生自杀”现象等等,都一此有一定的关系。

这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借美、欧、日、韩历史课程改革的经验,以“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化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根本目标,以“人才强国”为已任,从“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到“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再到“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等多个环节,都作了根本性的变革,使受惠于这次课程改革的学生,如教育部周济部长所希望的那样,能成为“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人”:即是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昂扬激情的“顶天”之人;是有求真务实、踏实苦干、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立地”之人;是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创新方法的“有本事”之人。

二、全面实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在2002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的规定比较全面:“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历史的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汲取智慧,提高 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但由于其教育观念是以知识为中心,真正关注的是知识目标,对于上述教育目标,缺少针对性行为目标和可操作的具体指向,历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实际上很难实现。

应试教育的影响,进一步削弱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全面教育功能。所谓应试教育,是考什么就学什么的教育。现行的考试各类虽然很多,但真正具有指挥学习功能的考试就只有高考一种。现行的高考制度、考试方式,自恢复高考以来的20多年里,所能考查学生的就是历史知识量的掌握;至于考生掌握这些历史知识的过程、方法,对这些历史知识本身的认识,以及考生从学习历史课程中所得到的人文素养、历史智慧等都无法考查。高考根本未将这些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作为高校选拔的参考“分数”。因此,历史课程在“应试教育”之中,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历史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有功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种,其总体功能要从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转变。因此,在课程的精神价值层面上,是使学生“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使学生增加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加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在课程体系和内容选择上,是“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多样 性......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方面,“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在教育的教学方式方面,“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在评价方面,要求“形成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这六大基本理念的转变与实施,保证了学生“三学会”目标的实现,也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的根本价值之所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全面教育功能,具体内容如下:

(1)知识。通过“必修课”的三个学习模块25个专题、“选修课”的六个学习主题的学习,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分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能力。A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 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B提高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C学习与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与方法论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能力。D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学会学习的能力: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独立思考、勇于探究;虚心好问、与人交流;多元比较、换位考证等。

(3)精神。A“一观”: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深厚的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主义价值观;B“两情”: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高尚的爱国之情,关爱人类命运之情;C“三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激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四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尊重、理解多元文明成果的海纳百川的态度;天、地、人之间和谐发展、顺其规律的自然态度。

回目录

【第一章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相关文章:

新石器遗址惊现拱北中学

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体会

课标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哪些要求?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内容,以及教育理念有哪些新特点?

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系列报道(二) :高中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系列报道(三) :追问高中新课程方案焦点问题

新课标对学生学习的历史内容提出哪几个层次的要求?:

如何理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上有哪些方面的突破?

普通高中学生必修课学习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最新历史教学
热门历史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历史教学
学科中心